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踩坑-ajax请求中,请求参数将data写成了date

坑爹现场:

 $.ajax({
	url:"${APP_PATH}/emp",
	type:"POST",
	date:$("#empAddModal form").serialize(), 
	success:function(result){
	alert(result);
	}
});

应该要把date 改成 data,这个别忘记了。

补充:

JQuery提供的Ajax方法:

$.ajax({
    url: ,
    type: '',
    dataType: '',
    data: {
          
    },
    success: function(){
         
    },
    error: function(){
          
    }
 })

原生js实现Ajax方法:

var Ajax={
  get: function(url, fn) {
    // XMLHttpRequest对象用于在后台与服务器交换数据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pen('GET', url, true);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 readyState == 4说明请求已完成
      if (xhr.readyState == 4 && xhr.status == 200 || xhr.status == 304) { 
        // 从服务器获得数据 
        fn.call(this, xhr.responseText);  
      }
    };
    xhr.send();
  },
  // datat应为'a=a1&b=b1'这种字符串格式,在jq里如果data为对象会自动将对象转成这种字符串格式
  post: function (url, data, fn) {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pen("POST", url, true);
    // 添加http头,发送信息至服务器时内容编码类型
    xhr.setRequest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if (xhr.readyState == 4 && (xhr.status == 200 || xhr.status == 304)) {
        fn.call(this, xhr.responseText);
      }
    };
    xhr.send(data);
  }
}

注释:

1. open(method, url, async) 方法需要三个参数:

method:发送请求所使用的方法(GET或POST);与POST相比,GET更简单也更快,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用;然而,在以下情况中,请使用POST请求:

  • 无法使用缓存文件(更新服务器上的文件或数据库)
  • 向服务器发送大量数据(POST 没有数据量限制)
  • 发送包含未知字符的用户输入时,POST 比 GET 更稳定也更可靠

url:规定服务器端脚本的 URL(该文件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文件,比如 .txt 和 .xml,或者服务器脚本文件,比如 .asp 和 .php (在传回响应之前,能够在服务器上执行任务));

async:规定应当对请求进行异步(true)或同步(false)处理;true是在等待服务器响应时执行其他脚本,当响应就绪后对响应进行处理;false是等待服务器响应再执行。

2. send() 方法可将请求送往服务器。

3. onreadystatechange:存有处理服务器响应的函数,每当 readyState 改变时,onreadystatechange 函数就会被执行。

4. readyState:存有服务器响应的状态信息。

  • 0: 请求未初始化(代理被创建,但尚未调用 open() 方法)
  • 1: 服务器连接已建立(open方法已经被调用)
  • 2: 请求已接收(send方法已经被调用,并且头部和状态已经可获得)
  • 3: 请求处理中(下载中,responseText 属性已经包含部分数据)
  • 4: 请求已完成,且响应已就绪(下载操作已完成)

5. responseText:获得字符串形式的响应数据。

6. setRequestHeader():POST传数据时,用来添加 HTTP 头,然后send(data),注意data格式;GET发送信息时直接加参数到url上就可以,比如url?a=a1&b=b1。

PS:Fetch polyfill 的基本原理是探测是否存在window.fetch方法,如果没有则用 XHR 实现。

参考:https://www.cnblogs.com/colima/p/5339227.html

html辨析-HTML元素的ID和Name属性的区别

大白话:html中的id属性是用来标记元素的,name属性主要是用于表单提交时传递赋值的。 

上周我也遇到了ID和Name的问题,在页面里输入了一个input type=”hidden”,只写了一个ID=’SliceInfo’,赋值后submit,在后台用Request.Params[“SliceInfo”]却怎么也去不到值。后来恍然大悟因该用Name来标示,于是在input里加了个Name=’SliceInfo’,就一切ok了。

ID就是Client端HTML元素的Identity。而Name其实要复杂的多,因为Name有很多种的用途,所以它并不能完全由ID来代替,从而将其取消掉。具体用途有:

用途1: 作为可与服务器交互数据的HTML元素的服务器端的标示,比如input、select、textarea、和button等。我们可以在服务器端根据其Name通过Request.Params取得元素提交的值。
用途2: HTML元素Input type=’radio’分组,我们知道radio button控件在同一个分组类,check操作是mutex的,同一时间只能选中一个radio,这个分组就是根据相同的Name属性来实现的。
用途3: 建立页面中的锚点,我们知道<a href=”URL”>link</a>是获得一个页面超级链接,如果不用href属性,而改用Name,如:<a name=”PageBottom”></a>,我们就获得了一个页面锚点。
用途4: 作为对象的Identity,如Applet、Object、Embed等元素。比如在Applet对象实例中,我们将使用其Name来引用该对象。
用途5: 在IMG元素和MAP元素之间关联的时候,如果要定义IMG的热点区域,需要使用其属性usemap,使usemap=”#name”(被关联的MAP元素的Name)。
用途6: 某些特定元素的属性,如attribute,meta和param。例如为Object定义参数<PARAM NAME = “appletParameter” VALUE = “value”>或Meta中<META NAME = “Author” CONTENT = “Dave Raggett”>。

 

当然HTML元素的Name属性在页面中也可以起那么一点ID的作用,因为在DHTML对象树中,我们可以使用document.getElementsByName来获取一个包含页面中所有指定Name元素的对象数组。Name属性还有一个问题,当我们动态创建可包含Name属性的元素时,不能简单的使用赋值element.name = “…”来添加其Name,而必须在创建Element时,使用document.createElement(‘<element name = “myName”></element>’)为元素添加Name属性。这是什么意思啊?看下面的例子就明白了。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var input = document.createElement('INPUT');
input.id = 'myId';
input.name = 'myName';
alert(input.outerHTML);
</script>

消息框里显示的结果是:<INPUT id=myId>。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var input = document.createElement('<INPUT name="myName">');
input.id = 'myId';
alert(input.outerHTML);
</script>

消息框里显示的结果是:<INPUT id=myId name=myName>。
初始化Name属性的这个设计不是IE的缺陷,因为MSDN里说了要这么做的,可是这样设计的原理什么呢?我暂时没有想太明白

另一个网友提到说:
楼主上面的方法我以前也用过,但是document.createElement(‘<INPUT name=”myName”>’);是不符合W3C规范的,在某些浏览器上被人为是错误。用setAttribute处理DOM创建的对象name属性后,用outerHTML看确实是没有name属性,但是在用form提交后name属性却有效。但是对于iframe的name属性就不行了,在提交一个target属性指向了iframe的name值的form对象后,并没有在iframe中显示,而是弹出了一个新页面。这点还希望大家想想如何去解决。是DOM代码即符合W3C规范,又适应各种浏览器。


这里再顺便说一下,要是页面中有n(n>1)个HTML元素的ID都相同了怎么办?在DHTML对象中怎么引用他们呢?如果我们使用ASPX页面,这样的情况是不容易发生的,因为aspnet进程在处理aspx页面时根本就不允许有ID非唯一,这是页面会被抛出异常而不能被正常的render。要是不是动态页面,我们硬要让ID重复那IE怎么搞呢?这个时候我们还是可以继续使用document.getElementById获取对象,只不过我们只能获取ID重复的那些对象中在HTML Render时第一个出现的对象。而这时重复的ID会在引用时自动变成一个数组,ID重复的元素按Render的顺序依次存在于数组中。

来自:http://www.cnblogs.com/birdshome/archive/2005/01/31/html_id_name.html

JQuery踩坑-jQuery中引用对象Id忘记添加#

jQuery中引用对象Id忘记添加#

//添加模态框的事件  emp_add_modal_btn
$("#emp_add_modal_btn").click(function(){
	alert("好好");
	$("empAddModal").modal({
		backdrop:"static"
	});
});

上面这个$("empAddModal")写错了,应该是$("#empAddModal")  坑爹啊 !!!

我这里用的是bootstrap框架,点击按钮,调用模态框。


在校验代码时,也忘记 # 了。        var email = $("email_add_input").val();

//2、校验邮箱信息
var email = $("email_add_input").val();
var regEmail = /^(a-z0-9_\.-]+)@([\da-z\.-]+)\.([a-z\.]{2,6})$/;
       if(!regEmail.test(email)){
		// 弹窗校验 太丑 
		//alert("邮箱格式不正确");
		//$("#email_add_input").addClass("is-invalid");
				
		show_validate_msg("#email_add_input","error","邮箱格式不正确");
		return false;
        }

 

javascript踩坑-append方法遇到字符串内部含有回车符

在网页中:JavaScript代码中,我在字符串 “页,总”内部添加了一个 回车符号,导致 无法解析字符串了 ,需要记住一下。

//解析显示分页信息
		function build_page_info(result){
			$("#page_info_area").append("当前第"+result.extend.pageInfo.pageNum+
					"页,总共"+result.extend.pageInfo.pages+"页
					,总"+result.extend.pageInfo.total+"记录")
		}

 

html踩坑-超链接中的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

1、浏览器地址栏:网站根目录/XXX/a.jsp
如果:网页中超链接

<a href="/emp/${emp.id}">Delete</a>

则浏览器跳转地址:网站根目录/emp/数字id

如果:网站中超链接

<a href="emp/${emp.id}">Delete</a>

则浏览器跳转地址:网站根目录/XXX/emp/数字id


网站根目录与服务器目录的区别: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shrink-to-fit=no">

<title>员工列表</title>
<%
	pageContext.setAttribute("APP_PATH", request.getContextPath());
%>
<!-- web路径:
不以/开始的相对路径,找资源,以当前资源的路径为基准,经常容易出问题。
以/开始的相对路径,找资源,以服务器的路径为标准(http://localhost:8080);需要加上项目名
		http://localhost:8080/crud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APP_PATH }/static/jquery-1.12.4/jquery.js"></script>
<link
	href="${APP_PATH }/static/bootstrap-4.1.3-dist/css/bootstrap.min.css"
	rel="stylesheet">
<script
	src="${APP_PATH }/static/bootstrap-4.1.3-dist/js/bootstrap.bundle.min.js"></script>

<link
	href="${APP_PATH }/static/font-awesome-3.2.1/css/font-awesome.min.css"
	rel="stylesheet">

</head>

 

javascript高级-DOM-剖析并实现Virtual DOM

1 前言


本文会在教你怎么用 300~400 行代码实现一个基本的 Virtual DOM 算法,并且尝试尽量把 Virtual DOM 的算法思路阐述清楚。希望在阅读本文后,能让你深入理解 Virtual DOM 算法,给你现有前端的编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本文所实现的完整代码存放在 Github

2 对前端应用状态管理的思考


假如现在你需要写一个像下面一样的表格的应用程序,这个表格可以根据不同的字段进行升序或者降序的展示。

 

这个应用程序看起来很简单,你可以想出好几种不同的方式来写。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在你的 JavaScript 代码里面存储这样的数据:

var sortKey = "new" // 排序的字段,新增(new)、取消(cancel)、净关注(gain)、累积(cumulate)人数
var sortType = 1 // 升序还是逆序
var data = [{...}, {...}, {..}, ..] // 表格数据

用三个字段分别存储当前排序的字段、排序方向、还有表格数据;然后给表格头部加点击事件:当用户点击特定的字段的时候,根据上面几个字段存储的内容来对内容进行排序,然后用 JS 或者 jQuery 操作 DOM,更新页面的排序状态(表头的那几个箭头表示当前排序状态,也需要更新)和表格内容。

这样做会导致的后果就是,随着应用程序越来越复杂,需要在JS里面维护的字段也越来越多,需要监听事件和在事件回调用更新页面的DOM操作也越来越多,应用程序会变得非常难维护。后来人们使用了 MVC、MVP 的架构模式,希望能从代码组织方式来降低维护这种复杂应用程序的难度。但是 MVC 架构没办法减少你所维护的状态,也没有降低状态更新你需要对页面的更新操作(前端来说就是DOM操作),你需要操作的DOM还是需要操作,只是换了个地方。

既然状态改变了要操作相应的DOM元素,为什么不做一个东西可以让视图和状态进行绑定,状态变更了视图自动变更,就不用手动更新页面了。这就是后来人们想出了 MVVM 模式,只要在模版中声明视图组件是和什么状态进行绑定的,双向绑定引擎就会在状态更新的时候自动更新视图(关于MV*模式的内容,可以看这篇介绍)。

MVVM 可以很好的降低我们维护状态 -> 视图的复杂程度(大大减少代码中的视图更新逻辑)。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办法,还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视图更新的操作:一旦状态发生了变化,就用模版引擎重新渲染整个视图,然后用新的视图更换掉旧的视图。就像上面的表格,当用户点击的时候,还是在JS里面更新状态,但是页面更新就不用手动操作 DOM 了,直接把整个表格用模版引擎重新渲染一遍,然后设置一下innerHTML就完事了。

听到这样的做法,经验丰富的你一定第一时间意识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样做会很慢,因为即使一个小小的状态变更都要重新构造整棵 DOM,性价比太低;而且这样做的话,inputtextarea的会失去原有的焦点。最后的结论会是:对于局部的小视图的更新,没有问题(Backbone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对于大型视图,如全局应用状态变更的时候,需要更新页面较多局部视图的时候,这样的做法不可取。

但是这里要明白和记住这种做法,因为后面你会发现,其实 Virtual DOM 就是这么做的,只是加了一些特别的步骤来避免了整棵 DOM 树变更

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上面提供的几种方法,其实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维护状态,更新视图。在一般的应用当中,如果能够很好方案来应对这个问题,那么就几乎降低了大部分复杂性。

3 Virtual DOM算法


DOM是很慢的。如果我们把一个简单的div元素的属性都打印出来,你会看到:

而这仅仅是第一层。真正的 DOM 元素非常庞大,这是因为标准就是这么设计的。而且操作它们的时候你要小心翼翼,轻微的触碰可能就会导致页面重排,这可是杀死性能的罪魁祸首。

相对于 DOM 对象,原生的 JavaScript 对象处理起来更快,而且更简单。DOM 树上的结构、属性信息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用 JavaScript 对象表示出来:

var element = {
  tagName: 'ul', // 节点标签名
  props: { // DOM的属性,用一个对象存储键值对
    id: 'list'
  },
  children: [ // 该节点的子节点
    {tagName: 'li', props: {class: 'item'}, children: ["Item 1"]},
    {tagName: 'li', props: {class: 'item'}, children: ["Item 2"]},
    {tagName: 'li', props: {class: 'item'}, children: ["Item 3"]},
  ]
}

上面对应的HTML写法是:

<ul id='list'>
  <li class='item'>Item 1</li>
  <li class='item'>Item 2</li>
  <li class='item'>Item 3</li>
</ul>

既然原来 DOM 树的信息都可以用 JavaScript 对象来表示,反过来,你就可以根据这个用 JavaScript 对象表示的树结构来构建一棵真正的DOM树。

之前的章节所说的,状态变更->重新渲染整个视图的方式可以稍微修改一下:用 JavaScript 对象表示 DOM 信息和结构,当状态变更的时候,重新渲染这个 JavaScript 的对象结构。当然这样做其实没什么卵用,因为真正的页面其实没有改变。

但是可以用新渲染的对象树去和旧的树进行对比,记录这两棵树差异。记录下来的不同就是我们需要对页面真正的 DOM 操作,然后把它们应用在真正的 DOM 树上,页面就变更了。这样就可以做到:视图的结构确实是整个全新渲染了,但是最后操作DOM的时候确实只变更有不同的地方。

这就是所谓的 Virtual DOM 算法。包括几个步骤:

  1. 用 JavaScript 对象结构表示 DOM 树的结构;然后用这个树构建一个真正的 DOM 树,插到文档当中
  2. 当状态变更的时候,重新构造一棵新的对象树。然后用新的树和旧的树进行比较,记录两棵树差异
  3. 把2所记录的差异应用到步骤1所构建的真正的DOM树上,视图就更新了

Virtual DOM 本质上就是在 JS 和 DOM 之间做了一个缓存。可以类比 CPU 和硬盘,既然硬盘这么慢,我们就在它们之间加个缓存:既然 DOM 这么慢,我们就在它们 JS 和 DOM 之间加个缓存。CPU(JS)只操作内存(Virtual DOM),最后的时候再把变更写入硬盘(DOM)。

4 算法实现


4.1 步骤一:用JS对象模拟DOM树

用 JavaScript 来表示一个 DOM 节点是很简单的事情,你只需要记录它的节点类型、属性,还有子节点:

element.js

function Element (tagName, props, children) {
  this.tagName = tagName
  this.props = props
  this.children = children
}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tagName, props, children) {
  return new Element(tagName, props, children)
}

例如上面的 DOM 结构就可以简单的表示:

var el = require('./element')

var ul = el('ul', {id: 'list'}, [
  el('li', {class: 'item'}, ['Item 1']),
  el('li', {class: 'item'}, ['Item 2']),
  el('li', {class: 'item'}, ['Item 3'])
])

现在ul只是一个 JavaScript 对象表示的 DOM 结构,页面上并没有这个结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ul构建真正的<ul>

Element.prototype.render = function () {
  var el = document.createElement(this.tagName) // 根据tagName构建
  var props = this.props

  for (var propName in props) { // 设置节点的DOM属性
    var propValue = props[propName]
    el.setAttribute(propName, propValue)
  }

  var children = this.children || []

  children.forEach(function (child) {
    var childEl = (child instanceof Element)
      ? child.render() // 如果子节点也是虚拟DOM,递归构建DOM节点
      : document.createTextNode(child) // 如果字符串,只构建文本节点
    el.appendChild(childEl)
  })

  return el
}

render方法会根据tagName构建一个真正的DOM节点,然后设置这个节点的属性,最后递归地把自己的子节点也构建起来。所以只需要:

var ulRoot = ul.render()
document.body.appendChild(ulRoot)

上面的ulRoot是真正的DOM节点,把它塞入文档中,这样body里面就有了真正的<ul>的DOM结构:

<ul id='list'>
  <li class='item'>Item 1</li>
  <li class='item'>Item 2</li>
  <li class='item'>Item 3</li>
</ul>

完整代码可见 element.js

4.2 步骤二:比较两棵虚拟DOM树的差异

正如你所预料的,比较两棵DOM树的差异是 Virtual DOM 算法最核心的部分,这也是所谓的 Virtual DOM 的 diff 算法。两个树的完全的 diff 算法是一个时间复杂度为 O(n^3) 的问题。但是在前端当中,你很少会跨越层级地移动DOM元素。所以 Virtual DOM 只会对同一个层级的元素进行对比:

上面的div只会和同一层级的div对比,第二层级的只会跟第二层级对比。这样算法复杂度就可以达到 O(n)。

4.2.1 深度优先遍历,记录差异

在实际的代码中,会对新旧两棵树进行一个深度优先的遍历,这样每个节点都会有一个唯一的标记:

在深度优先遍历的时候,每遍历到一个节点就把该节点和新的的树进行对比。如果有差异的话就记录到一个对象里面。

// diff 函数,对比两棵树
function diff (oldTree, newTree) {
  var index = 0 // 当前节点的标志
  var patches = {} // 用来记录每个节点差异的对象
  dfsWalk(oldTree, newTree, index, patches)
  return patches
}

// 对两棵树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function dfsWalk (oldNode, newNode, index, patches) {
  // 对比oldNode和newNode的不同,记录下来
  patches[index] = [...]

  diffChildren(oldNode.children, newNode.children, index, patches)
}

// 遍历子节点
function diffChildren (oldChildren, newChildren, index, patches) {
  var leftNode = null
  var currentNodeIndex = index
  oldChildren.forEach(function (child, i) {
    var newChild = newChildren[i]
    currentNodeIndex = (leftNode && leftNode.count) // 计算节点的标识
      ? currentNodeIndex + leftNode.count + 1
      : currentNodeIndex + 1
    dfsWalk(child, newChild, currentNodeIndex, patches) // 深度遍历子节点
    leftNode = child
  })
}

例如,上面的div和新的div有差异,当前的标记是0,那么:

patches[0] = [{difference}, {difference}, ...] // 用数组存储新旧节点的不同

同理ppatches[1]ulpatches[3],类推。

4.2.2 差异类型

上面说的节点的差异指的是什么呢?对 DOM 操作可能会:

  1. 替换掉原来的节点,例如把上面的div换成了section
  2. 移动、删除、新增子节点,例如上面div的子节点,把pul顺序互换
  3. 修改了节点的属性
  4. 对于文本节点,文本内容可能会改变。例如修改上面的文本节点2内容为Virtual DOM 2

所以我们定义了几种差异类型:

var REPLACE = 0
var REORDER = 1
var PROPS = 2
var TEXT = 3

对于节点替换,很简单。判断新旧节点的tagName和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的说明需要替换掉。如div换成section,就记录下:

patches[0] = [{
  type: REPALCE,
  node: newNode // el('section', props, children)
}]

如果给div新增了属性idcontainer,就记录下:

patches[0] = [{
  type: REPALCE,
  node: newNode // el('section', props, children)
}, {
  type: PROPS,
  props: {
    id: "container"
  }
}]

如果是文本节点,如上面的文本节点2,就记录下:

patches[2] = [{
  type: TEXT,
  content: "Virtual DOM2"
}]

那如果把我div的子节点重新排序呢?例如p, ul, div的顺序换成了div, p, ul。这个该怎么对比?如果按照同层级进行顺序对比的话,它们都会被替换掉。如pdivtagName不同,p会被div所替代。最终,三个节点都会被替换,这样DOM开销就非常大。而实际上是不需要替换节点,而只需要经过节点移动就可以达到,我们只需知道怎么进行移动。

这牵涉到两个列表的对比算法,需要另外起一个小节来讨论。

4.2.3 列表对比算法

假设现在可以英文字母唯一地标识每一个子节点:

旧的节点顺序:

a b c d e f g h i

现在对节点进行了删除、插入、移动的操作。新增j节点,删除e节点,移动h节点:

新的节点顺序:

a b c h d f g i j

现在知道了新旧的顺序,求最小的插入、删除操作(移动可以看成是删除和插入操作的结合)。这个问题抽象出来其实是字符串的最小编辑距离问题(Edition Distance),最常见的解决算法是 Levenshtein Distance,通过动态规划求解,时间复杂度为 O(M * N)。但是我们并不需要真的达到最小的操作,我们只需要优化一些比较常见的移动情况,牺牲一定DOM操作,让算法时间复杂度达到线性的(O(max(M, N))。具体算法细节比较多,这里不累述,有兴趣可以参考代码

我们能够获取到某个父节点的子节点的操作,就可以记录下来:

patches[0] = [{
  type: REORDER,
  moves: [{remove or insert}, {remove or insert}, ...]
}]

但是要注意的是,因为tagName是可重复的,不能用这个来进行对比。所以需要给子节点加上唯一标识key,列表对比的时候,使用key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复用老的 DOM 树上的节点。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深度优先遍历两棵树,每层的节点进行对比,记录下每个节点的差异了。完整 diff 算法代码可见 diff.js

4.3 步骤三:把差异应用到真正的DOM树上

因为步骤一所构建的 JavaScript 对象树和render出来真正的DOM树的信息、结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对那棵DOM树也进行深度优先的遍历,遍历的时候从步骤二生成的patches对象中找出当前遍历的节点差异,然后进行 DOM 操作。

function patch (node, patches) {
  var walker = {index: 0}
  dfsWalk(node, walker, patches)
}

function dfsWalk (node, walker, patches) {
  var currentPatches = patches[walker.index] // 从patches拿出当前节点的差异

  var len = node.childNodes
    ? node.childNodes.length
    : 0
  for (var i = 0; i < len; i++) { // 深度遍历子节点
    var child = node.childNodes[i]
    walker.index++
    dfsWalk(child, walker, patches)
  }

  if (currentPatches) {
    applyPatches(node, currentPatches) // 对当前节点进行DOM操作
  }
}

applyPatches,根据不同类型的差异对当前节点进行 DOM 操作:

function applyPatches (node, currentPatches) {
  currentPatches.forEach(function (currentPatch) {
    switch (currentPatch.type) {
      case REPLACE:
        node.parentNode.replaceChild(currentPatch.node.render(), node)
        break
      case REORDER:
        reorderChildren(node, currentPatch.moves)
        break
      case PROPS:
        setProps(node, currentPatch.props)
        break
      case TEXT:
        node.textContent = currentPatch.content
        break
      default:
        throw new Error('Unknown patch type ' + currentPatch.type)
    }
  })
}

完整代码可见 patch.js

5 结语

Virtual DOM 算法主要是实现上面步骤的三个函数:elementdiffpatch。然后就可以实际的进行使用:

// 1. 构建虚拟DOM
var tree = el('div', {'id': 'container'}, [
    el('h1', {style: 'color: blue'}, ['simple virtal dom']),
    el('p', ['Hello, virtual-dom']),
    el('ul', [el('li')])
])

// 2. 通过虚拟DOM构建真正的DOM
var root = tree.render()
document.body.appendChild(root)

// 3. 生成新的虚拟DOM
var newTree = el('div', {'id': 'container'}, [
    el('h1', {style: 'color: red'}, ['simple virtal dom']),
    el('p', ['Hello, virtual-dom']),
    el('ul', [el('li'), el('li')])
])

// 4. 比较两棵虚拟DOM树的不同
var patches = diff(tree, newTree)

// 5. 在真正的DOM元素上应用变更
patch(root, patches)

当然这是非常粗糙的实践,实际中还需要处理事件监听等;生成虚拟 DOM 的时候也可以加入 JSX 语法。这些事情都做了的话,就可以构造一个简单的ReactJS了。

本文所实现的完整代码存放在 Github,仅供学习。

6 References


https://github.com/Matt-Esch/virtual-dom/blob/master/vtree/diff.js


来自:戴嘉华  https://github.com/livoras/blog/issues/13

https://github.com/livoras/blog/issues/created_by/livoras

html踩坑-坑爹的<hr/>与<hr />忽视空格问题

之前在编辑一个html页面时,想另起一行,写下一个篇章。
于是 顺手就写了 这个便签。

<hr />
#里面多了一个空格啊 ,正确的写法如下
<hr/>

然后 再 接着写后面的 文章。

等文章写完, 打开浏览器 验证 效果时,发现 布局出问题了。
然后我 分段 排查问题。最终发现,是

<hr />
# 标签里面多了一个空格引发的  布局惨案

里面的换行标签,多了一个空格,导致浏览器 无法识别。。。

前端调试-chrome开发者工具查看请求行

最近,了解了一下http发展简史,一直想亲眼去看看 请求行 到底找啥样。

后来查看了一下http 1.1 的网站:支持查看 源码(因为http 1.1 是明文传输的)

到了http 2.0 后,就开始 用 二进制 的帧 传递数据了。消息是指逻辑上的HTTP消息(请求/响应)。一系列数据帧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消息。比如一系列DATA帧和一个HEADERS帧组成了请求消息。

所以 好像看不了 viewsource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