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详解-物理层之以太网架构

物理层架构

  这一节来学习一下以太网的物理层,IEEE802.3标准就给出了以太网的物理层结构,如下图所示红色框内所标注的。

    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大致可以分为: GMII介质无关接口、 PCS物理编码子层,PMA物理介质连接层,PMD物理介质相关层、MDI接口 、MEDIUM物理介质。
    我们从下往上看,首先看物理介质层。

    1、物理介质层

         这里所谓的物理介质,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网线,这就是一种以太网传输的物理介质。常见的物理介质还有同轴电缆、光纤等,现在基本没人用同轴电缆了。
         看下表,其中10-100-1000表示以太网的速度10M-100M-1000M。而BASE后的字母数字,则表示了当前介质的类型。
         其中最后几个是千兆网的传输介质,千兆以太网可以在下列四种媒质上运行:单模光纤(LX),最大连接距离至少可达5公里;多模光纤(SX),最大连接距离至少550米;同轴电缆(CX),最大连接距离至少25米;超五类/六类线(T),最大连接距离为100米 。
10BASE2: 采用细同轴电缆接口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10.)
10BASE5: 采用粗同轴电缆接口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8.)
10BASE-F:采用光纤电缆接口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15.)
10BASE-T:采用电话双绞线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14.)
100BASE-FX: 采用两个光纤的IEEE 802.3 100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s  24 and 26.)
100BASE-T2: 采用两对3类线或更好的平衡线缆的IEEE 802.3 100 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32.)
100BASE-T4: 采用四对3、4、5类线非屏蔽双绞线的IEEE 802.3 100 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23.)
100BASE-TX: 采用两对5类非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IEEE 802.3 100 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s 24 and 25.)
1000BASE-CX: 1000BASE-X 在特制的屏蔽电缆传输的接口规格(参见 IEEE 802.3 Clause 39.)
1000BASE-LX: 1000BASE-X 采用单模或多模长波激光器的规格(参见 IEEE 802.3 Clause 38.)
1000BASE-SX: 1000BASE-X 采用多模短波激光器的规格(参见 IEEE 802.3 Clause 38.)
1000BASE-T: 采用四对五类平衡电缆的1000 Mb/s  物理层规格 (参见 IEEE 802.3 Clause 40.)
   这里提到了各种规范,其实每一种规范对应的物理层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一下1000BASE-X的物理层。
    下面是1000BASE-T的物理层。可以看到1000BASE-T的自协商与1000BASE-X位置不一样。

    2、MDI接口

        MDI就是连接PHY芯片和物理介质的接口,常见的是RJ45接口。
        百兆网时,MDI四根线,两对差分信号,只用了RJ45的 1,2,3,6线,。
        千兆网时, MDI一共8根线,四对差分信号, 用了RJ45的8根线
        再说一下RJ45上的两个灯—— 绿灯:长亮,表示链路完整。  黄灯:闪烁,表示有数据收发。

    3、PMD \PMA\PCS 层

       原本想介绍一下这三个层,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不同规范下,每一层都不一样,很难统一介绍。笔者也未深入研究。这里简述一下这三次完成的大致功能。
       PCS:    物理编码子层。
       对于1000BASE-X采用了8B/10B编码.
       而对于1000BASE-T,则采用了PAM5编码转换方式。
        PMA: 如上图可以看出PMA层主要实现了串并转换。
        PMD: PMD层主要负责将串行信号转到相应的物理介质上。
        如下补充4D-PAM5编码方式的解释:
       在通信网络中,接收端需要从接收数据中恢复时钟信息来保证同步,这就需要线路中所传输的二进制码流有足够多的跳变,即不能有过多连续的高电平或低电平,否则无法提取时钟信息。百兆以太网100BASE-T用的4B/5B编码与MLT-3编码组合方式,发送码流先进行4B/5B编码,再NRZ-I,最后进行MLT-3编码,最后再上线路传输;千兆以太网中1000BASE-X用的是8B/10B编码与NRZ编码组合方式;万兆以太网用的是64B/66B编码;PCIE 3.0用的是128B/130B编码。说到底这些编码都是为了从数据中恢复时钟。

    4、自协商 Auto_negotiation

        自协商一般是在物理层完成的。但是具体在PHY的哪一层完成,由具体物理介质规范决定。基本原理就是将 自协商的信息通过一串脉冲序列发送出去,这串脉冲称为FLP。这串脉冲的特点如下。脉冲中分为时钟脉冲和数据脉冲,数据脉冲夹在时钟脉冲中间,第一个脉冲为时钟脉冲,数据脉冲中正脉冲表示1,无脉冲表示0.一个FLP脉冲序列包含17个时钟脉冲,16个数据脉冲。时钟脉冲每个125us出现一次。
以下摘自华为《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专题》其中主要是百兆网的自协商。千兆网也类似差不多,相当于增加了一些位定义。

快速连接脉冲(FLP)的信息编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连接码字(基本页),支持基本的信息的交换。另一类是下一页码字,以支持附加信息页的交换。

基本页的信息编码可由下图表示。

图 1-1  基本页的信息编码图

选择域(Selector Field)

S[0:4]用于标识自协商消息的类型。已定义的类型如下表所示,所有未列出的组合的意义均保留,保留的编码组合目前不应在传输中出现。

自协商的类型含义

S4 S3 S2 S1 S0 Selector description
0 0 0 0 0 Reserved for future Auto-Negotiation development
0 0 0 0 1 IEEE Std 802.3
0 0 0 1 0 IEEE Std 802.9 ISLAN-16T
1 1 1 1 1 Reseerved for future Auto-Negotiation development

技术能力域(Technology Ability Field)

A[0:7]用于描述本端网络接口所支持的各种工作模式。不同的选择域类型对应不同的技术能力域定义。下面表格给出IEEE 802.3标准下定义的各种技术能力及其编码。

自协商的技术支持域的含义。

Bit Technology Minimum cabling requirement
A0 10BASE-T Two-pair Category 3
A1 10BASE-T FULL DUPLEX Two-pair Category 3
A2 100BASE-TX Two-pair Category 5
A3 100BASE-TX FULL DUPLEX Two-pair Category 5
A4 100BASE-T4 Four-pair Category 3
A[5:7] Reserved for furure technology

   5、RGMII接口

    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RGMII接口。因为我的开发板是这个接口的。RGMII(Reduced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是Reduced GMII(吉比特介质独立接口)。RGMII均采用4位数据接口,工作时钟125MHz,并且在上升沿和下降沿同时传输数据,因此传输速率可达1000Mbps。
一般用于MAC和PHY之间的通信。
发送器:
  •  GTX_CLK——吉比特TX..信号的时钟(125MHz)
  •  TXD[3..0]——被发送数据
  •  TX_CTL——发送控制
注:在千兆速率下,向PHY提供GTX_CLK信号,TXD、TXEN、TXER信号与此时钟信号同步。否则,在10/100M速率下,PHY提供 TXCLK时钟信号,其它信号与此信号同步。其工作频率为25MHz(100M网络)或2.5MHz(10M网络)。
接收器:
  • RX_CLK——接收时钟频率(从收到的数据中提取,因此与GTXCLK无关联)
  • RXD[3..0]——接收数据
  • RX_CTL——接收控制
  • COL——冲突检测(仅用于半双工状态)
  • CRS——载波监听
管理配置(控制和状态信息):
  • MDC——配置接口时钟
  • MDIO——配置接口I/O
RGMII接口相对于GMII接口,在TXD和RXD上总共减少8根数据线。
RGMII时序
如下图
来自:https://blog.csdn.net/lg2lh/article/details/51288750
资料补充:
以太网接口自动协商原理
https://blog.csdn.net/zhangliang_571/article/details/41486337
http://blog.51cto.com/cchome/526579

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详解-物理层概述

一、物理层含义

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层。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二、物理层功能

  1. 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通路
  2. 传输数据

三、物理层传输方式

(1)串行和并行通信

(我们上网用的是串行接口。大白话就是网线用的是串行接口。)
按照数据通信使用的信道数,可分为:
1. 串行通信:将一个字符的二进制代码从低位到高位依次传输,需要建立一个信道
2. 并行通信:将一个字符的二进制代码同时通过8条并行的通信信道发送,每次发送一个字符,需要建立8个信道,但造价较高,远程通信一般使用串行通信

并行通信:主要用在短距离信号输出上面,比如打印机连接计算机的接口是并行通信。

串行通信:主要用于远距离传输上,比如我们的上网接口。

(2)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

(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网络拓扑应该是互相适应的,有些协议是全双工的,有些是半双工,因为数据链路层的数据  靠物理层传输所以在这里提前讲了)

按照信号传送方向和时间的关系,可分为:
单工通信:只能一个方向传输,例如寻呼机
半双工通信:双向传送,但一个时间只能一个方向发送信息,例如对讲机
全双工通信:可以同时发送信息,并且双向传送,例如手机

(3)同步技术

1、为统一时钟频率服务器和客户端在物理层上采用位同步技术

为了正确同步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时钟频率,以便准确编码和解码数字信息。采用位同步技术,目的是使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位信息都与发送端保持同步,有下面两种方式:

△外同步——发送端发送数据时同时发送同步时钟信号,接收方用同步信号来锁定自己的时钟脉冲频率。
△自同步——通过特殊编码(如曼彻斯特编码),这些数据编码信号包含了同步信号,接收方从中提取同步信号来锁定自己的时钟脉冲频率。

我们常见的以太网在物理层用的就是自同步,来同步时钟频率。

2、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问题

请看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的分析比较

3、透明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实现

因为数据链路层的帧是有帧定界的,如果该帧上面传递的数据,意外包含了帧定界的,采取以下措施:
当信息字段中出现和标志字段一样的比特(0x7E)组合时,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使这种形式上和标志字段一言的比特组合不出现在信息字段中。
如:
当PPP使用异步传输时,它把转移符定义为0x7D,并使用字节填充。
当PPP使用同步传输时,使用零比特填充。


四、 物理层的数据传输类型

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分为2种类型:
1. 模拟信号:电平幅度连续变化的电信号,例如人的语音,电话线路就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的
2. 数字信号:两种不用的电平表示0,1比特序列电压跳变的脉冲信号

调制:将发送端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
解调:将接收端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

====================================================
在上网时,连接电脑的网线传输的是数字信号(里面估计用电压高低表示信号),网线经过路由器:
如果后面接的是光猫则后面是用光信号调制的数字信号,
如果后面接的是电话猫则后面是用电信号调制的模拟信号。
====================================================

下文将会讲到数字与模拟信号的互相转换


五、基带传输技术: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计算机里面传输的是二进制数据,在传输给网线时会在物理层进行编码,这时编码的数字数据需要转换成数字信号。这个就是网卡的作用了。

通常来说,直接以数字信号传输时比较常用的传输技术。在数据通信中,表示数字信号的波形是典型的矩形脉冲信号(就是高电平和低电平)
基带传输技术:在数字信道上直接按照数字信号原有的波形(脉冲形式)在信道上直接传输,不需要调制,但是需要编码和解码。

编码:发送端把二进制代码数据转化为在信道中传输的脉冲信号
解码:接收端把脉冲信号转换回二进制代码数据

 数字数据编码方法

数字数据编码的方法有:非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1. 非归零码

非归零码比较简单,使用高电平表示1,低电平表示0
但是非归零码的缺点是无法判断一位的开始和结束,使得收发双发无法同步,这时 就引入同步时钟,在发送非归零码的同时,在另一个信道发送同步信号。

2.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曼彻斯特编码的规则
1. 每比特的周期T分为前T/2和后T/2
2. 前T/2传送该比特的反码,后T/2传送该比特的原码(造成该规则是原因是用数据和时钟信号做“异或运算”)

曼彻斯特编码的特点
1. 每个比特中间有一次电平跳变,两次电平的跳变间隔可以为T/2或者T
2. 效率低,如果信号传输速率为100Mbps,则发送时钟信号速率为200MHz

3.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Difference Manchester)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的规则
1. 每比特的中间跳变仅用做同步
2. 如果每比特开始处如果发生电平跳变,则表示传输二进制“0”;如果不发生电平跳变,则表示传输二进制“1”


六、频带传输技术:数字信号调制为模拟信号

计算机产生的是二进制数字信号,有时候我们的线路是模拟线路不能直接传输数字信号,例如电话线,这时就需要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
频带传输技术:利用模拟通信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这一过程是通过调制器和解调器来完成的。

1. 调制方法

设模拟信号的正弦信号为:

u(t) = μ * sin(ωt + φ)

μ为振幅,ω为角频率,φ为相位,可以通过变化这三个变量,来实现模拟信号信号的编码。

具体的调制方法有以下几个:

(1)振幅键控(ASK)

振幅键控通过改变振幅μ来表示数字信号的1,0
其表达式为:
u(t) = μ * sin(ω0 t + φ0) :数字1
u(t) = 0 :数字0
ASK信号实现容易,技术简单,但是抗干扰能力差

(2)移频键控(FSK)

振幅键控通过改变角频率ω来表示数字信号的1,0
其表达式为:
u(t) = μ0 * sin(ω1 t + φ0) :数字1
u(t) = μ0 * sin(ω2 t + φ0) :数字0
FSK信号实现容易,技术简单,但是抗干扰能力较强,是最常用的调制方法之一

(3)移相键控(PSK)

振幅键控通过改变相位值φ来表示数字信号的1,0,其中用相位的绝对值表示数字信号1,0,称为“绝对调相”;用相位的相对偏移值表示数字信号1,0,称为“相对调相”

绝对调相
其表达式为:
u(t) = μ0 * sin(ω0 t + 0) :数字1
u(t) = μ0 * sin(ω0 t + π) :数字0

相对调相
最简单的相对调相是:两信号接口处遇0,相位不变;接口处遇1,相位偏移π

2. 调制速率和数据传输传输速率

波特率B:即调制速率,指模拟线路信号的速率,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
比特率S:即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字信道中,比特率是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指每秒钟传送的二进制代码比特数(注意是主机向传输介质发送数据的速率

S = 1 / T(bps)

例如发送1比特的0,1信号需要1ms,则S = 1 / (1/1000) = 1000bps

波特率B,比特率S,调制相数k的关系:

S = B * log2(k)


七、基带传输技术:模拟信号编码为数字信号

前面说到了数字信号调制为模拟信号,二进制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那么由于数字信号传输失真小,误码率低,速率高,因此在网络中,除了计算机直接产生的数字以外,模拟语音,图像信息的数字化也成了必然的趋势。
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 将模拟信号编码为数字信号
发送端通过PCM编码器将语音信号或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通信信道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通过PCM解码器将它还原成语音信号或图像信号


八、总结以上三种转换技术

三种调制器的区别:

各种转换技术的区别:


九、传输信道的传输速率和带宽的关系

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信道的传输速率一般用 带宽 来表示,带宽和速率的关系可以用奈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定理来解释

1. 奈奎斯特准则

奈奎斯特准则:在有限带宽,无噪声的理想情况下,最高速率和带宽的关系。
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 理想信道带宽B(单位Hz):

Rmax = 2B(bps)

2. 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情况下,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和信道带宽、信号噪声功率的关系。
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 理想信道带宽B(单位Hz),信噪比S/N:

*Rmax = B log2 (1 + S/N)


十、多路复用技术

前面提到的,只是停留在发送主机通过信道发送信号到接受主机,但是实际上不存在这种两台主机直接通过1个信道传输信号的情况,原因有如下两点:
1. 信道的架设费用非常高
2. 带宽会被浪费,例如一条线路的带宽为10Mps,而两台计算机通信需要的带宽为100Kps,如果这两个计算机独占了10Mps的信道,然而却只使用100Kps的带宽,这样会导致带宽浪费

于是,多路复用技术就出现了
多路复用技术:发送端将多个用户的数据通过多路复用器汇集到一条通信线路(这条通信线路的带宽应该尽可能高),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通过分用器把数据分离成各路数据,分发给接收端的多个用户

多路复用技术可以分为四类:
1. 时分多路复用
2. 频分多路复用
3. 波分多路复用
4. 码分多路复用和正交频分复用

1. 时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将信道用于传输的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每一个用户获得一个时间片,用户在其占有的时间片内使用信道的全部带宽

1.1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若有n条信道复用一条通信线路,则可把通信线路的单位传输时间分成n个时间片。每个周期内,将第1个时间片分配给第1路信号,将第2时间片分配给第2路信号,依次。

1.2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时间片与信道号不存在固定关系,只分配给需要发送数据的信道。例如把T分成4个时间片,第12个时间片给主机A,第34个时间片给主机C

2. 频分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设置多个通信信道,每个信道的中心频率不同,各个信道的频率互不重叠。

3. 波分多路复用

光纤通道(fiber optic channel)技术采用了波长分隔多路复用方法,即在一根光纤上复用多路光载波信号。

 


十一、接入技术简介

成千上万的住宅,办公室,家庭和移动终端设备的等接入Internet,不同的设备接入技术也不同。
用户接入分为:家庭接入、校园接入、机关与企业接入
接入技术分为:有线接入、无线接入

按照接入技术来分:


参考自:

https://blog.csdn.net/jeffleo/article/details/53929338
https://blog.csdn.net/leiflyy/article/details/50623963
维基百科

网络原理-OSI七层模型中各协议归属清单查询

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目前,3Com等公司都有基于该标准的无线网卡。由于802.11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IEEE小组又相继推出了802.11b和802.11a两个新标准。三者之间技术上的主要差别在于MAC子层和物理层。

如果你非要和ISO的层对应上,那么涉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主要是链路层,甚至可以说其就是链路层协议。


本文列出了协议,按其最近的开放系统互连 (OSI)模型层进行分类。该列表不仅仅是OSI协议族所独有的。其中许多协议最初都基于Internet协议套件(TCP / IP)和其他模型,并且它们通常不能完全适合OSI层。

ISDN有争议:我在网络查了一下,属于三层结构。

ISDN用户-网络接口有两种接口结构,即BRI和PRI。
BRI (Basic Rate Interface):基本速率接口,提供2个64kbit/s速率的信道和1个16kbit/s速率的信道,也即是2个B信道和1个D信道,总共144kbit/s的信息通路。B信道是用来传送语音和数据等用户信息的通路。D信道是用来传送信令信息和低速分组数据的信道。BRI是大部分用户所用的接口,用户可以在这种接口上接入最多达8个的各种类型终端,进行语音、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的通信。
PRI也称为基群速率接口,是一种线路类型的通常叫法。PRI接口分E1 PRI和T1 PRI两种,B、D信道的带宽均为64kbit/s。E1 PRI为30B+D,分TS0~TS31共32个时隙,TS0用于帧同步,TS16为D信道,一般在中国、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欧洲等地使用;T1 PRI为23B+D,分TS0~TS23共24个时隙,TS23为D信道,一般在北美(北美把T1 PRI接口定义为PRA)、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地使用。
思考:T1线路中没有用于实现帧同步的时序,那么T1线路是怎么实现帧同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看我的另一篇文章《isdn帧格式介绍》)

ISDN采用了其中底三层,只有这3层都正常工作了,ISDN连接才能工作。
第一层是物理层。物理层提供建立、维持和释放物理连接的手段,保证物理电路上的信息传输。物理层采用的协议是I.430(BRI)和I.431(PRI)。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的基础上提供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手段。ISDN用户-网络接口链路层协议称为LAPD(Link Access Procedure on the D channel: D通路链路接入协议)。LAPD的主要功能是在ISDN D通路上建立链路,以帧为单位传递第三层的信息或第二层的控制信息。
第三层是网络层。包括D信道上的Q.931信令和B信道上的网络层协议(IP、IPX、APPLETALK等),Q.931信令处理呼叫方和被叫方之间的呼叫建立连接问题。 详情可参看此处

B-ISDN协议分为3面和3层。(来自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 (笔试+上机) 详解与样题精选: 三级网络技术)

3面为:
用户面:负责传送用户信息
控制面:传送信令,完成用户通信的连接建立,维护和拆除。负责提供呼叫和逻辑连接的控制功能。
管理面:提供面管理和层管理两种功能。

每个面又可分为3层:
物理层,ATM层,ATM适配层。

 

Layer 1 (Physical Layer)[edit]

Layer 2 (Data Link Layer)[edit]

Network Topology[edit]

Layer 2.5[edit]

  •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Layer 3 (Network Layer)[edit]

  • CLNP Connectionless Networking Protocol
  • IPX Internetwork Packet change
  •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 Routed-SMLT
  • SCCP Signal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
  • AppleTalk DDP
  • HSRP Hot Standby Router protocol
  • VRRP 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Layer 3+4 (protocol suites)[edit]

Layer 4 (Transport Layer)[edit]

  • AEP AppleTalk Echo Protocol
  • AH Authentication Header over IP or IPSec
  • DCCP 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 ESP 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over IP or IPSec
  • FCP Fibre Channel Protocol
  • IL Originally developed as transport layer for 9P
  • iSCSI 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 NBF NetBIOS Frames Protocol
  • SCTP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 Sinec H1 for telecontrol
  • SPX Sequenced Packet Exchange
  • NBP Name Binding Protocol {for AppleTalk}

Layer 5 (Session Layer)[edit]

This layer, presentation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are combined in TCP/IP model.

  • 9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protocol developed originally as part of Plan 9
  • ADSP AppleTalk Data Stream Protocol
  • ASP AppleTalk Session Protocol
  • H.245 Call Control Protocol for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 iSNS Internet Storage Name Service
  • NetBIOS, File Sharing and Name Resolution protocol – the basis of file sharing with Windows.
  • NetBEUI, 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 NCP NetWare Core Protocol
  • PAP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 PPTP 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 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
  • RTCP RTP Control Protocol
  • SDP Sockets Direct Protocol
  • SMB Server Message Block
  • SMPP Short Message Peer-to-Peer
  • SOCKS “SOCKetS”
  • ZIP Zone Information Protocol {For AppleTalk}
  • This layer provides session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between hosts. For example, if some host needs a password verification for access and if credentials are provided then for that session password verification does not happen again. This layer can assist in synchronization, dialog control and critical operation management (e.g., an online bank transaction).

Layer 6 (Presentation Layer)[edit]

  • 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 AFP Apple Filing Protocol
  • SSL Secure Socket Layer

Layer 7 Applications[edit]

来自: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etwork_protocols_(OSI_model)

网络原理-PON-MSTP-OTN-MPLS-PTN-HFC的发展由来

一、传输网整体认知

传输网一般分为:核心层-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

骨干层一般采用OTN设备或DWDM设备,汇聚层一般式采用大容量的10G/2.5G SDH或10GE PTN设备,接入层一般采用小容量的155M/622M SDH设备或 GE PTN设备 。

OTN+PTN+PON的基本拓扑

PTN专线主要解决大颗粒的专线业务,不是所有的小区和家庭用户都是大客户,EPON/GPON是综合业务接入设备主要用于综合业务区,覆盖小区,提供语音、数据等综合业务

OTN是用在:核心层–>骨干层(物理层)

PTN是用在: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 (物理层)

PON是用在:接入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PTN 和OTN 都属于传送技术, 所以他们都一般定为在网络OSI的物理层, 也就是提供物理连接,提供路由器到路由器的传送通道.
不同的是,
OTN提供的是物理通道, 每一个波长/子波长提供一个点到点的通道.
PTN 除了提供通道之外, 还可以在网络中表现得像二层设备或三层设备, 具备分组交换能力, 通常会用MPLS为网络层提供VPN通道.

PON是一种接入技术, 就像家庭以前用的ADSL一样, 工作在OSI的物理层以及数据链路层.【产生了GPON和EPON在数据链路层。】PON中OLT提供的业务描述,  一般最终用户经过ONU来进行接入,  可以提供 宽带, POTS电话, IPTV, VOD, E1 等业务接入


二、PDH被SDH取代原因

PDH,准同步数字系列。

PDH主要有两大系列标准:

1)E1,即PCM30/32路,2.048Mbps,欧洲和我国采用此标准。

2)T1,即PCM24/路,1.544Mbps,北美采用此标准。

原理:

PCM脉冲调制,对模拟信号采样,8000个样值每S,每个样值8bit,所以一个话路的速率为64kbps。E1有32个时隙,TS0用来同步,TS16用来传送信令,其中30路用来传话音信号的,32个话路的速率为2.048Mbps,即PCM基群,也叫一次群。…,他们的速率是四倍关系。

T1的采样与E1相同,只是有24个话路,其速率为64kbps*24 = 1.544Mbps 四个一次群复用为一个二次群,当然一个二次群的速率比四个一次群的速率总和还要多一些,用于同步的码元。四个二次群复用为一个三次群,依次类推。 E1=2.048、E2=8.448、E3=34.368Mbps ……

PDH的缺点:

1)没有世界性的标准(欧洲、北美和日本的速率标准不同)。

2)没有世界性的标准光接口规范。

3)结构复杂,硬件数量大,上下电路成本高,也缺乏灵活性。

4)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差。

因此,要满足现代电信网络的发展需求,SDH作为一种结合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和智能网络技术的新体制,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三、SDH介绍

SDH

随着以微处理器支持的智能网元的出现,使得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和智能网络技术的结合,SDH光同步传输网应运而生。

SDH全称为同步数字传输体制,它规范了数字信号的帧结构、复用方式、传输速率等级,接口码型等特性。同时,SDH改善了PDH的不利于大容量传输缺点。

SDH的优点:

1)速率和光接口统一。

2)管理能力强。

3)上下电路方便。

基站里的SDH设备

基站综合柜里的SDH设备连接关系图

SDH帧结构

SDH的帧结构为块状帧结构。

信息净负荷(9行×261列)

STM-N帧中放置各种业务信息的地方。

2M/34M/140M等PDH信号、ATM信号、IP信息包等打包成信息包后,放于其中。然后由STM-N信号承载,在SDH网上传输。若将STM-N信号帧比做一辆货车,其净负荷区即为该货车的车厢。

在将低速信号打包装箱时,在每一个信息包中加入通道开销POH,以完成对每一个“货物包”在“运输”中的监视。

段开销

段开销完成对STM-N整体信号流进行监控。即对STM-N“车厢”中所有“货物包”进行整体上的性能监控。

●再生段开销(RSOH)—完成对STM-N整体信息结构进行监控

●复用段开销(MSOH)—完成对STM-N中的复用段层信息结构进行监控

●RSOH、MSOH、POH组成SDH层层细化的监控体制

●二者区别:宏观(RSOH)和微观(MSOH)

管理单元指针——AU-PTR

●定位低速信号在STM-N帧中(净负荷)的位置,使低速信号在高速信号中的位置可预知。

●发端在将信号包装入STM-N净负荷时,加入AU-PTR,指示信号包在净负荷中的位置,即将装入“车厢”的“货物包”,赋予一个位置坐标值。

●收端根据AU指针值,从STM-N帧净负荷中直接拆分出所需的低速支路信号;即依据“货物包”位置坐标,从“车厢”中直接所需要的那一个“货包”。

●由于“车厢”中的“货物包”是以一定的规律摆放的——字节间插复用方式;所以对货物包的定位仅需定位“车厢”中第一个“货物包”即可。

SDH 的帧传输时按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顺序排成串型码流依次传输,每帧传输时间为125us,每秒传输8000 帧,对 STM-l 而言每帧字节,8 比特/字节×(9×270×1)字节=19440比特,则 STM-l 的传输速率为19440×8000 = 155.520Mbit/s。同理,

●STM-4——622.08Mbit/s

●STM-16——2488.32Mbit/s(2.5G)

●STM-64——10Gbit/s

PDH的E1信号也是8000帧/秒。但是,SDH的帧周期恒定,使STM-N信号的速率有其规律性。比如,STM-16恒定等于STM-4的4倍,等于STM-1的16倍。但是,PDH中的E2信号速率≠E1信号速率的4倍。所以,SDH简化了复用和分用技术,上下路方便,特别适用于大容量的传输情况。

SDH的复用

SDH的复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低阶的SDH信号复用成高阶SDH信号;另一种是低速支路信号(例如2Mbit/s、34Mbit/s、140Mbit/s)复用成SDH信号STM-N。

复用是依复用路线图进行的,ITU-T规定的路线图有多种,但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仅使用一种。

第一种情况,复用的方法主要通过字节间插复用方式来完成的,复用的个数是4合一,即4×STM-1→STM-4,4×STM-4→STM-16。在复用过程中保持帧频不变(8000帧/秒),这就意味着高一级的STM-N信号是低一级的STM-N信号速率的4倍。在进行字节间插复用过程中,各帧的信息净负荷和指针字节按原值进行间插复用,而段开销则会有些取舍。在复用成的STM-N帧中,SOH并不是所有低阶SDH帧中的段开销间插复用而成,而是舍弃了一些低阶帧中的段开销 第二种情况用得最多的就是将PDH信号复用进STM-N信号中去。

C-容器、VC-虚容器、TU-支路单元、TUG-支路单元组、AU-管理单元、AUG-管理单元组  

SDH传输业务信号时各种业务信号要进入SDH的帧都要经过映射、定位和复用三个步骤:映射是将各种速率的信号先经过码速调整装入相应的标准容器(C),再加入通道开销 (POH)形成虚容器(VC)的过程,帧相位发生偏差称为帧偏移;定位即是将帧偏移信息收进支路单元(TU)或管理单元(AU)的过程,它通过支路单元指针(TU PTR)或管理单元指针(AU PTR)的功能来实现;复用则是将多个低价通道层信号通过码速调整使之进入高价通道或将多个高价通道层信号通过码速调整使之进入复用层的过程。

VC4是与140Mbit/sPDH信号相对应的标准虚容器,此过程相当于对C4信号再打一个包封,将对通道进行监控管理的开销(POH)打入包封中去,以实现对通道信号的实时监控。

虚容器(VC)的包封速率也是与SDH网络同步的,不同的VC(例如与2Mbit/s相对应的VC12、与34Mbit/s相对应的VC3)是相互同步的,而虚容器内部却允许装载来自不同容器的异步净负荷。虚容器这种信息结构在SDH网络传输中保持其完整性不变,也就是可将其看成独立的单位(货包),十分灵活和方便地在通道中任一点插入或取出,进行同步复用和交叉连接处理。

也就是说SDH的最小单元是个容器,其大小是固定的。SDH是专门为语音设计的,可应用于固定速率的业务。也就是说用固定的容器传送固定速率的话音业务。用VC传固定速率的语音,带宽利用率较高,但是对于数据业务这种不固定速率的业务,SDH的利用率较低。容器的大小是固定的,用来装水可以满满的,用来装石头则间隙比较大,空间利用率要小。

SDH组网

有个形象的比喻:

把sdh理解成沿着环形铁路线运行的火车,先不考虑保护。

假设北京、上海、广州间用stm-16组成sdh环网。

北京附近的地区用stm-4组成环网,作为北京stm-16网元的子网,以此类推,stm-4环网下面再有stm-1组成的子网。

把stm-1组成的环网,想象成一节火车车厢,里面有3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里有7个小柜子,每个柜子里又有3个小箱子。火车车厢就是vc4,小箱子就是vc12.

火车沿着环路不停运行,每到一站,车站就根据做的业务,打开小箱子,把vc12里的信息取出,或者放进2m,占用的是一个stm-1中的vc12时隙。

SDH采样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组网,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采用自愈混合环形网结构。

SDH有抗单次故障能力,采样双向复用保护环。一个通道出现故障,可以从另外一条保护通道进行传输。

环形组网的自愈能力是SDH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四、以太网与ATM共创MPLS

以太网包括(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
ATM包括(数据链路层协议,物理层协议自己没有去查过)

********************************************************
大白话:
ATM 是欧洲人发明的,IP 是美国人发明的,两者竞争网络层的老大,最后 IP 胜出,成为当仁不让的网络层霸主。
ATM 只好委身于 IP 的「淫威」之下,充当数据链路层协议,由于 ATM 设计之初并不是为了服务 IP,而是直接服务于应用层,所以需要将 IP 包先切割,分片成 48 个字节的数据,再添加 5 个字节的 ATM 头,这样就是 53 字节 ATM 信元,传输到 ATM 网络,ATM 信元像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 ATM 网络里穿梭,但一旦进入 IP 网络的边界,则需要将 ATM 信元,去掉 ATM 头,再将数据重组成一个完整的 IP 包。
********************************************************

ATM百科解释:
异步传输模式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就是建立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交换技术。(即可以实现电路交换也可以实现分组交换)
所谓面向连接,是在通信前先在收与发终端间建立一条连接,在通信时,报文或信息不断地在该连接上传送,因此在一次通信中有多个报文或信息时,从发端到收端的路由固定。
在面向无连接中采用逐段转发的方式,即根据报文或信息上的地址发给下一站,再由下一站根据地址是收下还是继续向前发送直至目的地,因此在一次通信中有多个报文或信息时,从发端到收端的路由可能不固定。
ATM的规程分为三个层次:物理层ATM层ATM适配层
物理层:规定了ATMosphere数据流和物理介质之间的接口,包括2个子层:物理介质相关子层和传输会聚子层。前者规定了ATM数据流通过给定介质传输的速率,后者规定了通过物理介质相关子层传输的信元的规程。
ATM层:是ATM的技术的核心,主要负责信元的选路、复用和反复用。
AAL(ATM Adaptation Layer, ATM适配层):将高层来的用户业务转换成ATM中净荷的格式和长度,当到达目的地后再把它们转换成原来的用户业务。AAL又可以分为2层,分为会聚子层(CS)和拆装子层(SCR)。

以太网就两层,平时用的多,比较熟悉。

=========================================================

话说当年,以太网和ATM,就像华山派,以剑术精妙独步武林,在武林中有较高的声望,但在华山派中有分为以剑为主以气为辅的剑宗和以气为主以剑为辅的气宗

以太网就像剑宗,ATM就像气宗

以太网以简单著称,容易上手引来众多门徒;ATM因其内功心法太过高深,修炼之人寥寥。最后的争斗中以太网获得大胜,这与小说中的情节不相符,令人费解……

直到有一天,以太网在为如何将本门派再发扬光大烦恼,同时ATM也在为有如此高深的武功没人赏识郁闷,二位昔日的对手,偶遇并交谈后,ATM想借以太网来提高影响,以太网想借ATM的内功精髓来壮大声势,一拍即合

两人经过数月秘密商讨,并在一年之后,共同发布了一本新的武功秘笈-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

该部武功秘笈后来被改编为多个版本,是其它武功的重要基础,这是后话!

核心对比:

ATM   VPI     VCI

MPLS  TUNNEL  VC

=================================================

了解MPLS前,我们先看一看传统IP路由网络的缺陷。

传统的IP路由技术是不可管理、不可控制的。IP逐级转发,每经过一个路由器都要进行路由查询(可能多次查找),速度缓慢,这种转发机制不适合大型网络。

而MPLS(全称为:多协议标签交换)是通过事先分配好的标签,为报文建立一条标签转发通道(LSP),在通道经过的每一台设备处,只需要进行快速的标签交换即可(一次查找),从而节约了处理时间。

 

以太网的声势越来越大,再加上又有MPLS助阵,逐渐有了可以抗衡SDH的实力,所以才有了SDH与以太网的初步融合,诞生了MSTP(请看下文第五节)


五、MSTP的起源

首先要说的是TDM的概念,TDM就是时分复用,就是将一个标准时长(1秒)分成若干段小的时间段(8000),每一个小时间段(1/8000=125us)传输一路信号;

SDH协议最初是针对语音业务(即固定带宽业务)设计的,主要提供TDM(各种可以间差复用的SDH中的业务,如E1,E3等)接入。SDH系统的电路调度均以TDM为基础,所以看到很多人说SDH业务就是TDM业务,就是传统的电路调度,是有理论依据的;(就是电路交换的意思,相当于点对点专线,比如电话业务)由于SDH协议极高的服务质量,及可维护管理性,受到了全球电信运营商的青睐,SDH一度统治了传输网。

但在SDH大红大紫的时候,另一场战争以太网和ATM(不是取款机哟)大战中,以太网取得全面胜利【上文第四小节提到】,从而以太网大行其道,其中又以IP最为强势,导致今天很多业务侧都IP化了,不能不说以太网太XXXXX了。

问题:SDH大红人一个,以太网是另一个大红人,能否合作一下???一拍即合,MSTP诞生!

在合资公司MSTP中的股份分配不太均匀:SDH占股70%,以太网占股20%,其它包括ATM占股10%,掌权的还是SDH,内核还是TDM,TDM的一切劣势都依旧保留,如刚性管道;以太网和ATM因为股权问题,都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只是须有其表(提供相应接口而已)

通过GFP,HDLC,PPP等封装协议,MSTP可以把非固定带宽业务封装到SDH帧中。因此,MSTP可以支持ETHERNET,ATM/IMA等业务的接入。

MSTP = SDH + 以太网(二层交换) + ATM(传信令) 也就是在SDH的用户侧增加了以太网接口或ATM接口,实现IP化接口。IP over SDH。

MSTP的核心仍然是SDH,在SDH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MSTP功能架构

MSTP的关键技术

(1) 协议封装

我们知道IP是三层协议,也就是网络层,而SDH属于物理层,那么IP over SDH就需要在IP和SDH之间有一个二层的东西进行转换。也就是说需要把IP包封装为帧在SDH上进行传送。

EOS(Ethernet over SDH) 

EOS是把数据封装为以太帧再映射到SDH的虚容器的方法。

EOS的接口速率和以太的速率相同,10Mbps、100Mbps、1Gbps、10Gbps,还有40Gbps和100Gbps

(2) 级联技术

在上面提到,IP的包可能会很大,在封装时需要进行分片,而容器相对于大速率来说太小,由此引出了级联技术,复用成一个更大的容器。VC12、VC3、VC4,它们分别对应着2M、34M/45M、140M/155M,相对于以太速率来说不是很匹配。

有两种级联技术:

●相邻级联

将SDH帧中相邻的5个VC12虚容器级联起来。一个Vc12是2M,5个级联起来就是10M,这种级联需要在同一帧内完成.

●虚级联

虚级联可以使不连续的5个VC12,也可以跨帧.

(3) LCAS链路容量调整机制

这是个信令技术,由网管发出LCAS指令,改变虚级联的个数来调整带宽。


六、MSTP的问题与OTN的诞生

MSTP的核心仍然是SDH,在SDH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MSTP = SDH + 以太网(二层交换) + ATM(传信令) 也就是在SDH的用户侧增加了以太网接口或ATM接口,实现IP化接口。IP over SDH。 

在使用MSTP的过程中,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都能上网了,带宽的需求急剧增加,电信运营商们赚钱的机会来了,但挑战也来了,以前1*155M可以供好上千人打电话,现在人们在打电话时还要上网,带宽需求增长和现网资源出现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来看看SDH这位红人平时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SDH这位红人一直都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从不与人分享公共资源,比如二环批给我跑,二环就不许有其它车辆经过,上面就我一辆车,刚开始,我这个车能拉1个客人(STM-1),那么二环的效率就是运送了一个人(155M–STM-1),后来把车吨位升级了,我能拉64个客人(64*STM-1),那么二环的效率就是(10G-STM-64),这就是环速率;目前最大是40G

如果有个时间段没有人需要运送,那么我就空跑,沿路看看风景、美女什么的,这时的效率就是0,其它道路就是堵死了也和我没关,由于比较固执,自己也有很多的无奈,比如你的车能装64位客人,但现在有65位客人,对不起,我也只能运64人,我们把这种低效率运作方式叫刚性管道

现在需要运送的客人越来越多了,忙不过来了,解决方法有三个途径:

第一种:多修几条路(新建光缆),进行人员分流;缺点:成本和周期太长——–PASS

第二种:升级汽车吨位(提高速率);缺点:汽车厂还没研发出更大载重的车辆(电子元器件受限)-PASS

第三种:将二环划分成多个车道(波道),多个车辆共享道路

领导看后,立即批示:方案三可行,立即执行!波分产生

波分WDM就是将多个车道(波道)的车辆(信号)放到同一条道路(光纤)中进行传送,这里有根据车道间隔大小分为两类:

车道间隔为20nm的,为稀疏波分,又称粗波分;

车道间隔小于等于0.8nm的,为密集波分

这样带宽成倍增加了,暂时解决了带宽不足的问题!可以休息休息了…………

WDM得到重用后,各地纷纷仿效,现在的WDM不仅在城市主干道里使用(城域波分),还用在跨市、跨省道路上(长途波分);

它的具体工作方式是各种类型的货物或乘客(业务信号)都被装载到一辆辆汽车中,汽车按照预先分配的车道(波道)行驶,中间汽车需要加油我们还设置了加油站(光放站OLA),司乘人员需要吃饭休息补充体力,我们为他们设置临时休息区(中继站),当然我们还是离不开交警系统的支持(光监控OSC或电监控ESC)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车道数也由刚开始的16或32一下子扩充到40、80、160,目前施工水平(制造工艺)已经突破200个车道数(波道),但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很低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交通管理消息传递不畅(OAM缺乏):WDM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带宽不够问题,没有考虑到带宽提高后,管理也要跟上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车辆多了,如何对每一辆车的状态做到了如指掌,交警(OSC)感到力不从心;这时有几位SDH的司乘人员在小声谈论:我们SDH公交系统,都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每一辆车上都有司机和售票员,分工明确,还用实时视频监控(在线监测),公司时刻都能了解每一辆车的运行状况,WDM你差的太远了

2、调度不够灵活:WDM在设计之初就有一个严重缺陷:比如一个货物要从西安运到北京,预先分配的车道是10车道(第10波),那么从西安到北京全程都是第10车道,不能更改,除非你经过了好几个高速段(光再生段),如西安-郑州、郑州-北京,那么你在郑州可以有一次更换车道的机会,而且这种更换车道的代价是为你这次的行为专门修一条小路(布放光纤);以前SDH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在郑州修一个大的调度中心,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3、容易堵死(保护不完善):在城市主干道或省际快速道路上,为了提高效率,在公路设计时就考虑到与普通道路的区别,只设置几个很少的出口,其它全是封闭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旦发生拥堵或交通事故,乘客就会闹得不可开交(业务中断);想想我们的城市公交SDH,司机一看到前面堵车,马上就操小路窜了,可能会有几个乘客不能在目的地下车(少量业务中断),绝大部分乘客都能顺利到达,究其原因有大量可用迂回路由,再加上灵活调度(司机就可决定)

交通运输局(ITU-T)看到问题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为所有上路车辆增加监控设备以及必要的安全管理员—-增加OAM开销

2、在交通枢纽节点增设调度枢纽—–增加业务调度(车道间调度【光层调度】和货物或乘客间调度【电层调度】)

3、依托调度枢纽,加上在道路上预留一部分车道或一部分车辆,为所有车辆提供完善的保障—–完善保护机制

SDH笑道:这是什么改革,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就是容量没你大而已;

WDM回应道:我容量确实比你大得多,但这些方面没你们做得好;

他们握手言欢,优势互补,一个全新的制度诞生了——OTN

概况一下OTN

OTN是在WDM基础上,融合了SDH的一些优点,如丰富的OAM开销、灵活的业务调度、完善的保护方式等,

OTN对业务的调度分为:光层调度和电层调度

光层调度可以理解为是WDM的范畴;电层调度可以理解为SDH的范畴

所以简单的说:OTN=WDM+SDH

但OTN的电层调度工作方式与SDH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

回顾一下SDH的特点:

1、统一发车频率,1秒发车8000次,制度规定,无法更改(沿袭PDH制度);

2、通过研发更大吨位的车辆来提高容量,高容量的车一般是由4辆低一个容量级别的车拼接而成,所以不同容量的车结构是不一样的;

OTN电层调度的工作特点:

1、所有车辆的大小、规格、容量均统一,外形尺寸:4*4080;

2、根据需求提高发车频率

优点:

1、无需不断研发更大容量的车,减低开发成本;

2、统一结构,便于管理;

3、跨区域运输方便(异厂家互通方便);

4、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发车频率就可以无限提高容量,实现方式更简单明了;


七、OTN的介绍

OTN

简单的说,OTN = SDH + WDM。

WDM(波分复用)

WDM是把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中进行传送的方式(每个波长承载一个业务信号) ,主要功能是传送和复用。

SDH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只能行驶一辆车,而WDM好比在高速公路上可并行多辆车。WDM的出现解决了SDH网络容量不足的问题:每个波长带宽10G,WDM的带宽可达80Gbps,而SDH网络带宽最大为10G。

同时,WDM能够远距离传送,600km—2000km,所以WDM可以起到一个大容量、远距离的作用。

但是,WDM类似PDH系统,只能组点对点连接,不能组成环,不能对波长进行灵活调度,无法组成复杂网络,且不支持ASON智能特性,无法向智能光网络演进,这就需要利用SDH。

OTN就是在WDM基础上,融合了SDH的一些优点,如丰富的OAM开销、灵活的业务调度、完善的保护方式等,OTN对业务的调度分为:光层调度和电层调度;光层调度可以理解为是WDM的范畴;电层调度可以理解为SDH的范畴。

OTN业务和组网场景

OTN设备: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我们对以前的红人SDH在江湖的发展做了详细的描述,现在的SDH也只相当于OTN掌门下的一个堂主而已了,那么另一位红人它现在发展的如何呢?(请看下文第八节)

八、以太网对SDH的反击,诞生新协议

以太网 觉得  当时和SDH合作的 MSTP因为股权问题,还是SDH主导,以太网、ATM只能是配角,以太网并不高兴,发誓要有所改观……

为了对抗SDH阵营,以太网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将末端IP化(业务侧IP化)。IP可以作为SDH的货物,通过SDH进行传输,但问题出来了:

SDH当初开发时就对货物有严格的外形要求,必须是“块状结构”,而且大小也是标准的,每一个座位也是按照这个要求做的,这样运输的效率最高;后来IP这种长相奇特(格式不同)的货物越来越多,就算是专门开发出了MSTP,说白了MSTP就是在SDH车辆上给IP和ATM留了几个专座而已,IP还是不能很好的运输!原因是IP是以太网门下的得力弟子,以太网就是因为简单、无拘无束、尽力而为等特点为其创派宗旨,所以IP也有此特性,有的小巧,有的肥大(IP帧长可变),如果SDH/MSTP中的IP较少,问题不大,如果IP占到一半以上,恐怕车辆的改造成本就太大了

【MSTP:如果分组业务低于50%,仍有成本优势】;

但现在的问题是IP货物越来越多,我要自己成立运输公司,而且要我说了算,不能再受制于SDH了;同时SDH也再想,能不能将车厢分成二层,一层给原来的业务,一层专门给IP预留,这样就可以兼顾了。

现在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新公司、新技术都涌现出来。

(MSTP+诞生原因)

我们先说SDH阵营,由于先前MSTP成立时,股权分配不均,有很多遗留问题,导致现在以太网严重不满意,现在SDH集团研究后推出MSTP+(也叫Hybrid MSTP),50/50股权分配,车辆变成二层,二层分开管理和调度,两套调度体系(双内核交叉);也不为一种好的补偿措施

再说以太网阵营,自由散漫惯了,现在出现了两种大的分歧:

(IP-RAN诞生的原因)

一种认为我们自己成立的运输公司不让SDH的客户(TDM业务)上车,如果一定要进来,必须改头换面-伪装(仿真),同时我们没有时间上的保证(无时间同步),我们纯粹为我们以太网服务,我们的公司名叫IP-RAN;

(PTN诞生的原因)

一种认为我们应该吸收一些SDH的客户,SDH经营了这么多年,它的客户还是很多的(还有很多TDM业务需求),同样进来后还是要改头换面-伪装(仿真),然后再我们的帮派里活动,出帮派后再去掉伪装还原成自己原来的模样,这个公司取名叫PTN

无论哪种方式,伪装-易容术总少不了,随后就开发了PWE3易容术

在PTN公司中又有2大派别:

一派是融合MPLS、易容术PWE3和MSTP的产物——–MPLS-TP派别;

一派是融合了QinQ和MSTP的产物——————PBT派别;

对于MPLS-TP派别,支持者众多,有华为、中兴、烽火、阿朗、爱立信、中移动等重量级明星;

对于PBT派别,支持者仅有北电网络,人单势孤;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PTN绝大部分是MPLS-TP派别;

随着相互学习,现在的IP-RAN和PTN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了,IP-RAN的优势是三层无连接服务,但PTN现在也可以实现了;以前PTN为了传输SDH的客户TDM业务,专门开发了时间和时钟同步系统叫1588系统,现在使用的是V2版本,V3版本正在试验中,现在IP-RAN也学过来了,也支持这一系统了。

真应了那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MSTP+(Hybrid MSTP)可以看做是SDH向以太网的妥协方案,不得已而为之;

IP-RAN和PTN现在已趋于一致,差别不大了,它们可以看做是向SDH发起的全面挑战,现在看来它们是胜利了!


九、PTN介绍

PTN

PTN叫做packet translate network(包传送网)。因为MSTP/SDH电路交换为核心,承载IP业务效率低,带宽独占,调度灵活性差,所以,PTN应运而生。

PTN最简单的方程式为:PTN=MPLS+OAM+保护-IP,其增强了开销(吸取了SDH的优势)、对业务的保护(吸取了SDH的优势),“-IP”可以简单的看做是“对MPLS的简化”,去掉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例如复杂的各种握手协议等)。

OAM(Operation Administartion and Maintenance):是为保障网络与业务正常、安全、有效运行而采取的生产组织管理活动,简单运行管理维护或运维管理。

从字面上解释,PTN叫做packet translate network(包传送网),而SDH叫做同步数字体系。从传输单元上看,PTN传送的最小单元是IP报文,而SDH传输的是时隙,最小单元是E1即2M电路。PTN的报文大小有弹性,而SDH的电路带宽是固定的。这就是PTN与SDH承载性能的最本质区别。

从协议上看,PTN遵循的叫做TMPLS,即经过改进的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即TMPLS=MPLS-IP+OAM。

从业务管理能力看,PTN通过硬件收发管理报文来实现对信道的监控和管理,而SDH通过开销字节实现系统的OAM。

OAM这块却是最大的卖点。相比“MPLS也能做OAM”,PTN引入的OAM更多的是仿照传统SDH的开销,能够提供50ms以内的电信级LSP保护和环保护——这个是运营商特别特别看重的!!可以说没有这个为前提,PTN不可能发展起来。

然后,PTN的OAM所提供的各种在线、离线的管理维护信息十分丰富,对PTN每层都作了高效率而且规范的定义,可以说不比SDH引以为豪的开销字节差多少。

总之,

Packet:分组内核,多业务处理,层次化QOS能力。

Tranport:类SDH的保护机制:快速、丰富,从业务接入到网络侧以及设备级的完整保护方案;类SDH的丰富OAM维护手段;综合的接入能力、完整的时钟同步方案。

Network:业务端到端,管理端到端。

基站里的PTN设备:


十、PON介绍

光纤接入从技术上可分为两大类:有源光网络(AON,Active Optical Network)和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1983年,BT实验室首先发明了PON技术;PON是一种纯介质网络,由于消除了局端与客户端之间的有源设备,它能避免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减少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提高系统可靠性,同时可节省维护成本,是电信维护部门长期期待的技术。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的信号。目前基于PON的实用技术主要有APON/BPON、GPON、EPON/GEPON等几种,其主要差异在于采用了不同的二层技术。

APON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ITU和全业务接入网论坛(FSAN)标准化的PON技术,FSAN在2001年底又将APON更名为BPON,APON的最高速率为622Mbps,二层采用的是ATM封装和传送技术,因此存在带宽不足、技术复杂、价格高、承载IP业务效率低等问题,未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为更好适应IP业务,第一英里以太网联盟(EFMA)在2001年初提出了在二层用以太网取代ATM的EPON技术,IEEE 802.3ah工作小组对其进行了标准化,EPON可以支持1.25Gbps对称速率,随着光器件的进一步成熟,将来速率还能升级到10Gbps。由于其将以太网技术与PON技术完美结合,因此成为了非常适合IP业务的宽带接入技术。对于Gbps速率的EPON系统也常被称为GEPON。100M的EPON与1G的EPON的不同在速率上的差异,在其中所包含的原理和技术,是一致的,目前业界主要推广的是GEPON,百兆位的EPON也有不多的一些应用。在后面文档中提到的EPON,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千兆位的GEPON。

EPON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方式,在以太网上提供多种业务。目前,IP/Ethernet应用占到整个局域网通信的95%以上,EPON由于使用上述经济而高效的结构,从而成为连接接入网最终用户的一种最有效的通信方法。10Gbps以太主干和城域环的出现也将使EPON成为未来全光网中最佳的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在一个EPON中,不需任何复杂的协议,光信号就能准确地传送到最终用户,来自最终用户的数据也能被集中传送到中心网络。在物理层,EPON使用1000BASE的以太PHY,同时在PON的传输机制上,通过新增加的MAC控制命令来控制和优化各光网络单元(ONU)与光线路终端(OLT)之间突发性数据通信和实时的TDM通信,在协议的第二层,EPON采用成熟的全双工以太技术,使用TDM,由于ONU在自己的时隙内发送数据报,因此没有碰撞,不需CDMA/CD,从而充分利用带宽。另外,EPON通过在MAC层中实现802.1p来提供与APON/GPON类似的QoS。

在EFMA提出EPON概念的同时,FSAN又提出了GPON,FSAN与ITU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其技术特色是在二层采用ITU-T定义的GFP(通用成帧规程)对Ethernet、TDM、ATM等多种业务进行封装映射,能提供1.25Gbps和2.5Gbps下行速率,和155M、622M、1.25Gbps、2.5Gbps几种上行速率,并具有较强的OAM功能。如果不考虑EPON可以看得到的不久将提升到10Gbps速率(10G以太网已经成熟),当前在高速率和支持多业务方面,GPON有优势,但技术的复杂和成本目前要高于EPON,产品的成熟性也逊于EPON。

================================================

PON网络-宽带无源光网络:由OLT(光线路终端)、Splitter(分光器)、ONU(光网络单元)组成。具有高带宽,高效率,大覆盖范围,用户接口丰富等众多优点,被视为实现接入网业务宽带化、综合化改造的理想技术。

从OLT到ONU之间那部分线路是无源的,所以称之为无源光网络。

PON系统采用WDM(波分复用)技术,实现单纤双向传输。

PON应用场景—FTTx

PON设备:


 


十一、WDM-PON在5G的光纤前传和中传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邬贺铨表示,从1G到4G主要是面向个人的通信,5G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将更多考虑到产业的应用。5G将重新定义信息技术的新应用,推动移动网与固网技术的融合,光纤通信技术将在5G时代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美国光纤接入渗透率仅10%左右,原有同轴电缆带宽不足,新铺光纤的施工成本高,美国电信运营商将把5G作为宽带有线接入系统的替代。

与此同时,5G也将促进超级Wi-Fi的产生。2016年60%的移动终端业务流经过Wi-Fi或微微蜂窝卸载到光纤网,卸载流量每月达10.7EB;到2021年卸载的比例是63%,卸载的流量是83.6EB/月,即上升7.8倍。5G的带宽更宽,在有可能使用Wi-Fi的情况下将尽量将流量卸载到Wi-Fi,考虑到现有Wi-Fi带宽为100Mbit/s量级,需要有与5G峰值速率接近的超级Wi-Fi。

5G需要大规模天线的支撑,同时基站与分布天线之间也需要更密集。此外,5G还需要支持高频段和高带宽,若用高功率宏站则布设与运营成本高,但采用大量微站,则干扰严重难以进行站点选址优化。“为此,解决方法是,宏蜂窝与微蜂窝混合组网,宏蜂窝解决广覆盖,微蜂窝解决热点覆盖;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组网;上下行解异构组网,在蜂窝边缘可采用5G下行+4G上行异构方式。”邬贺铨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云网不断融合

在邬贺铨看来:“只有高高在上的云是不够的,只有独善其身的网也是不够的,ICT技术的融合已经发展到云网一体的新阶段。未来,网络将不断走向云化,为适应视频业务、VR/AR与车联网等对时延要求,节约网络带宽,需将存储和内容分发下沉到接入网,移动边缘计算可以实现基站与互联网业务的深度融合。”

5G为光通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5G前传带宽高,空口时延比4G从严十倍,时间同步精度比4G严格十倍,还要考虑对网络切片等相应的承载能力。5G站点大幅增加,将导致从天线到机房的前传/中传光纤资源非常紧张,需要节省光纤资源,实现5G网络低成本部署。5G无线接入网的前传和中传及回传对光纤传输系统提出高带宽低时延的要求。5G希望有类似以太网的统计复用机制,能够动态地适应不同流量状况,从而能够汇聚多个基站的业务。

邬贺铨指出,在光纤直连、有源DWDM、WDM、PON、OTN等多个选择中,WDM-PON更适于5G RAN。WDM PON是点到多点的技术,节省光纤;对于每一个连接,WDM-PON在逻辑上又是点到点的,可独享一个波长,带宽可达25Gbit/s;WDM-PON中间无源且只有一跳,相比环网的多跳有最低的时延;用分波器代替分光器可降低损耗,获得较长传输距离;在网络管理方面,采用AMCC信号调顶技术,管理信道叠加在每个波长上。“WDM-PON在5G的光纤前传和中传系统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以太网基础上改进的时延敏感网络TSN可实现基站用户数据流的统计复用,提升传输效率。”邬贺铨总结道。

参考自:通信世界全媒体;网优雇佣军


补充: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它是于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一项局域网技术,它提供的高速数据通信能力要高于当时的以太网(10Mbps)和令牌网(4或16Mbps)的能力。FDDI标准由ANSI X3T9.5标准委员会制订,为繁忙网络上的高容量输入输出提供了一种访问方法。FDDI技术同IBM的Tokenring技术相似,并具有LAN和Tokenring所缺乏的管理、控制和可靠性措施,FDDI支持长达2KM的多模光纤。FDDI网络的主要缺点是价格同前面所介绍的“快速以太网”相比贵许多,且因为它只支持光缆和5类电缆,所以使用环境受到限制、从以太网升级更是面临大量移植问题。
FDDI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是成本高,二是升级面临大量移植问题,三是网络是100M的;千兆以太网出现后,就慢慢淘汰了。


HFC:Hybrid Fiber-Coaxial的缩写,即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综合数字服务宽带网接入技术 。HFC通常由光纤干线、同轴电缆支线和用户配线网络三部分组成,从有线电视台出来的节目信号先变成光信号在干线上传输;到用户区域后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分配器分配后通过同轴电缆送到用户。它与早期CATV同轴电缆网络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干线上用光纤传输光信号,在前端需完成电—光转换,进入用户区后要完成光—电转换。

有线电视宽带采用的就是HFC网络(光纤同轴混合网),它通过频分复用的方式,将一个物理线路分成了很多个逻辑通道,然后每个通道再采用相应的调制方式来传输多套有电视视音视频节目或数据信号。
比如,目前主流有线电视运营商通过频分复分,使同轴电缆网络具有860MHz传输频宽,5-65MHz规划为上行频率,65-87Mhz为隔离带,87-860Mhz为下行频经,下行信号每8Mhz(欧标,美标为6MHz)为一个通道,由于存在分带陡坡,采用6.875的符号率,QAM64的调制方式,可提供约38Mbps的传输能力(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翻阅相关的通信教程)那么一个标清节目的码流约为3.75Mbps,高清节目约为7.5Mpbs,一个传输通道传输6-10套标清,3-5套高清节是不成问题的。这样,有线电视网络就可以传输大量的高清度电视节目了。同轴电缆的传输能力的确是普通3类电话线不能比的,目前电信公司的电缆网络最多只能提供12Mbps的接入,超过只能用光纤。
那么宽带信号又是怎么回事呢?宽带也是采用的8MHz一个通道,只不过会采用256QAM或更高的调制方式及符号率来保证更高的传输速率(52Mbps),DOCSIS3.0还充许同时8个下行通道一起工作,就相当约400Mbps的端口下行速率。
通常,一台高密度的CMTS机箱可以容纳16个以上的CMTS板卡,而每个卡可以提供给16个下行端口。但是每个端口的速率是下接用户共享的,那么每个端口规划多少个用户,就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了。
上行通道的原理基本相同。而电信为什么不用同轴电缆这个和政策和历史原因有关了,起初的电信公司只能经营语音相关业务,视频经营许可由广电掌握,因此,电信公司也没有必要建设视频传输网络,但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光纤将会成为网络公司主要的竞争筹码。


帧中继(FR)详解  : https://www.qingsword.com/qing/675.html

网络原理-网民上网回忆录

上网回忆录-那些年我们曾上过的网


来自: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1049044

终于升级ADSL 2M了, 忆苦思甜15年来上网过程,90年代就上网的同志可进来共同见证

今天每个月adsl的费用会多出14元,达到152元的水平, 因为我把我1M的adsl服务升级到了2M,同时允许网通对我进行“推送服务”,也就是传说中的垃圾广告。

记得还是95年往前的时候,有几个人听说过因特网呢,咱上的都是BBS,而且是拨号的BBS, 一根线的点对点, 纯DOS界面, 有4根线以上的BBS, 那属于豪华的。 咱用的猫是多快的呢,2400bps, 什么概念呢, 就是现在的 1M bps = 1024K bps = 1048576 bps , 所以 1M adsl 的速度可以说是当时的 430 多倍。 有人说了, 那咋可能上网, 现在手机上网都感觉慢的不行了,因为当时都是纯DOS,文字的, 2个bits 就是一个汉字, 上BBS看文章的时候, 那是非常科幻, 文字都是一行一行出的, 直到刷满全屏, 跟电影里面的黑客一模一样的, 太刺激了。 那个猫多少钱呢, 记得好像是全进口的, 3,4千, 95年之前的 3,4千, 那可是一个厕所面积的钱。

记得当时的BBS那才叫真的灌水,注册用户 一共没有20,30个人, 成天就那几个人在那BB,
但也挺有意思的,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用个软件把全站的新帖子down下来, 然后一封一封回, 然后再up上去。

后来换了 14.4Kbps的猫, 速度有了质的飞跃, 最NB的是, 咱可以用瀛海威+ windows 3.0 上国际互联网! 瀛海威记得是一个叫张什么新的创办的, 当时听说是个女的,觉得很惊讶,这么先进的东西老爷们怎么没研究出来啊。上的第一个网站印象绝对深刻, www.westwood.com , 为啥, 因为当时 C&C是最火的游戏。 我当时想, 我真连上了美国的服务器啊, 还是北京也有镜像, 整了好久都没整明白。 记得当时 20块钱一小时? 好像还不只, 那时候中文网站有什么? 我真记不清了。 依然泡BBS。后来BBS也出了NB的东西, 就是在bbs里面有一个通道,可以直接连卫星上互联网, 真伟大。 记得当时bbs里面我们觉得最最大拿的一个, 那个时候成天抱着一个砖头大哥大, 连上巨沉的笔记本, 就能上国际互联网, 绝对的科幻,神样人物。当时就喜欢搜集些小软件什么的, 记得积攒了 30多M , 那可是海量,我再重复一遍, 海量!! 有一次硬盘挂了, 哭的心都有, 郁闷了一个星期才缓过来。

后来换 28.8K 33.6K 56K modem , 后来又出什么 V90 V92, 无非是为了快那么1,2K, 印象中 33.6的猫用的最久, 貌似当时最好的猫叫贺氏, 我一直还想, 这个姓贺的很强, 很为中国人争光。 后来才明白那是英文字母 Hayes 。

之后紧跟潮流, 装了 ISDN, 2B+D啊! 解决了一个上网的重大问题, 那就是可以上网的同时打电话了!!! 以前一拨号上网就提心吊胆, 家里谁一拿电话, 准掉线, 现在好了, 两不误。但就是价格贵了点, 双线捆绑 128K 一个月下来上网费2,3千都打不住, 幸亏它寿命短, 很快被 512K adsl 代替了。后面的事情大家就很熟悉了, 512k adsl 从不包月到包月, 后来到升级 1M ,2M, 4M ,但感觉一直落后于国际, 听说倭寇和棒子都能到 20,30M , 真是心有不甘。 用 512K 中间有一阵, 通过关系搞到一个网通 8M adsl 的测试帐号, 记得下载能有每秒900K 以上吧, wow, good old days。 现在只能老老实实用 2M , 每秒在 250K左右, 将就吧, 同时用一个教育网的LAN,下载某些资源还是刚刚的, 几M/s , 但浏览, 出国什么的就是垃圾, 也不稳定, 时快时慢。

大概乱七八糟回忆了这么多, 据说这两年就要发展 internet 2代了, 能到 20M以上, 拭目以待。

时间久了,有些东西记不太清, 说的不对的请大家指正。

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详解-整体认知把握

一、入门基本知识必读


在讲计算机网络原理前,先看一些基础的文章。对计算机网络有个整体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加深理解。

1、了解OSI七层模型和TCP/IP网络模型

2、知道常见的网络硬件设备(hub,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网关)

3、了解计算机网络入门必备常识

4、最后了解一下计算机网络拓扑与多路访问和路由协议

5、顺便在了解一下路由器各种连接模式

6、因特网与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网民的上网史,应该从ChinaNET 建成后算起。后文提到的 模拟拨号上网,ISDN上网,ADSL上网,光纤上网,这些都是接入方式。这些都叫接入层,接入层最终都会连接到核心层,也就是ChinaNET(电信的网络,为了方便不考虑移动联通)。通过ChinaNet与国际互联网相连,ChinaNet的网络架构一直再随历史发展,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不清楚到底用什么方案。【至于网络层都是IP数据包】

了解完上面的知识点后,我们便以普通网民的角度,方便理解,继续讲解计算机网络原理。

二、网民上网简史


第一阶段:模拟电话拨号上网

利用电话局的线,接个猫(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接个网线到pc。
V90协议,电话拨号上网(下行56kbps,上行33.6kbps)
V92协议 电话拨号上网(下行 56kbps 上行48kbps)

V90,V92应该是猫调制数字信号的协议,这个阶段电话线要么上网,要么打电话,不能同时占用。
至于运营商那边的网络,应该是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国内 用的 是 RS232 接口,连接猫,再连接pstn 电话网。

网络

  • 接入网/本地回路 ——– 模拟线路
  • 电话交换机/局(端局、汇接局、长途局) ——- 数字化程控交换,提供交换连接

接入技术

  • 通过PSTN接入因特网
    • 物理层主要使用RS-232
    • 数据链路层为PPP(点对点协议)
    • 网络层为IP

看看下图中的–端局   –>后面直接 接入 因特网了,也就是上图说的数字传输。

入网方式

  • 通过普通拨号电话线入网
  • 通过租用电话专线入网
  • 经普通拨号或租用专用电话线方式由PSTN转接入公用数据网【又叫PDN或者PDSN】的入网方式

###########################################

PDN是许多网络的泛称,最初PDN主要指 X.25网络【X.25是三层结构,物理层:X.21;数据链路层采用LAPB(HDLC 协议的一部分)网络层:PLP ,用于点到点连接 】【X.25是点到点连接,网络原理-网络拓扑与多路访问和路由协议 提到过,但那篇文章存有 X.25 关于 多路访问的疑问】

帧中继(Frame-Relay)保留了X.25数据链路层的HDLC帧格式,但不采用HDLC的LAPB,而是采用LAPD。LAPD能在数据链路层实现链路的复用和转换,所以帧中继只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确切来说,帧中继是基于ISDN的LAPD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用于点到点连接和点到多点连接。点对点子接口是每一个子接口一个网段,也就是说,中心节点和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网段。点对多点子接口,就是中心节点和所有的分支都在同一个网段。

PDN网络作为接入方式,可以与因特网相连。【如中国电信的CHINAPAC网络就与CHINANET相连了】

PDN现在包括了1、分组交换如  X.25、帧中继      2、电路交换  如ISDN

**************************************************
但是看了老网民的回忆:说猫的出口是 RJ45的网口,猫的进口当然是电话线啦。
资料如下:

对与国内的绝大多数网民来说,最早接触互联网就是通过电话线和56K“猫”(Modem,调制解调器)来实现的,即电话拨号上网——通过普通电话线音频波段进行数据通信,而其中“猫”的作用就是将数字信号调制到模拟载波信号上进行传输,并解调收到的模拟信号以得到数字信息。电话拨号上网属于典型的常见民用窄频接入,接入带宽从9600bps到56Kbps(V.92标准),期间还包括14.4K、28.8K、33.6K等等,相信亲身体验过的网民朋友并不多。

内置56K调制解调器(图片来源:www.ebay.com.hk)

    网民们最早接触到的56K“猫”通常就是这种“内置”版本,接口类型包括PCI、ISA和笔记本专用的PCMCIA等等,优点在于无需外接电源,较稳定,而缺点则是需要拆开机箱安装,比较麻烦;与此同时,市场中还出现了外置的56K“猫”,以及USB“猫”,它们的应用效果与内置“猫”相比并无差别,只不过安装起来较为方便。

    56K“猫”所使用的是非对称性技术,理论上讲,上传速率可达48Kbps,下载速率则可达56Kbps,当然这仅仅是理论极值,因为在实际上网中,其速度通常仅有5KB/s左右,然而就是这样的“窄带”,却足以满足当时网民们收发邮件,浏览新闻,甚至是进行软件下载(还记得网络蚂蚁这款软件吗?)的需求。当然,电话拨号上网也有弊端,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上网时,电话就无法使用了。

==================下面是外国连接pstn的情况=================

年代久远,听说连pc用的是BNC-T接口,那样的话物理层就是同轴电缆了,应该只支持半双工,估计这里应该是半双工的以太网,然后数据链路层是PPP协议,用于拨号上网。问题是PPP协议是全双工协议。google了一下,说因为半双工的以太网进行了一些设置,可以兼容 PPP协议。

找到了答案: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topic/comp.protocols.ppp/JnYZG7hFvzo

Randy Dawson <rdaw…@houston.rr.com> writes:
> I have an application for a ‘one wire’ and ground PPP serial
> connection.  This is long (2-3 mi) coax, too long for ethernet, but I
> can transmit megabaud serial OK thru it.
>
> Is it possible to force PPP to half duplex, so TX and RX can share the
> same conductor?

In general, PPP cannot run half-duplex.  This is stated right up front
in RFC 1661:

1.  Introduction

The Point-to-Point Protocol is designed for simple links which
transport packets between two peers.  These links provide full-duplex
simultaneous bi-directional operation, and are assumed to deliver
packets in order.  It is intended that PPP provide a common solution
for easy connection of a wide variety of hosts, bridges and routers
[1].

However, what really matters here is whether the medium *appears* to
be full duplex to users.  For instance, plain old Ethernet is actually
half-duplex — there’s at most one transmitter at a time — but the
way the protocol is specified (using idle and collision detection), it
*appears* to be full duplex to the clients because they can transmit
at any time.  Thus, PPP can run over Ethernet despite the apparent
mismatch.

So, if your physical layer implementation somehow allows for automatic
turn-around, such that neither PPP peer ever has to issue ‘go ahead’
signals, and neither functions as a master or slave, then you can make
this work.

> I need to disable RX interrupt from the endpoint I am transmitting, so
> I do not ‘hear myself’

Right.  PPP will fall apart if that happens.

> That the transmitters never go active when they detect serial data on
> their RX’s untill EOT

Right.  If you can emulate something like Ethernet at the physical
layer — check for idle, start sending, make sure you’re not
overlapping with the (or any) peer, back off in case of trouble and
try again — then you should be good to go.

> This is a master slave setup, where only one guy will ask for data.
> The master will request a file from slave and let an already built
> protocol (PPP) do error check and retransmit frames as required.

No.  Master/slave is fine from the application layer design, but PPP
itself requires the underlying physical connection to be peer-to-peer.

> I want to FTP files from the slave, but I must share the same TX RX
> medium NO modems just baseband serial going two directions, one at a
> time.  Half duplex.

If you really want to do half-duplex (requiring some sort of polling
and line turn-around signal), you’re on your own.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do this by hacking the PPP state machine and constraining
the way the protocol is designed to work, but that’s essentially
equivalent to inventing a _new_ protocol that just happens to look a
bit like PPP.  It won’t be compatible with any other implementation.

If compatibility isn’t important for some reason (some sort of ‘walled
garden’), then that might be reasonable.  It might also be fairly hard
to make reliable.

(It might also be possible to make such a line turn-around mechanism
simply turn the line around continuously when idle.  That’d be
sufficient, though perhaps a bit tricky to get right in the face of
errors, and the processing overhead might be considered “high,”
depending on the design constraints.)


James Carlson, IP Systems Group                <james.d…@sun.com>
Sun Microsystems / 1 Network Drive         71.234W   Vox +1 781 442 2084
MS UBUR02-212 / Burlington MA 01803-2757   42.497N   Fax +1 781 442 1677


第二阶段:数字电话直接上网

刚刚已经提到,拨号上网最大的弊端就是上网时打不了电话,而为了改善这一情况,ISDN应运而生。ISDN(即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是一个数字电话网络国际标准,是一种典型的电路交换网络系统(circuit-switching network)。简单来说,它就是采用数字交换和数字传输的电信网的简称,在国内叫做“一线通”。

ISDN“一线通”

    在通过ISDN上网时,用户不仅可以拨打电话、发传真,同时还可获得更好的语音和数据的传输速率和质量。虽然其与电话拨号上网一样,同为窄频接入,但其接入带宽已提升至64/128Kbps,实际上网时的速度更是可达10KB/s以上,相比56K“猫”有了成倍的增长。与此同时,以铜缆作为介质的ISDN是全部数字化的电路(只有0和1这两种状态),所以它能够提供更加稳定(不像模拟线路一样易受干扰)且创新的数据业务服务(例如视频、视像会议、图像等等)。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准确来说,其实那个时候叫N-ISDN(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后来技术发展出现了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我国最早进行ISDN商用试验的城市是上海。1995年,上海开始商用试验网的建设,此网络独立于PSTN。之后,北京和广州开始建设小规模的商用试验网。北京在没有ISDN本地网的情况下,大胆采用从国际局入手,设置独立ISDN局和8个模块局,率先为国内的外企和商业用户开放国际ISDN业务。1996年正式将ISDN业务命名为“一线通”,非常形象地概括了ISDN的基本特性。
一线通是“2B+D”信道,2*64+16=144kbps (最高传输速率)
网上说 : 可以64Kb上网同时64kb打电话;或者也可以128kb上网。不清楚是144还是128,上网传输最大。
在取得ISDN的运营经验之后,原中国电信不断加强其ISDN的建设力度原中国电信自1996年起进行国内长途网和国际局的改造,到1998年为止,全国26个省会城市的26部原有PSTN长途交换机通过版本升级和硬件改造具备了ISDN功能。大白话,就是PSTN的长途部分改造升级成了ISDN。有些地方,连市里的PSTN线路也进行了ISDN改造。
N-ISDN具有类似于OSI的三层结构。多路复用属于物理层的功能;ISDN的数据链路层采用LAPD协议;网络层主要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功能,与X.25的分组层协议极为相似。
话说回来,以太网也同时提供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
至于我们国家,N-ISDN搞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搞了,因为ISDN不像ADSL那样语音与数据容易分离,因此用户必须使用全部数字化的设备,这就造成运营商和用户都要投资的状况。一方面运营商要不断满足飞速增长的网络连接需求,另一方面还有发展固定电话业务。ISDN不能灵活的适应中国需求多样化的市场,只能淡出市场角逐。而DSL高带宽,大容量和低廉的改造费用让运营商很快投入到DSL网络建设。

【在其他国家,B-ISDN也有去发展了,该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是ATM】
N—ISDN线接入家中时,因为是数字信号,所以这个时候就不需要猫了。这个阶段家里是以太网,应该用的是PPPOE拨号上网技术了。

ISDN终端适配器如下:【包括电源,isdn接入线,两个电话口,两个网线口】

说明:S/T 就是我们说的RJ45以太网网线接口。


上海贝尔 ISDN SBT6015 “一线通”  usb终端适配器sta/usb用于pc机的 isdn接入,支持即插即用。带有一个标准的rj45接口,用以连 接isdn网络终端(nt)的s/t口;一个usb接口,用以连接计算机 的usb接口。 (上海贝尔“一线通”usb终端适配器也可以称作”数字 modem”)


上海贝尔 ISDN SBT6013产品特点

· 即插即用外置式终端适配器
· 用于PC机的ISDN接入,为您提供快速 Internet、Intranet访问
· ISDN S/T接口,符合I.430协议
· 只提供串口
· 计算机环境:Win95,Win98.WinNT,Win2000或更高
· 支持BOD(动态带宽调整)功能,有电话拨入时可自动释放一个B信通
· 同步/异步PPP,ML-PPP, V.120速率适配
· MODEM AT 命令集
· 提供的CAPI平台可支持一切基于CAPI的数据传输,数据会议等应用软件
· 可通过数据口下载更新软件


关于网卡普及问题:

看了上面的资料,可能揣测  模拟电话拨号上网56Kbps阶段,那个时候网卡不普及,只能自己买网卡。后来的ISDN阶段,看到 架构图,好像网卡普及了,不知道 是在 ISDN阶段 还是 在ADSL 阶段,才在主板上集成了 网卡。

网卡是一块被设计用来允许计算机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通讯的计算机硬件,其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

第三阶段:ADSL拨号上网

  告别窄带接入 ,ADSL引领宽带时代。

这个阶段,中国电信的骨干网chinanet,上面采用的是ATM技术。连接到家里的是电话线(里面有两根铜线),里面传输的是模拟信号。相当于还是那个PSTN网络。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即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环路),其与拨号上网一样,同样采用非对称技术,只不过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的差距更加明显(目前来看,最高上行速率为1Mbps,最高下行速率为8Mbps)。与此同时,其采用频分复用技术把普通的电话线分成了电话、上行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信道,从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这既解决了拨号上网电话占线的问题,也带来了更加出色的网络质量。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环路)网络接入

目前,大多数ADSL​​通信都是全双工的。全双工ADSL通信通常通过频分双工(FDD),回声消除双工(ECD)时分双工(TDD)在线对上实现。FDD使用两个独立的频带,称为上游和下游频段。所述上行频带用于从最终用户到电话中心局通信。的下游频带用于从中心局传送给最终用户。【就是介绍电话线(两根铜线)的全双工技术),博客里有文章介绍
ADSL技术采用频分复用技术把普通的电话线分成了电话、上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信道,从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用户可以边打电话边上网,不用担心上网速率和通话质量下降的情况。理论上,ADSL 可在5 km 的范围内,在一对铜缆双绞线上提供最高1 Mbps的的上行速率和最高8Mbps的下行速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带宽),能同时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

因为到家里的是模拟信号,所以需要ADSL调制解调器(分离电话信号和网络信号),解调完后一根电话线连电话机,一根网线可以连电脑了。

这个阶段,家里是以太网了,用的是双绞线,然后拨号是pppoe(PPP over Ethernet)上网了,通俗讲 以太网帧的数据包里面封装了PPP帧。

相信不少朋友还听说过ADSL2+,那么它与ADSL又是什么关系呢?其实简单来说,ADSL2+就是ADSL的技术升级版,其突破了ADSL带宽限制的瓶颈,将最高上行带宽(速率)提升至3.5Mbps,最高下行带宽(速率)提升至24Mbps。而除了ADSL2+外,凭借VDSL技术,可使带宽进一步升级到上行19.2Mbps,下行55.2Mbps。当然,前提是电信服务提供商的设备端和用户终端之间距离小于1.3公里,而距离的限制,也正是ADSL(xDSL)的短板。

第四阶段:光纤上网

这个阶段,

国家骨干网的技术 :

OTN是用在:核心层–>骨干层(物理层)
PTN是用在: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物理层)
PON是用在:接入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关于OTN -PTN -PON 详细解释,请参考这里。

=======================================

光纤连接到小区楼 FTTB(然后采用交换机连接到用户家),然后用普通双绞线连接到家里。

光纤连接到家里 FTTH(直接连接到家里,光纤先在楼里用分光器,然后再从楼里用光纤继续连接到家里,主要是分光器不耗电);光纤到家里时,再用光猫,将数字光信号解调成数字信号。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以太网上网了。拨号还是用PPPOE。

光纤从骨干网边缘,连接到用户这,采用GPON或者EPON技术。目前运营商两者都有,我家是GPON接入。简单的说EPON可以最大支持1比32的分光。GPON可以支持1比64的分光、经过优化后最大可以支持1比128的分光。

现在基本都是GPON。光纤到户,一个端口能带64户。。。。。如果是EPON,一个端口最多能带32户,所以EPON一般都用在光纤到单元,再楼道里加交换机使用。。。。整体网速等基本没区别,最好用GPON。

这么说吧,ftth 和 fttb 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光纤到户和光纤到楼,你说的楼道里多出来那个小箱子里面是分光器。
至于怎么区分,很简单,ftth 入户用的是光纤,必须配合光猫才可以使用。光纤长什么样子?入户光纤一般是黑色或者白色,特别细。尾部一般是黄色的,接头是蓝色的。
光猫的作用通俗的说就是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fttb 使用网线入户,可以不用光猫,直接插路由器电脑就可以使用。
目前我见过的大部分光改了的小区都是 FTTH,因为 ftth 易维护,成本总体来说低一点。只要主光缆分光器没问题,一般不会有什么事情.

FTTB 则是在楼道放的交换机。
FTTH 虽然在前期投资建设方面成本高,比如需要 OLT,PON 板之类的,但是更稳定一点,易维护.
分光器无需供电,交换机需要供电.大大减少了维护成本.

FTTH 是未来的主流,因为光纤相比网线来说更稳定,不受电磁干扰.
在 100M 以下的带宽差别不是太大,但是到了现在各大城市都在推行 200 300 甚至千兆入户的情况下,要想用网线跑到这个速率,太艰难了.

=============================================
补充:
PTN 和OTN 都属于传送技术, 所以他们都一般定为在网络OSI的物理层, 也就是提供物理连接,提供路由器到路由器的传送通道.
不同的是,
OTN提供的是物理通道, 每一个波长/子波长提供一个点到点的通道.
PTN 除了提供通道之外, 还可以在网络中表现得像二层设备或三层设备, 具备分组交换能力, 通常会用MPLS为网络层提供VPN通道.

PON是一种接入技术, 就像家庭以前用的ADSL一样, 工作在OSI的物理层以及数据链路层.【产生了GPON和EPON在数据链路层。】PON中OLT提供的业务描述,  一般最终用户经过ONU来进行接入,  可以提供 宽带, POTS电话, IPTV, VOD, E1 等业务接入

====================================================

三、网络信息的来龙去脉

由于平时上网都是,以太网,所以我们主要用以太网的情境去讨论上网问题。

本节主要以OSI七层模型,对上网情形进行逐层探讨。

上网时,我们连接的网线属于物理层。我们拨号上网用的是PPPOE,属于数据链路层。用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帧封装了PPP。

1、上网时,浏览器访问网页,采用HTTP协议(应用层)

2、HTTP访问请求会被封装成包,加上源端口号目标端口号,交由TCP传输。

3、tcp数据包+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一起封装成IP数据包,交由物理层。

4、物理层是以以太网帧的形式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所以说以太网包括一层和两层】以太网帧需要包括目标主机mac地址和源主机mac地址。所以,在第一次传输时,需要arp请求(广播方式),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地址。获取成功时,将以太网帧,交由物理层进行传输。

5、物理层  在  以太网帧前面,又添加了八个字节 其中前面7个字节是前同步码。后面一个字节是帧开始界定符。
物理层原因如下:因为以太网采用的是同步传输模式,我在  入门必备常识  里已经提到过。同步传输可以一次性传输多个bit位,发送数据时,数据头部会添加同步码,数据尾部会添加区块结束字符(不一定有)。而异步传输是一次传一个字节或更长,每次传数据时 ,数据段前后都标有起始位和终止位(资料太少,不清楚起始位和停止位是否都只占一位【bit】)。

         为什么需要同步码,因为计算机都是有时钟频率的,计算机根据时钟频率对目标信息编码,每一个编码才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同样解码时,也会根据时钟频率,每解一个码占用一段时间。如果编码时是001100,解码的时钟频率慢了一倍,可能解析结果就是010,所以同步时钟频率就是为了,解码和编码时结果能统一。

         物理层除了添加信息以外,还包括物理编码。百兆以太网100BASE-T用的4B/5B编码与MLT-3编码组合方式,发送码流先进行4B/5B编码,再NRZ-I,最后进行MLT-3编码,最后再上线路传输;说到底这些编码都是为了从数据中恢复时钟。
          物理层还包括协议自动协商过程,因为以太网有好几种速率,10M,100M,1000M,等。现在的设备都支持各种以太网速率。网线一端连电脑,一端连路由器。那么两端就会协商采用,1000M还是100M的网速协议,看看双方是否都支持,这就是自动协议协商。

6、物理层会经多个节点传输,在多个路由器上传播,每经过一个节点都会层层拆包,检查网络层上的IP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并查看路由表,决定发往哪个路由器。决定完路由路线后,又将ip数据包层层封装成物理层信号,进行传输。

7、就这样数据经过多个路由器,多个网关,到达了目标主机地址。然后目标主机将数据层层拆包,到达应用层,供服务器软件使用。同理服务器返回应答的信息,传输过程也一样。

上图中说明:数据链路层有帧头和帧尾。帧尾是FCS(冗余检验码),以太网帧的帧头从目标mac地址开始。

物理层中:以太网帧前面还添加了帧同步符(前同步码,前导码)和帧界定符(帧开始符)。

以太网帧常见的有:IEEE 802.3 和 DIX Ethernet V2  两种结构。

802.3 以太网帧结构
前导码 帧开始符 MAC 目标地址 MAC 源地址 802.1Q 标签 (可选) 以太类型 负载 冗余校验 帧间距
10101010 7个octet 10101011 1个octet 6 octets 6 octets (4 octets) 2 octets 46–1500 octets 4 octets 12 octets
64–1522 octets
72–1530 octets
84–1542 octets

接下来,整体感知一下计算机数据通信全过程。

上图是数据包在互联网中的传送 (R1…R5,这些标记都是路由器)

上图是对数据包在互联网中传送的一个详细解读!!!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局域网通过两个路由器相连。我们现在假设图中PC4给PC3发送数据。

发送端PC4

  • 1、应用程序准备要传输的文件
  • 2、传输层 将文件分段并编号 数据段
  • 3、网络层 将分好段的数据加IP地址封装成包 数据包
  • 4、数据链路层 两种情况:
    • 使用自己的子网掩码 判断自己在哪个网段
    • 使用自己的子网掩码 判断目标地址在哪个网段
    • 如果是同一个网段,则使用ARP协议解析目标IP的MAC地址
    • 如果不是同一个网段,则使用ARP协议解析网关的MAC地址,将数据包交给路由器
  • 将数据包加上MAC地址和帧检验序列(FCS)交给物理层进行发送

集线器的做法:集线器是物理层的设备,只负责转发比特流

交换机的做法:将数据进行存储转发,他可以把比特流存储起来拆封装成数据帧,看到里面数据帧的MAC地址,根据目的MAC地址和自己的MAC地址表进行转发

路由器的做法:可以将传来的比特流存储起来拆封装成数据包,看到里面的IP地址,根据目的IP地址和自己的路由表将数据包交给下个路由器

最后到达PC3,主机将比特流接收后开始按照与发送端相反的步骤一层一层拆封装,直到把要接收的数据拆出来,一次通信完成。

 

关于具体的OSI每一层的内容,可参看其他文章。

也可以看 计算机网络详解-上网内部流程分析 这篇文章。


个人感觉不错的书:《计算机网络自上而下》

参考:

udp 问题 :https://blog.csdn.net/ddr77/article/details/52400439

arp问题:https://blog.csdn.net/cuiweitju/article/details/38761381

==================================================

tcp/ip 专栏

http://www.cnblogs.com/zhangyinhua/category/1086895.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97552525_0_1.html

网络知识参考书:

https://wizardforcel.gitbooks.io/network-basic/content/7.html

=================================================

https://blog.csdn.net/qq_20233867/article/details/73856180

 

网络原理-多路访问共享传播介质控制协议

一、全双工倾向与介质访问控制的关系

核心总结:只有共享介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下面的问题【干扰和冲突】。

干扰(interference):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结点同时传输。
冲突(collision):结点同时接收到两个或者多个信号→接收失败!

说明:对于一对一访问的情况下,介质是独占的,不会出现干扰和冲突。至于两边是否会同时发送信息,从而导致碰撞问题。解决办法:

1、只用一个回路(两条线):

(1)采用时分复用,时间片轮流,两端收发状态互换,同一时刻只有一端发另一端只能收。因为时隙都很短,我们用起来感觉上是收发同时进行的。

(2)采用传递模拟电信号(双线电话模拟信号)实现全双工,两端可以同时收发。

2、用两个回路(四条线):

这个一般用在数字电信号里面,一个回路用来发信号,一个回路用来收信号。

关于光纤,一根光纤,可以利用波分复用,实现两端同时收发。

关于无线网,要看无线网卡是两根天线还是一根天线。两根天线相当于两个回路,一个回路收,一个回路发。一个天线,基本用的是时分复用,同一时刻只有一端在发。当然目前有实验室的demo,可以用一根天线实现双方同时发,用的是电磁波混合。在接收端,顺便过滤掉自己的电磁波。这样就只剩下对方的电磁波了。

GSM上网也就是2G上网:采用TDMA,时分双工(即半双工),因为时隙都很短,我们用起来感觉上是收发同时进行的。GSM中采取收发有三个时隙间隔的方式。

然后我们在考虑多路访问情况下,多路访问主要问题就是 占用介质 。

1、采用静态划分信道的办法。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2、动态信道划分:(1)随机访问 (2)轮转

这样子,多路访问的  干扰和冲突  就解决了,也就是解决了 占用介质问题。

接下来,该考虑双方是否会同时发送信息,导致碰撞。这就回到了 一对一 两端信号 同时发送 产生碰撞 的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 无线网中,采用的TDMA 时分复用技术,时分双工(即半双工),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但是对我们上网是不受影响的,发送和接收数据所占用的时隙都很短,我们用起来感觉上是收发同时进行的。当有多个无线设备,接入时,采用CSMA/CA  决定 介质 占用权。 】


二、多路访问控制(MAC)协议:

2.1目的

局域网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局域网按网络拓扑进行分类:

上图和下图中的总线网两端的匹配电阻吸收在总线上传播的电磁波信号能量,避免在总线上产生有害的电磁波反射。

半双工的总线型连接到交换机的半双工端口时,如何处理,如果内部和外部同时发送信号的问题,估计如下,因为是数字电信号,所以采用时分复用比较合理,采用时间片内外两端,轮流发送。暂未发送的可以先放入缓存区。我在网络拓扑文章中也已经提到过。

总线的特点

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的时候,总线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检测到这个数据。这就是广播通信方式。当我们需要在总线上进行一对一通信的时候,就需要使每一台计算机的网卡拥有一个与其他网卡都不同的地址。这个时候,我们在发送数据帧时,就需要表明数据帧接收站的地址。只有网卡地址与其相同时,才接受数据帧,否则丢弃帧。

上面的总线型,可以清楚说明 总线型网络存在 干扰和冲突。
干扰(interference):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结点同时传输。
冲突(collision):结点同时接收到两个或者多个信号→接收失败!

以太网的广播方式发送

  • 总线上其他的的计算机都能检测到 总线上 随机 某台计算机 发送的数据。
  • 然后 总线上 收到 数据的计算机,检查 数据中的目标mac 地址是不是自己的,是就接收数据,不是就丢弃数据。
  • 具有广播特性的总线上实现了一对一的通信。

为了通信的简便 以太网采取了两种重要的措施

  • 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即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 以太网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
    • 这样做的理由是局域网信道的质量很好,因信道质量产生差错的概率是很小的。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

  •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大努力的交付。
  • 当目的站收到有差错的数据帧时就丢弃此帧,其他什么也不做。差错的纠正由高层来决定。
  • 如果高层发现丢失了一些数据而进行重传,但以太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重传的帧,而是当作一个新的数据帧来发送。

1990年,IEEE针对星型以太网制定了10BASE-T标准,即802.3i
其中,10代表10Mb/s,BASE代表基带信号,T代表双绞线。FX代表光纤

集线器的特点:

  • 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然是一个总线网,各站共享逻辑上的总线,使用的依然是CSMA/CD协议,原理和总线结构时一样。
  • 一个集线器上有许多接口。每个接口通过RJ-45插头与主机相连。
  • 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接口的作用就是简单的转发比特,不进行碰撞检测,碰撞检测是主机的网卡进行的。
  • 集线器采用了专门的芯片,进行自适应串音回波抵消,这样就可以使接口转发出去的较强信号不至于对该接口接收到的较弱信号产生干扰。每个比特在转发之前还要进行再生整型并重新定时。

=======================================================

为了能够使众多用户能够合理而方便地共享通信媒体资源,所以需要考虑共享信道的问题。

在技术上有两种实现方法:

  • 静态划分信道
    • 频分复用
    • 时分复用
    • 波分复用
    • 码分复用
  •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多点接入)
    • 随机接入:用户可随机发送信息,但是如果多个用户在同一时刻发送信息,那么再共享媒体上就要产生碰撞(冲突),似的这些用户都发送失败,所以必须要有解决碰撞的网络协议。 比如 CSMA/CD 以太网的共享介质方法
    • 受控接入:用户不能随意发送信息,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比如有分散控制的令牌环局域网和集中控制的多点线路探询(轮询)

采用静态划分信道可以解决问题,用户只要分配到了信道就不会和其他用户发生冲突。但是这种划分信道的方法代价高,不适合局域网使用

为了在多路访问的网络拓扑中,解决不同主机同时共享介质产生的问题。
(1)干扰(interference):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结点同时传输
(2)冲突(collision):结点同时接收到两个或者多个信号→接收失败!

其中,MAC(multiple access control protocol)里面的 信道划分,其实也起到了增大信道传输数据的作用。

2.2设想

(1)采用分布式算法决定结点如何共享信道,即决策结点何时可以传输数据
(2)必须基于信道本身,通信信道共享协调信息!
(3)无带外信道用于协调

给定: 速率为R bps的广播信道
期望:
(1)当只有一个结点希望传输数据时,它可以以速率 R发送.
(2)当有M个结点期望发送数据时,每个节点平均发送数据的平均速率是R/M
(3)完全分散控制:
• 无需特定结点协调
• 无需时钟、时隙同步
(4)简单

三、信道划分MAC协议

3.1 信道划分MAC协议: TDMA

  • 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周期性”接入信道
    • 每个站点在每个周期,占用固定长度的时隙(e.g.长度=分组传输时间)
    • 未用时隙空闲(idle)
    • 例如: 6-站点LAN, 1,3,4传输分组, 2,5,6空闲

3.2 信道划分MAC协议: FDMA

  • FDM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信道频谱划分为若干频带(frequency bands)
    • 每个站点分配一个固定的频带
    • 无传输频带空闲
    • 例如: 6站点LAN, 1,3,4频带传输数据, 2,5,6频带空闲。

4 随机访问MAC协议

  • 当结点要发送分组时:
    • 利用信道全部数据速率R发送分组
    • 没有事先的结点间协调
  • 两个或多个结点同时传输: ➜ “冲突”
  • 随机访问MAC协议需要定义:
    • 如何检测冲突
    • 如何从冲突中恢复 (e.g., 通过延迟重传)
  • 典型的随机访问MAC协议:
    • 时隙(sloted)ALOHA
    • ALOHA
    • CSMA、 CSMA/CD、 CSMA/CA

4.1 时隙ALOHA协议

假定:

  • 所有帧大小相同
  • 时间被划分为等长的时隙(每个时隙可以传输1个帧)
  • 结点只能在时隙开始时刻发送帧
  • 结点间时钟同步
  • 如果2个或2个以上结点在同一时隙发送帧,结点即检测到冲突

运行:

  • 当结点有新的帧时,在下一个时隙(slot)发送
    • 如果无冲突:该结点可以在下一个时隙继续发送新的帧
    • 如果冲突:该结点在下一个时隙以概率p重传该帧,直至成功

  • 优点:
    • 单个结点活动时,可以连续以信道全部速率传输数据
    • 高度分散化:只需同步时隙
    • 简单
  • 缺点:
    • 冲突,浪费时隙
    • 空闲时隙
    • 结点也许能以远小于分组传输时间检测到冲突
    • 时钟同步

效率(efficiency): 长期运行时,成功发送帧的时隙所占比例 (很多结点,有很多帧待发送)。

  • 假设: N个结点有很多帧待传输,每个结点在每个时隙均以概率p发送数据
  • 对于给定的一个结点,在一个时隙将帧发送成功的概率= p(1-p)N-1
  • 对于任意结点成功发送帧的概率= Np(1-p)N-1
  • 最大效率: 求得使Np(1-p)N-1最大的p*
  • 对于很多结点,求Np*(1-p*)N-1当N趋近无穷时的极限,可得:
    • 最大效率= 1/e = 0.37

最好情况: 信道被成功利用的时间仅占37%!

4.2 ALOHA协议

  • 非时隙(纯)Aloha:更加简单,无需同步
  • 当有新的帧生成时
    • 立即发送
  • 冲突可能性增大:
    • 在t0时刻发送帧,会与在[t0-1, t0+1]期间其他结点发送的帧冲突

4.3 CSMA协议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发送帧之前,监听信道(载波):

  • 信道空闲:发送完整帧
  • 信道忙:推迟发送
    • 1-坚持CSMA
    • 非坚持CSMA
    • P-坚持CSMA
  • 冲突可能仍然发生:
    • 信号传播延迟
  • 继续发送冲突帧:浪费信道资源

4.4 CSMA/CD协议

CSMA/CD: CSMA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 短时间内可以检测到冲突
  • 冲突后传输中止,减少信道浪费
  • 冲突检测:
    • 有线局域网易于实现:测量信号强度,比较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
    • 无线局域网很难实现:接收信号强度淹没在本地发射信号强度下

“边发边听,不发不听”

例题

在一个采用CSMA/CD协议的网络中, 传输介质是一根完整的电缆, 传输速率为1 Gbps, 电缆中的信号传播速度是200 000 km/s。 若最小数据帧长度减少800比特, 则最远的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至少需要:
A.增加160 m B.增加80 m
C.减少160 m D.减少80 m

CSMA/CD效率

五、 轮转访问MAC协议

  • 信道划分MAC协议:
    • 网络负载重时,共享信道效率高,且公平
    • 网络负载轻时,共享信道效率低!
  • 随机访问MAC协议:
    • 网络负载轻时,共享信道效率高,单个结点可以利用信道的全部带宽
    • 网络负载重时,产生冲突开销
  • 轮转访问MAC协议:
    • 综合两者的优点!

5.1 轮询(polling)

  • 主结点轮流“邀请”从属结点发送数据
  • 典型应用:
    • “哑(dumb)” 从属设备
  • 问题:
    • 轮询开销
    • 等待延迟
    • 单点故障

5.2 令牌传递(token passing)

  • 控制令牌依次从一个结点传递到下一个结点.
  • 令牌:特殊帧
  • 问题:
    • 令牌开销
    • 等待延迟
    • 单点故障

六、 MAC协议总结

  • 信道划分MAC协议:时间、频带、码片划分
    • TDMA、 FDMA、 CDMA
  • 随机访问MAC协议:
    • ALOHA, S-ALOHA, CSMA, CSMA/CD
    • CSMA/CD应用于以太网
    • CSMA/CA应用802.11无线局域网
  • 轮转访问MAC协议:
    • 主结点轮询;令牌传递
    • 蓝牙、 FDDI、令牌环网

 


参考:

https://blog.csdn.net/qq_20233867/article/details/78451799

https://blog.csdn.net/lovecc_orange/article/details/79177129

网络原理-手机为何不能像电脑那样既连WiFi又开热点

无线网络上网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无线上网,几乎所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都支持无线保真上网,是当今使用最广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实际上就是把有线网络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使用无线路由器供支持其技术的相关电脑,手机,平板等接收。手机如果有无线保真功能的话,在有Wi-Fi无线信号的时候就可以不通过移动联通的网络上网,省掉了流量费。

相信很多手机用户都会有这个困扰:为什么手机不能既连WiFi又开热点? 毕竟像笔记本电脑虽然只有一个无线网卡,但却能在接收WiFi信号的同时,再通过软件共享,发出WiFi让其他设备上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手机不能这么干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关键因素:无线网卡类型

首先介绍一下手机连接WiFi的必要硬件—无线网卡。手机的无线网卡为内置无线网卡,是接收无线WiFi信号的唯一网关部件。而无线网卡里面的 分类为全双工、半双工、和单工三种数据传输方式的类别。

单工只能单独的发信号或者收信号,通信都是单向的。而半双工则是指A能发送信号给B,B也能发送信号给A,但是不能同时进行的。而全双工则是双方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信号,请参考打电话。笔记本电脑基本上是全双工无线网卡,所以WiFi与热点共同存在。而手机的无线网卡很多的基本上都是半双工类型的(少数例外),也就导致了手机的WiFi与热点不能同时开启的原因。

为什么手机不使用全双工的网卡?

①实用性;其手机不是电脑,手机连接WiFi后再共享出去,需要用到这个功能的人少之又少。

②手机处理器能力有限;如果手机采用了全双工网卡, 一边接收WiFi一边发射WiFi耗费系统资源,处理器很快要满负荷。

最后就是系统限制了,即使个别手机配备了全双工网卡,系统也可能是半双工的工作模式。这也可以参考市面上的Win8/安卓双系统平板,在Windows系统下,可以边接收WiFi边发射WiFi,而切换到了原生安卓系统下就不行了,手机也是同理。

来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3310903599219&wfr=spider&for=pc

网络原理-双线电话机全双工原理

电话全双工通信原理

首先确定电话线通的是直流电,电压30-70V左右。视电话线距离而定。电流很小只有几十毫安。
一般来说:因为这里电话机传递的是模拟信号,并且利用了2/4线转换器,才实行全双工通信。而网络中,网线中如果只有两根导线,那么在传递数字信号时只能形成一个回路,只能半双工通信。

先介绍一下:单工 、半双工、全双工
单工通信(Simplex Communication)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传输的工作方式。
在单工通信中,通信的信道是单向的,发送端与接收端也是固定的,即发送端只能发送信息,不能接收信息;接收端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信息。基于这种情况,数据信号从一端传送到另外一端,信号流是单方向的。
例如:生活中的广播就是一种单工通信的工作方式。广播站是发送端,听众是接收端。广播站向听众发送信息,听众接收获取信息。广播站不能作为接收端获取到听众的信息,听众也无法作为发送端向广播站发送信号。
半双工通信(Half-duplex Communication)可以实现双向的通信,但不能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必须轮流交替地进行。
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发送端可以转变为接收端;相应地,接收端也可以转变为发送端。但是在同一个时刻,信息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因此,也可以将半双工通信理解为一种切换方向的单工通信。
例如:对讲机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半双工通信方式,手持对讲机的双方可以互相通信,但在同一个时刻,只能由一方在讲话。
全双工通信(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是指在通信的任意时刻,线路上存在A到B和B到A的双向信号传输。 全双工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又称为双向同时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在全双工方式下,通信系统的每一端都设置了发送器和接收器,因此,能控制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送。全双工方式无需进行方向的切换,因此,没有切换操作所产生的时间延迟,这对那些不能有时间延误的交互式应用(例如远程监测和控制系统)十分有利。这种方式要求通讯双方均有发送器和接收器,同时,需要2根数据线传送数据信号。(可能还需要控制线和状态线,以及地线)。
理论上,全双工传输可以提高网络效率,但是实际上仍是配合其他相关设备才有用。例如必须选用双绞线的网络缆线才可以全双工传输,而且中间所接的集线器(HUB),也要能全双工传输;最后,所采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也得支持全双工作业,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全双工传输的威力。

 

电话机混合线圈工作原理

核心总结:

这个牵涉到所谓的二/四线转换问题:
二线是指模拟电话线路(家里的2芯电话线),而四线就是指传输设备音频连接配线、电话交换机、或者电话机的内部线路。
设备内部的音频信号都是收发独立的,各占用一对线,即4线接口方式。这样电路稳定,使用维护、检测都比较简单。
但是,为了控制投资,连接户外的用户电缆线路采用二线制式来大幅减少电缆芯线,使得能够在一对铜线上传输双方向的信号。这两部分之间的二线转四线功能就需要一个混合线圈来完成。
那如何才能实现二四线转换呢,实际上简单地说就是:音频耦合+消侧音两项功能的结合。
1.音频耦合原理简单,将将收发的信号通过线圈耦合就可以完成了,耦合以后线路上就包含了双向的信号,各自完成了发送语音的功能。
2.消侧音的功能:
由于线路上传输的信号是把你和对方的语音信号同时传递,因此在你说在进入听筒之前需要从线路信号中消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电路,实现将混合以后的线路减去自己的发送的语音信号然后再送入听筒,这时你就可以在听筒中只听到对方的声音了,而这个信号反向功能在变压器的应用中是很容易做到的。
因此,无论你发出什么语音,听筒发出的永远是:
线路混合语音信号(通话双方的语音混合信号)-自己发出的语音=对方语音
这就是消侧音的原理
应用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原理,我们的电话系统节省了一半的通信电缆线路!  
完成这些功能的实际产品就是混合线圈,是一种四端电路……

在有线电话网中,电话机是通过两条导线和电信局的交换机传送和接收电信号。如果不采取措施,发话者的音频信号必会传到自己的受话器中,使自己听到自己的讲话声音,这就是”侧音”。较大的侧音会影响接听对方的讲话,故必须减小或消除。如图2所示是一电话机的消”侧音”电路与交换机的连接示意图。图中的两个变压器是完全相同的,a、b、c、d、e、f六个线圈的匝数相同。打电话时,对着话筒发话,把放大后的音频电压加到变压器的线圈a,从线圈c和b输出大小相等但随声频变化的电压,c两端的电压产生的电流IL通过线圈e和两导线L、电信局的交换机构成回路,再通过交换机传到对方电话机,对方就听到发话者的声音。同时由于线圈e中有电流通过,在线圈f中也会有电压输出,放大后在自己的电话机的受话器上发出自己的讲话声,这就是上面讲的”侧音”。为了消除这个侧音,可以把线圈b的电压加在线圈d上,并通过R调节d中的电流Id。那么为达到消侧音的目的,1应与3相接;4应与2相接,并使Id等于IL。对方讲话时,音频电压通过交换机和两条导线L加到本机,那么通过R的电流为多少?(0)。

解析:
甲方向乙方送话  →
1、打电话时,对着话筒发话,把放大后的音频电压加到变压器的线圈a。假设某一时刻电流从线圈a上端流入,而且增大,根据右手螺线管定则,磁力线顺时针方向,而且磁通也量增大。

2、变化的磁场使耦合线圈c产生变化的电流,根据楞次定律,线圈c上感应的电压是上正下负,即电流从上端流出,下端流入。同理可得耦合线圈b中的电流从上端流出,下端流入。

3、由于线圈c、线圈e、两导线L和交换机构成一个回路,线圈c流出的电流从线圈e的下端流入,上端流出,经导线L传到电信局的交换机,经交换机分两路输出,一路经导线L流入线圈c的下端形成回路;另一路传到对方电话机,使对方能听到发话者的声音。

4、线圈e中变化的电流又产生变化的磁场,根据右手螺线管定则磁力线逆时针方向。变化的磁场又使耦合线圈f产生变化的电流,经放大到听筒输出,于是从听筒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侧音。

5、由于线圈b、可变电阻R和线圈d构成一个回路,线圈b下端流出的电流通过可变电阻流入线圈d下端,于是d线圈变化的电流又产生变化的磁场,磁力线顺时针方向,只要调整可变电阻R,使流过线圈e、d的电流相等,则线圈e、d产生的磁场可完全抵消,通过线圈f的磁通量始终为零,线圈f没有感应电流,听筒中就没有发话者的声音。从而消除消侧音。

乙方向甲方送话→
对方发话时,从交换机传来的音频电压加到电话机上,假设某一时刻在线圈c、线圈e、两导线L和交换机构成的回路中形成的电流是从c的下端流入且增大,磁力线逆时针方向,则b线圈的上端为流入(负),d线圈的上端也为负,感应电压值相同,在bdR回路中没有电流,d中不会产生磁场抵消e的磁场,f中有e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通过,磁通量会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放大后在受话器中发出对方的声音。

网络原理-网络拓扑与多路访问和路由协议

一、网络拓扑


计算机网络拓扑(Computer Network Topology)是指由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之间设备的分布情况以及连接状态.把它两画在图上就成了拓朴图.一般在图上要标明设备所处的位置,设备的名称类型,以及设备间的连接介质类型.它分为物理拓朴和逻辑拓朴两种。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即是指网上计算机或设备与传输媒介形成的结点与线的物理构成模式。网络的结点有两类:一类是转换和交换信息的转接结点,包括结点交换机、集线器和终端控制器等;另一类是访问结点,包括计算机主机和终端等。线则代表各种传输媒介,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网状拓扑和混合型拓扑。

目前流行的以太网支持星型拓扑和总线型拓扑。

图中的总线网两端的匹配电阻吸收在总线上传播的电磁波信号能量,避免在总线上产生有害的电磁波反射。

最初的以太网是将许多计算机都连接到一根总线上。当初认为这样的连接方法既简单又可靠,因为总线上没有有源器件。

以太网的广播方式发送

  • 总线上的每一个工作的计算机都能检测到 B 发送的数据信号。
  • 由于只有计算机 D 的地址与数据帧首部写入的地址一致,因此只有 D 才接收这个数据帧。
  • 其他所有的计算机(A, C 和 E)都检测到不是发送给它们的数据帧,因此就丢弃这个数据帧而不能够收下来。
  • 具有广播特性的总线上实现了一对一的通信。

上面的总线型,可以清楚说明 总线型网络存在 干扰和冲突。
干扰(interference):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结点同时传输。
冲突(collision):结点同时接收到两个或者多个信号→接收失败!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

  •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大努力的交付。
  • 当目的站收到有差错的数据帧时就丢弃此帧,其他什么也不做。差错的纠正由高层来决定。
  • 如果高层发现丢失了一些数据而进行重传,但以太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重传的帧,而是当作一个新的数据帧来发送。

而总线型 采用 半双工模式。连接到 交换机 时。交换机负责 内外 两边 信息的传输。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冲突。如果两端的信息都往交换机传输呢。所以,我干扰估计,交换机上面应该采用的    时分复用   来控制 两端的 信息收发。没发送的信息应该是 缓存起来了,等到了时间片,继续发送。 【 很明显,互联网应该是全双工模式,连接到互联网的局域网可能是半双工也可能是全双工】

 

为了能够使众多用户能够合理而方便地共享通信媒体资源,所以需要考虑共享信道的问题。

共享信道在技术上有两种实现方法:

  • 静态划分信道
    • 频分复用
    • 时分复用
    • 波分复用
    • 码分复用
  •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多点接入)
    • 随机接入:用户可随机发送信息,但是如果多个用户在同一时刻发送信息,那么再共享媒体上就要产生碰撞(冲突),似的这些用户都发送失败,所以必须要有解决碰撞的网络协议。比如  CSMA/CD  以太网的控制方式
    • 受控接入:用户不能随意发送信息,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比如有分散控制的令牌环局域网和集中控制的多点线路探询(轮询)

采用静态划分信道可以解决问题,用户只要分配到了信道就不会和其他用户发生冲突。但是这种划分信道的方法代价高,不适合局域网使用。(所以ADSL频分复用那部分线路,都是运营商来负责的)

=======================================================

半双工以太网采用CSMA/CD协议,以防止产生冲突。全双工以太网由于发送和接收数据是在不同的电缆线上完成,因此不会产生冲突。全双工以太网可以用于如下三种情况:交换机到主机、交换机到交换机、用交叉电缆的主机到主机。请记住:在全双工模式下,不会有冲突域、专用的交换机端口可用于全双工节点、主机的网卡和交换机端口必须能够运行在全双工模式

二、网络访问


因为计算机网络拓扑不同,可以分为多路访问【点到多点访问】和点对点访问。

1、多路访问:一个点连接多个点。
2、点对点访问:一个点只连接一个点。

本质上区分:网络是否共享传输介质。总线型网络可以也可以看成点到多点访问。

根据两种分类,设计了   数据链路层    协议:

1、点对点链路:PPP协议,关于HDLC的问题。(HDLC可以通过原始主从模式正常响应模式(NRM)和异步响应模式(ARM)用于点对多点连接,但它们现在很少使用; 现在几乎只使用异步平衡模式(ABM)将一个设备连接到另一个设备。)

2、多路访问链路:

支持广播

(1)、广播多路访问:以太网,WLAN令牌环网ARCNETFDDI 。

参考:
发送Beacon广播管理帧http://www.cnblogs.com/littlehann/p/3700357.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80%E6%94%BE%E5%BC%8F%E6%9C%80%E7%9F%AD%E8%B7%AF%E5%BE%84%E4%BC%98%E5%85%88)
FDDI采用了和令牌环网中令牌环(token-ring)相似的方式,ARCNET采用令牌总线(token-bus),和令牌环相似,估计也是广播形式,引用的确是广播。http://www.kepuchina.cn/wiki/ct/201803/t20180306_555756.shtml

不支持广播:【唯一的疑问的X.25是 点多点访问,理论上不是多路访问,存疑】

(2)、非广播多路访问(NBMA):帧中继(FR)、X.25和异步传输模式(ATM)。

=========================================================

核心总结:只有共享介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下面的问题【干扰和冲突】。

干扰(interference):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结点同时传输。
冲突(collision):结点同时接收到两个或者多个信号→接收失败!

说明:对于一对一访问的情况下,介质是独占的,不会出现干扰和冲突。至于两边是否会同时发送信息,从而导致碰撞问题。解决办法:

1、只用一个回路(两条线):

(1)采用时分复用,时间片轮流,两端收发状态互换,同一时刻只有一端发另一端只能收。因为时隙都很短,我们用起来感觉上是收发同时进行的。

(2)采用传递模拟电信号(双线电话模拟信号)实现全双工,两端可以同时收发。

2、用两个回路(四条线):

这个一般用在数字电信号里面,一个回路用来发信号,一个回路用来收信号。

关于光纤,一根光纤,可以利用波分复用,实现两端同时收发。

关于无线网,要看无线网卡是两根天线还是一根天线。两根天线相当于两个回路,一个回路收,一个回路发。一个天线,基本用的是时分复用,同一时刻只有一端在发。当然目前有实验室的demo,可以用一根天线实现双方同时发,用的是电磁波混合。在接收端,顺便过滤掉自己的电磁波。这样就只剩下对方的电磁波了。

GSM上网也就是2G上网:采用TDMA,时分双工(即半双工),因为时隙都很短,我们用起来感觉上是收发同时进行的。GSM中采取收发有三个时隙间隔的方式。

然后我们在考虑多路访问情况下,多路访问主要问题就是 占用介质 。

1、采用静态划分信道的办法。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2、动态信道划分:(1)随机访问 (2)轮转

这样子,多路访问的  干扰和冲突  就解决了,也就是解决了 占用介质问题。

接下来,该考虑双方是否会同时发送信息,导致碰撞。这就回到了 一对一 两端信号 同时发送 产生碰撞 的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 无线网中,采用的TDMA 时分复用技术,时分双工(即半双工),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但是对我们上网是不受影响的,发送和接收数据所占用的时隙都很短,我们用起来感觉上是收发同时进行的。当有多个无线设备,接入时,采用CSMA/CA  决定 介质 占用权。 】

三、通信方式


在计算机入门必备常识中,已经提到过:

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都是数字数据,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就是数据通信方式,数据通信是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结合的通信方式。在数据通信中,按每次传送的数据位数,通信方式可分为: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 并行通信是一次同时传送8位二进制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需要8根传输线。并行方式主要用于近距离通信,如在计算机内部的数据通信通常以并行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传输速度快,处理简单。
  • 串行通信一次只传送一位二进制的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只需要一根传输线。串行方式虽然传输率低,但适合于远距离传输,在网络中(如公用电话系统)普遍采用串行通信方式

对于前面提到的 多路访问

面向点对点的:PPP协议(一对一独占介质,不存在干扰和冲突;全双工,不存在两边同时发信息而导致碰撞)
至于PPPOE(在Ethernet帧内部封装PPP),PPPOA(在ATM网络中封装PPP)。目前暂时不清楚,PPPOE,PPPOA,拨号成功后,是否会一直保留会话层。按照推理来说,拨号成功后,PPP隧道会一直存在,直到电脑关机。以后找一个办法,测试看看。

面向多路访问的:
—–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
干扰(interference):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结点同时传输。
冲突(collision):结点同时接收到两个或者多个信号→接收失败!

其实多路访问的核心问题就是,共享传输介质的问题。不共享传输介质就不会出现干扰和冲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共享传输介质,并且不会出现干扰和冲突)

一根光纤(一根光纤里面就一条通路),可以采用WDM(波分复用技术),双向同时传递光信号,光信号终端会解码成数字信号。这样就能双向传输信号,实现全双工,不会发生干扰和冲突。

一根电话线(里面有两根导线,如果传递数字信号只能半双工,如果传递模拟信号,可以借用2/4线转换器实现全双工。)

一根网线:

同轴电缆情况,里面有电芯和外面的网状金属层,可以实现一个回路。在传递数字信号时,半双工。传递模拟信号的话,可以和电话线那样。

双绞线情况,有许多种不同的标准适用于这种基于的线的物理媒介。最广泛使用的包括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 (吉比特以太网), 速率分别为10 Mbit/s, 100 Mbit/s, and 1000 Mbit/s (1 Gbit/s)。这三种标准都使用相同的连接头。也有适用于光纤的以太网。以前家里常见的是100BASE-TX(熟称cat5;五类线),支持100M/s,使用4根线(8根线用了4根线,其他4根线没有用),等于两对线,一对线用于输出数字信号,一对线用于接收数字信号,实现全双工。目前常见的是cat5e(超5类线,可以传1000M/s

以太网在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时只需要2对(4芯)线就可以完成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在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快速以太网中存在着三个标准:100Base-TX、100Base-T2和100Base-T4。其中:100Base-T4标准要求使用全部的4对线进行信号传输,另外两个标准只要求2对线。而在快速以太网中最普及的是100Base-TX标准,所以你在购买100M网络中使用的双绞线时,不要为图一点小便宜去使用只有2个线对的双绞线。在美国线缆标准(AWG)中对3类、4类、五类和超五类双绞线都定义为4对,在千兆位以太网中更是要求使用全部的4对线进行通信。所以,标准五类线缆中应该有4对线。

星型网络拓扑下,每台主机连接hub,逻辑上还是连的总线型。

 

现在考虑环形网络和总线型网络:

令牌环网和总线型网络,其实连接主机的分线,可以看做是从hub上分离出来的。

令牌环网,通过令牌,来避免数据包的干扰和冲突。

总线型,以前用同轴电缆作为主线,分线处采用BNC-T型连接器连接主机。(和hub的功能差不多,主线用的是同轴电缆,分线其实没有用电缆而是直接将T型口插入电脑的接口中)参考: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9-kAI9-VwDsC&pg=PA129&lpg=PA129&dq=BNC+%E4%B8%8A%E7%BD%91&source=bl&ots=BeWOmrptGp&sig=1X832lp3gHyC83EwOoGKyi7iUbQ&hl=zh-CN&sa=X&ved=2ahUKEwjSnYeApdvcAhXTA4gKHX9nAFAQ6AEwC3oECAQQAQ#v=onepage&q=BNC%20%E4%B8%8A%E7%BD%91&f=false

这种半双工总线型网络,采用CSMA/CD 来避免发生数据包干扰和冲突。

现在估计都用双绞线了吧,分线可能都是 交换机了,所以和星型差不多了,而且还是全双工,所以不需要CSMA/CD了。


好了,整理一下,多路访问共享介质的方法。

1.1多路访问控制协议(multiple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采用分布式算法决定结点如何共享信道,即决策结点何时可以传输数据
必须基于信道本身,通信信道共享协调信息!
无带外信道用于协调

1.2 理想MAC协议

给定: 速率为R bps的广播信道

期望:

  1. 当只有一个结点希望传输数据时,它可以以速率 R发送.
  2. 当有M个结点期望发送数据时,每个节点平均发送数据的平均速率是R/M
  3. 完全分散控制:
    • 无需特定结点协调
    • 无需时钟、时隙同步
  4. 简单

1.3 MAC协议分类

三大类:

  • 信道划分(channel partitioning)MAC协议
    • 多路复用技术
    • TDMA、 FDMA、 CDMA、 WDMA等
  • 随机访问(random access)MAC协议
    • 信道不划分,允许冲突
    • 采用冲突“恢复”机制
  • 轮转(“taking turns” )MAC协议
    • 结点轮流使用信道

多路访问更多详细内容,可以参看本站的相关文章。

四、路由协议


因为内网节点多了,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可能组合在一起了,时间久,内网的路由器就变多了。这个时候,需要在内网中选举一台路由器最为内网核心路由器,还有一台作为备份。这样做可以提高整个内网数据包路由速度,缩短内网路由路径。

这个协议就叫 OSPF  属于   GP(内部网关协议)。

IGP(内部网关协议)是在一个自治网络网关主机路由器)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路由信息能用于网间协议IP)或者其它网络协议来说明路由传送是如何进行的。IGP协议包括RIP、OSPF、IS-IS、IGRP、EIGRP。

借此,介绍一下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通过在路由器之间共享路由信息来支持可路由协议。路由信息在相邻路由器之间传递,确保所有路由器知道到其它路由器的路径。总之,路由协议创建了路由表,描述了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协议与路由器协同工作,执行路由选择和数据包转发功能。

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协议,主要用来进行路径选择,路由协议工作在网络层。
路由协议分类:

1、IGP(内部网关协议

在一个AS(Autonomous System,自治系统,指一个互连网络,就是把整个Internet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网络单位,这些小的网络有权自主地决定在本系统中应采用何种路由协议)内的路由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正在使用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有以下几种:RIP-1,RIP-2,IGRP,EIGRP,IS-IS和OSPF。其中前3种路由协议采用的是距离向量算法,IS-IS和OSPF采用的是链路状态算法,EIGRP是结合了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的Cisco私有路由协议。对于小型网络,采用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路由协议易于配置和管理,且应用较为广泛。

但在面对大型网络时,不但其固有的环路问题变得更难解决,所占用的带宽也迅速增长,以至于网络无法承受。因此对于大型网络,采用链路状态算法的IS-IS和OSPF较为有效,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S-IS与OSPF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别并不大,但OSPF更适用于IP,较IS-IS更具有活力。IETF始终在致力于OSPF的改进工作,其修改节奏要比IS-IS快得多。这使得OSPF正在成为应用广泛的一种路由协议。不论是传统的路由器设计,还是即将成为标准的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均将OSPF视为必不可少的路由协议。

2、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EGP)

AS之间的路由协议称为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这里网关是路由器的旧称。

外部网关协议最初采用的是E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形拓扑结构设计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网络加入Internet,给EGP带来了很多的局限性。为了摆脱EGP的局限性,IETF边界网关协议工作组制定了标准的边界网关协议–BGP。
备注:BGP从功能划分上来说,属于外部网关协议。EGP应该已经淘汰了。

五、OSPF简单介绍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英语:Open Shortest Path First,缩写为 OSPF)是内部网关协议的一种。

所有的“多路访问”网络类型(具体就是 broadcast 和 NBMA )的网络上,只要有2个或以上的 OSPF 路由器,就需要选举 DR 和 BDR
OSPF 里的broadcast和nbma这两种网络类型看上去写法差异很大,实际就可以这样记忆, broadcast 就是 BMA (广播多路访问),NBMA(非广播多路访问)。B和NB,决定是否动态发现邻居还是手工指定,MA决定了这两种方式都要选举 DR。

OSPF相关概念介绍:

路由器ID(RID):是用来标识此路由器的IP地址。选举方法,1、以环回接口中最高IP地址来当RID;2、如果没有配置环回地址,以所有激活的物理接口中最高的IP地址为RID。

广播多路访问:广播网络允许多个设备连接(或访问)到同一个网络上(即这个网络允许广播的性质(以太网),说明这个网络可以支持多个设备同时接入),并通过将单一数据包投递到网络中所有的结点来提供广播能力,如以太网。在OSPF中,每个广播多路访问网络都必须选出一个DR和一个BDR。

非广播多路访问(NBMA):非广播多路网络是那些诸如帧中继、X。25和异步传输模式(ATM)等类型的网络。这此网络允许多路访问,但不具备以太网那样的广播能力。因此,要实现恰当的功能,NBMA网络需要特殊的OSPF配置,并且邻居关系必须详细定义。

指定路由器(DR):指当路由器被连接到同一多路访问网络时,都需要一个指定路由器DR。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太局域网。为了使建立的邻接关系的最小化,就需要在此局域网的多个路由器中挑选出一个DR,它负责将路由选择信息颁发到广播网络或链路中其他路由器上,或收集其他路由器的路由选择信息。具有相同优先级的路由吕中选择DR时,拥有最高路由器ID的路由器将成为DR。

备用指定路由器(BDR):指多路访问链路上随时准备着的待命的DR。它从OSPF邻接路由器上接收所有的路由更新,但并不泛发链路信息状态(LSA)。

配置OSPF中DR、BDR选举方法:

不选举情况:网络拓扑图中没有广播多路访问网络,这个拓扑图属于点到点链路就不需要选举DR、BDR。点到点链路指网络不支持广播传输数据只能点对点传输数据(如,路由器通过Serial口相连,Serial口没有MAC地址的,不属于以太网,不能广播)。如下图,

Router4#sh ip ospf neighbor

Neighbor ID     Pri   State           Dead Time   Address         Interface
192.168.2.1       0   FULL/  –        00:00:33    1.1.3.1         Serial0/3/0

选举情况:在OSPF中,每个广播多路访问网络都必须选出一个DR和一个BDR。下图中路由器通过以太网接口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1连接。属于广播多路访问。

Router4#sh ip ospf neighbor

Neighbor ID     Pri   State           Dead Time   Address         Interface
192.168.2.1       1   FULL/DR         00:00:32    1.1.6.1         GigabitEthernet0/1

又如

 


参考:

百度百科,https://blog.csdn.net/zainwei1766/article/details/4114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