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java虚拟机-类加载机制-ClassLoader详解

ClassLoader翻译过来就是类加载器,普通的java开发者其实用到的不多,但对于某些框架开发者来说却非常常见。理解ClassLoader的加载机制,也有利于我们编写出更高效的代码。ClassLoader的具体作用就是将class文件加载到jvm虚拟机中去,程序就可以正确运行了。但是,jvm启动的时候,并不会一次性加载所有的class文件,而是根据需要去动态加载。想想也是的,一次性加载那么多jar包那么多class,那内存不崩溃。本文的目的也是学习ClassLoader这种加载机制。

备注:本文篇幅比较长,但内容简单,大家不要恐慌,安静地耐心翻阅就是。

Class文件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Java中程序是运行在虚拟机中,我们平常用文本编辑器或者是IDE编写的程序都是.java格式的文件,这是最基础的源码,但这类文件是不能直接运行的。如我们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HelloWorld.java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如图:

然后,我们需要在命令行中进行java文件的编译

[bash]javac HelloWorld.java[/bash]

可以看到目录下生成了.class文件

我们再从命令行中执行命令:

java HelloWorld

上面是基本代码示例,是所有入门JAVA语言时都学过的东西,这里重新拿出来是想让大家将焦点回到class文件上,class文件是字节码格式文件,java虚拟机并不能直接识别我们平常编写的.java源文件,所以需要javac这个命令转换成.class文件。另外,如果用C或者PYTHON编写的程序正确转换成.class文件后,java虚拟机也是可以识别运行的。更多信息大家可以参考这篇

了解了.class文件后,我们再来思考下,我们平常在Eclipse中编写的java程序是如何运行的,也就是我们自己编写的各种类是如何被加载到jvm(java虚拟机)中去的。

你还记得java环境变量吗?

初学java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下载JDK后要配置环境变量了,关键是当时不理解,所以战战兢兢地照着书籍上或者是网络上的介绍进行操作。然后下次再弄的时候,又忘记了而且是必忘。当时,心里的想法很气愤的,想着是–这东西一点也不人性化,为什么非要自己配置环境变量呢?太不照顾菜鸟和新手了,很多菜鸟就是因为卡在环境变量的配置上,遭受了太多的挫败感。

因为我是在Windows下编程的,所以只讲Window平台上的环境变量,主要有3个:JAVA_HOMEPATHCLASSPATH

JAVA_HOME

指的是你JDK安装的位置,一般默认安装在C盘,如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91

PATH
将程序路径包含在PATH当中后,在命令行窗口就可以直接键入它的名字了,而不再需要键入它的全路径,比如上面代码中我用的到javac和java两个命令。
一般的

PATH=%JAVA_HOME%\bin;%JAVA_HOME%\jre\bin;%PATH%;

也就是在原来的PATH路径上添加JDK目录下的bin目录和jre目录的bin.
CLASSPATH

CLASSPATH=.;%JAVA_HOME%\lib;%JAVA_HOME%\lib\tools.jar

一看就是指向jar包路径。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的.;,.代表当前目录。

环境变量的设置与查看
设置可以右击我的电脑,然后点击属性,再点击高级,然后点击环境变量,具体不明白的自行查阅文档。
查看的话可以打开命令行窗口

echo %JAVA_HOME%

echo %PATH%

echo %CLASSPATH%

好了,扯远了,知道了环境变量,特别是CLASSPATH时,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Classloader.

JAVA类加载流程

Java语言系统自带有三个类加载器:
– Bootstrap ClassLoader 最顶层的加载类,主要加载核心类库,%JRE_HOME%\lib下的rt.jar、resources.jar、charsets.jar和class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可以通过启动jvm时指定-Xbootclasspath和路径来改变Bootstrap ClassLoader的加载目录。比如java -Xbootclasspath/a:path被指定的文件追加到默认的bootstrap路径中。我们可以打开我的电脑,在上面的目录下查看,看看这些jar包是不是存在于这个目录。
– Extention ClassLoader 扩展的类加载器,加载目录%JRE_HOME%\lib\ext目录下的jar包和class文件。还可以加载-D java.ext.dirs选项指定的目录。
– Appclass Loader也称为SystemAppClass 加载当前应用的classpath的所有类。

我们上面简单介绍了3个ClassLoader。说明了它们加载的路径。并且还提到了-Xbootclasspath-D java.ext.dirs这两个虚拟机参数选项。

加载顺序?

我们看到了系统的3个类加载器,但我们可能不知道具体哪个先行呢?
我可以先告诉你答案
1. Bootstrap CLassloder
2. Extention ClassLoader
3. AppClassLoader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查看源码。
sun.misc.Launcher,它是一个java虚拟机的入口应用。

public class Launcher {
    private static Launcher launcher = new Launcher();
    private static String bootClassPath =
        System.getProperty("sun.boot.class.path");

    public static Launcher getLauncher() {
        return launcher;
    }

    private ClassLoader loader;

    public Launcher() {
        // Create the extension class loader
        ClassLoader extcl;
        try {
            extcl = ExtClassLoader.getExtClassLoader();
        } catch (IOException 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
                "Could not create extension class loader", e);
        }

        // Now create the class loader to use to launch the application
        try {
            loader = AppClassLoader.getAppClassLoader(extcl);
        } catch (IOException 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
                "Could not create application class loader", e);
        }

        //设置AppClassLoader为线程上下文类加载器,这个文章后面部分讲解
        Thread.currentThread().setContextClassLoader(loader);
    }

    /*
     * Returns the class loader used to launch the main application.
     */
    public ClassLoader getClassLoader() {
        return loader;
    }
    /*
     * The class loader used for loading installed extensions.
     */
    static class ExtClassLoader extends URLClassLoader {}

/**
     * The class loader used for loading from java.class.path.
     * runs in a restricted security context.
     */
    static class AppClassLoader extends URLClassLoader {}

源码有精简,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
1. Launcher初始化了ExtClassLoader和AppClassLoader。
2. Launcher中并没有看见BootstrapClassLoader,但通过System.getProperty("sun.boot.class.path")得到了字符串bootClassPath,这个应该就是BootstrapClassLoader加载的jar包路径。

我们可以先代码测试一下sun.boot.class.path是什么内容。

System.out.println(System.getProperty("sun.boot.class.path"));

得到的结果是: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lib\resources.jar;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lib\rt.jar;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lib\sunrsasign.jar;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lib\jsse.jar;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lib\jce.jar;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lib\charsets.jar;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lib\jfr.jar;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classes

可以看到,这些全是JRE目录下的jar包或者是class文件。

ExtClassLoader源码

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应该会对它的源码感兴趣

/*
     * The class loader used for loading installed extensions.
     */
    static class ExtClassLoader extends URLClassLoader {

        static {
            ClassLoader.registerAsParallelCapable();
        }

        /**
         * create an ExtClassLoader. The ExtClassLoader is created
         * within a context that limits which files it can read
         */
        public static ExtClassLoader getExtClassLoader() throws IOException
        {
            final File[] dirs = getExtDirs();

            try {
                // Prior implementations of this doPrivileged() block supplied
                // aa synthesized ACC via a call to the private method
                // ExtClassLoader.getContext().

                return AccessController.doPrivileged(
                    new PrivilegedExceptionAction() {
                        public ExtClassLoader run() throws IOException {
                            int len = dirs.length;
                            for (int i = 0; i < len; i++) {
                                MetaIndex.registerDirectory(dirs[i]);
                            }
                            return new ExtClassLoader(dirs);
                        }
                    });
            } catch (java.security.PrivilegedActionException e) {
                throw (IOException) e.getException();
            }
        }

        private static File[] getExtDirs() {
            String s = System.getProperty("java.ext.dirs");
            File[] dirs;
            if (s != null) {
                StringTokenizer st =
                    new StringTokenizer(s, File.pathSeparator);
                int count = st.countTokens();
                dirs = new File[coun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dirs[i] = new File(st.nextToken());
                }
            } else {
                dirs = new File[0];
            }
            return dirs;
        }

......
    }

我们先前的内容有说过,可以指定-D java.ext.dirs参数来添加和改变ExtClassLoader的加载路径。这里我们通过可以编写测试代码。

System.out.println(System.getProperty("java.ext.dirs"));

结果如下:

C:\Program Files\Java\jre1.8.0_91\lib\ext;C:\Windows\Sun\Java\lib\ext

AppClassLoader源码

/**
     * The class loader used for loading from java.class.path.
     * runs in a restricted security context.
     */
    static class AppClassLoader extends URLClassLoader {


        public static ClassLoader getAppClassLoader(final ClassLoader extcl)
            throws IOException
        {
            final String s = System.getProperty("java.class.path");
            final File[] path = (s == null) ? new File[0] : getClassPath(s);


            return AccessController.doPrivileged(
                new PrivilegedAction() {
                    public AppClassLoader run() {
                    URL[] urls =
                        (s == null) ? new URL[0] : pathToURLs(path);
                    return new AppClassLoader(urls, extcl);
                }
            });
        }

        ......
    }

可以看到AppClassLoader加载的就是java.class.path下的路径。我们同样打印它的值。

System.out.println(System.getProperty("java.class.path"));

结果:

D:\workspace\ClassLoaderDemo\bin

这个路径其实就是当前java工程目录bin,里面存放的是编译生成的class文件。

好了,自此我们已经知道了BootstrapClassLoader、ExtClassLoader、AppClassLoader实际是查阅相应的环境属性sun.boot.class.pathjava.ext.dirsjava.class.path来加载资源文件的。

接下来我们探讨它们的加载顺序,我们先用Eclipse建立一个java工程。

然后创建一个Test.java文件。

public class Test{}

然后,编写一个ClassLoaderTest.java文件。

public class ClassLoad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ClassLoader cl = Test.class.getClassLoader();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 is:"+cl.toString());

    }

}

我们获取到了Test.class文件的类加载器,然后打印出来。结果是:

ClassLoader is: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73d16e93

也就是说明Test.class文件是由AppClassLoader加载的。

这个Test类是我们自己编写的,那么int.class或者是String.class的加载是由谁完成的呢?
我们可以在代码中尝试

public class ClassLoad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ClassLoader cl = Test.class.getClassLoader();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 is:"+cl.toString());

        cl = int.class.getClassLoader();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 is:"+cl.toString());

    }

}

运行一下,却报错了

ClassLoader is: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73d16e93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NullPointerException
    at ClassLoaderTest.main(ClassLoaderTest.java:15)

提示的是空指针,意思是int.class这类基础类没有类加载器加载?

当然不是!
int.class是由Bootstrap ClassLoader加载的。要想弄明白这些,我们首先得知道一个前提。

每个类加载器都有一个父加载器

每个类加载器都有一个父加载器,比如加载Test.class是由AppClassLoader完成,那么AppClassLoader也有一个父加载器,怎么样获取呢?很简单,通过getParent方法。比如代码可以这样编写:

ClassLoader cl = Test.class.getClassLoader();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 is:"+cl.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s parent is:"+cl.getParent().toString());

运行结果如下:

ClassLoader is: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73d16e93
ClassLoader's parent is:sun.misc.Launcher$ExtClassLoader@15db9742

这个说明,AppClassLoader的父加载器是ExtClassLoader。那么ExtClassLoader的父加载器又是谁呢?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 is:"+cl.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s parent is:"+cl.getParent().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s grand father is:"+cl.getParent().getParent().toString());

运行如果:

ClassLoader is: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73d16e93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ClassLoader's parent is:sun.misc.Launcher$ExtClassLoader@15db9742
java.lang.NullPointerException
    at ClassLoaderTest.main(ClassLoaderTest.java:13)

又是一个空指针异常,这表明ExtClassLoader也没有父加载器。那么,为什么标题又是每一个加载器都有一个父加载器呢?这不矛盾吗?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看下面的一个基础前提。

父加载器不是父类

我们先前已经粘贴了ExtClassLoader和AppClassLoader的代码。

static class ExtClassLoader extends URLClassLoader {}
static class AppClassLoader extends URLClassLoader {}

可以看见ExtClassLoader和AppClassLoader同样继承自URLClassLoader,但上面一小节代码中,为什么调用AppClassLoader的getParent()代码会得到ExtClassLoader的实例呢?先从URLClassLoader说起,这个类又是什么?
先上一张类的继承关系图

URLClassLoader的源码中并没有找到getParent()方法。这个方法在ClassLoader.java中。

public abstract class ClassLoader {

// The parent class loader for delegation
// Note: VM hardcoded the offset of this field, thus all new fields
// must be added *after* it.
private final ClassLoader parent;
// The class loader for the system
    // @GuardedBy("ClassLoader.class")
private static ClassLoader scl;

private ClassLoader(Void unused, ClassLoader parent) {
    this.parent = parent;
    ...
}
protected ClassLoader(ClassLoader parent) {
    this(checkCreateClassLoader(), parent);
}
protected ClassLoader() {
    this(checkCreateClassLoader(), getSystemClassLoader());
}
public final ClassLoader getParent() {
    if (parent == null)
        return null;
    return parent;
}
public static ClassLoader getSystemClassLoader() {
    initSystemClassLoader();
    if (scl == null) {
        return null;
    }
    return scl;
}

private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initSystemClassLoader() {
    if (!sclSet) {
        if (scl != null)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recursive invocation");
        sun.misc.Launcher l = sun.misc.Launcher.getLauncher();
        if (l != null) {
            Throwable oops = null;
            //通过Launcher获取ClassLoader
            scl = l.getClassLoader();
            try {
                scl = AccessController.doPrivileged(
                    new SystemClassLoaderAction(scl));
            } catch (PrivilegedActionException pae) {
                oops = pae.getCause();
                if (oops instanceof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
                    oops = oops.getCause();
                }
            }
            if (oops != null) {
                if (oops instanceof Error) {
                    throw (Error) oops;
                } else {
                    // wrap the exception
                    throw new Error(oops);
                }
            }
        }
        sclSet = true;
    }
}
}

我们可以看到getParent()实际上返回的就是一个ClassLoader对象parent,parent的赋值是在ClassLoader对象的构造方法中,它有两个情况:
1. 由外部类创建ClassLoader时直接指定一个ClassLoader为parent。
2. 由getSystemClassLoader()方法生成,也就是在sun.misc.Laucher通过getClassLoader()获取,也就是AppClassLoader。直白的说,一个ClassLoader创建时如果没有指定parent,那么它的parent默认就是AppClassLoader。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ExtClassLoader与AppClassLoader的parent的来源,正好它们与Launcher类有关,我们上面已经粘贴过Launcher的部分代码。

public class Launcher {
    private static URLStreamHandlerFactory factory = new Factory();
    private static Launcher launcher = new Launcher();
    private static String bootClassPath =
        System.getProperty("sun.boot.class.path");

    public static Launcher getLauncher() {
        return launcher;
    }

    private ClassLoader loader;

    public Launcher() {
        // Create the extension class loader
        ClassLoader extcl;
        try {
            extcl = ExtClassLoader.getExtClassLoader();
        } catch (IOException 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
                "Could not create extension class loader", e);
        }

        // Now create the class loader to use to launch the application
        try {
        //将ExtClassLoader对象实例传递进去
            loader = AppClassLoader.getAppClassLoader(extcl);
        } catch (IOException 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
                "Could not create application class loader", e);
        }

public ClassLoader getClassLoader() {
        return loader;
    }
static class ExtClassLoader extends URLClassLoader {

        /**
         * create an ExtClassLoader. The ExtClassLoader is created
         * within a context that limits which files it can read
         */
        public static ExtClassLoader getExtClassLoader() throws IOException
        {
            final File[] dirs = getExtDirs();

            try {
                // Prior implementations of this doPrivileged() block supplied
                // aa synthesized ACC via a call to the private method
                // ExtClassLoader.getContext().

                return AccessController.doPrivileged(
                    new PrivilegedExceptionAction() {
                        public ExtClassLoader run() throws IOException {
                            //ExtClassLoader在这里创建
                            return new ExtClassLoader(dirs);
                        }
                    });
            } catch (java.security.PrivilegedActionException e) {
                throw (IOException) e.getException();
            }
        }


        /*
         * Creates a new ExtClassLoader for the specified directories.
         */
        public ExtClassLoader(File[] dirs) throws IOException {
            super(getExtURLs(dirs), null, factory);

        }
        }
 }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ClassLoader extcl;

extcl = ExtClassLoader.getExtClassLoader();

loader = AppClassLoader.getAppClassLoader(extcl);

代码已经说明了问题AppClassLoader的parent是一个ExtClassLoader实例。

ExtClassLoader并没有直接找到对parent的赋值。它调用了它的父类也就是URLClassLoder的构造方法并传递了3个参数。

public ExtClassLoader(File[] dirs) throws IOException {
            super(getExtURLs(dirs), null, factory);   
}

对应的代码

public  URLClassLoader(URL[] urls, ClassLoader parent,
                          URLStreamHandlerFactory factory) {
     super(parent);
}

答案已经很明了了,ExtClassLoader的parent为null。

上面张贴这么多代码也是为了说明AppClassLoader的parent是ExtClassLoader,ExtClassLoader的parent是null。这符合我们之前编写的测试代码。

不过,细心的同学发现,还是有疑问的我们只看到ExtClassLoader和AppClassLoader的创建,那么BootstrapClassLoader呢?

还有,ExtClassLoader的父加载器为null,但是Bootstrap CLassLoader却可以当成它的父加载器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继续往下进行。

Bootstrap ClassLoader是由C++编写的。

Bootstrap ClassLoader是由C/C++编写的,它本身是虚拟机的一部分,所以它并不是一个JAVA类,也就是无法在java代码中获取它的引用,JVM启动时通过Bootstrap类加载器加载rt.jar等核心jar包中的class文件,之前的int.class,String.class都是由它加载。然后呢,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JVM初始化sun.misc.Launcher并创建Extension ClassLoader和AppClassLoader实例。并将ExtClassLoader设置为AppClassLoader的父加载器。Bootstrap没有父加载器,但是它却可以作用一个ClassLoader的父加载器。比如ExtClassLoader。这也可以解释之前通过ExtClassLoader的getParent方法获取为Null的现象。具体是什么原因,很快就知道答案了。

双亲委托

双亲委托。
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一步了。
一个类加载器查找class和resource时,是通过“委托模式”进行的,它首先判断这个class是不是已经加载成功,如果没有的话它并不是自己进行查找,而是先通过父加载器,然后递归下去,直到Bootstrap ClassLoader,如果Bootstrap classloader找到了,直接返回,如果没有找到,则一级一级返回,最后到达自身去查找这些对象。这种机制就叫做双亲委托。
整个流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这张图是用时序图画出来的,不过画出来的结果我却自己都觉得不理想。

大家可以看到2根箭头,蓝色的代表类加载器向上委托的方向,如果当前的类加载器没有查询到这个class对象已经加载就请求父加载器(不一定是父类)进行操作,然后以此类推。直到Bootstrap ClassLoader。如果Bootstrap ClassLoader也没有加载过此class实例,那么它就会从它指定的路径中去查找,如果查找成功则返回,如果没有查找成功则交给子类加载器,也就是ExtClassLoader,这样类似操作直到终点,也就是我上图中的红色箭头示例。
用序列描述一下:
1. 一个AppClassLoader查找资源时,先看看缓存是否有,缓存有从缓存中获取,否则委托给父加载器。
2. 递归,重复第1部的操作。
3. 如果ExtClassLoader也没有加载过,则由Bootstrap ClassLoader出面,它首先查找缓存,如果没有找到的话,就去找自己的规定的路径下,也就是sun.mic.boot.class下面的路径。找到就返回,没有找到,让子加载器自己去找。
4. Bootstrap ClassLoader如果没有查找成功,则ExtClassLoader自己在java.ext.dirs路径中去查找,查找成功就返回,查找不成功,再向下让子加载器找。
5. ExtClassLoader查找不成功,AppClassLoader就自己查找,在java.class.path路径下查找。找到就返回。如果没有找到就让子类找,如果没有子类会怎么样?抛出各种异常。

上面的序列,详细说明了双亲委托的加载流程。我们可以发现委托是从下向上,然后具体查找过程却是自上至下。

我说过上面用时序图画的让自己不满意,现在用框图,最原始的方法再画一次。

上面已经详细介绍了加载过程,但具体为什么是这样加载,我们还需要了解几个个重要的方法loadClass()、findLoadedClass()、findClass()、defineClass()。

重要方法

loadClass()

JDK文档中是这样写的,通过指定的全限定类名加载class,它通过同名的loadClass(String,boolean)方法。

protected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boolean resolv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上面是方法原型,一般实现这个方法的步骤是
1. 执行findLoadedClass(String)去检测这个class是不是已经加载过了。
2. 执行父加载器的loadClass方法。如果父加载器为null,则jvm内置的加载器去替代,也就是Bootstrap ClassLoader。这也解释了ExtClassLoader的parent为null,但仍然说Bootstrap ClassLoader是它的父加载器。
3. 如果向上委托父加载器没有加载成功,则通过findClass(String)查找。

如果class在上面的步骤中找到了,参数resolve又是true的话,那么loadClass()又会调用resolveClass(Class)这个方法来生成最终的Class对象。 我们可以从源代码看出这个步骤。

protected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boolean resolv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synchronized (getClassLoadingLock(name)) {
            // 首先,检测是否已经加载
            Class<?> c = findLoadedClass(name);
            if (c == null) {
                long t0 = System.nanoTime();
                try {
                    if (parent != null) {
                        //父加载器不为空则调用父加载器的loadClass
                        c = parent.loadClass(name, false);
                    } else {
                        //父加载器为空则调用Bootstrap Classloader
                        c = findBootstrapClassOrNull(name);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ClassNotFoundException thrown if class not found
                    // from the non-null parent class loader
                }

                if (c == null) {
                    // If still not found, then invoke findClass in order
                    // to find the class.
                    long t1 = System.nanoTime();
                    //父加载器没有找到,则调用findclass
                    c = findClass(name);

                    // this is the defining class loader; record the stats
                    sun.misc.PerfCounter.getParentDelegationTime().addTime(t1 - t0);
                    sun.misc.PerfCounter.getFindClassTime().addElapsedTimeFrom(t1);
                    sun.misc.PerfCounter.getFindClasses().increment();
                }
            }
            if (resolve) {
                //调用resolveClass()
                resolveClass(c);
            }
            return c;
        }
    }

代码解释了双亲委托。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要编写一个classLoader的子类,也就是自定义一个classloader,建议覆盖findClass()方法,而不要直接改写loadClass()方法。
另外

if (parent != null) {
    //父加载器不为空则调用父加载器的loadClass
    c = parent.loadClass(name, false);
} else {
    //父加载器为空则调用Bootstrap Classloader
    c = findBootstrapClassOrNull(name);
}

前面说过ExtClassLoader的parent为null,所以它向上委托时,系统会为它指定Bootstrap ClassLoader。

自定义ClassLoader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是Bootstrap ClassLoader还是ExtClassLoader等,这些类加载器都只是加载指定的目录下的jar包或者资源。如果在某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动态加载一些东西呢?比如从D盘某个文件夹加载一个class文件,或者从网络上下载class主内容然后再进行加载,这样可以吗?

如果要这样做的话,需要我们自定义一个classloader。

自定义步骤

  1. 编写一个类继承自ClassLoader抽象类。
  2. 复写它的findClass()方法。
  3. findClass()方法中调用defineClass()

defineClass()

这个方法在编写自定义classloader的时候非常重要,它能将class二进制内容转换成Class对象,如果不符合要求的会抛出各种异常。

注意点:

一个ClassLoader创建时如果没有指定parent,那么它的parent默认就是AppClassLoader。

上面说的是,如果自定义一个ClassLoader,默认的parent父加载器是AppClassLoader,因为这样就能够保证它能访问系统内置加载器加载成功的class文件。

自定义ClassLoader示例之DiskClassLoader。

假设我们需要一个自定义的classloader,默认加载路径为D:\lib下的jar包和资源。

我们写编写一个测试用的类文件,Test.java

Test.java

package com.frank.test;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void say(){
        System.out.println("Say Hello");
    }

}

然后将它编译过年class文件Test.class放到D:\lib这个路径下。

DiskClassLoader
我们编写DiskClassLoader的代码。

import java.io.ByteArray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class DiskClassLoader extends ClassLoader {

    private String mLibPath;

    public DiskClassLoader(String path) {
        // TODO Auto-generated constructor stub
        mLibPath = path;
    }

    @Override
    protected Class<?> findClass(String nam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tring fileName = getFileName(name);

        File file = new File(mLibPath,fileName);

        try {
            FileInputStream 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ByteArrayOutputStream bos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int len = 0;
            try {
                while ((len = is.read()) != -1) {
                    bos.write(len);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byte[] data = bos.toByteArray();
            is.close();
            bos.close();

            return defineClass(name,data,0,data.length);

        } catch (IO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super.findClass(name);
    }

    //获取要加载 的class文件名
    private String getFileName(String nam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nt index = name.lastIndexOf('.');
        if(index == -1){ 
            return name+".class";
        }else{
            return name.substring(index+1)+".class";
        }
    }

}

我们在findClass()方法中定义了查找class的方法,然后数据通过defineClass()生成了Class对象。

测试
现在我们要编写测试代码。我们知道如果调用一个Test对象的say方法,它会输出”Say Hello”这条字符串。但现在是我们把Test.class放置在应用工程所有的目录之外,我们需要加载它,然后执行它的方法。具体效果如何呢?我们编写的DiskClassLoader能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呢?我们拭目以待。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public class ClassLoad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创建自定义classloader对象。
        DiskClassLoader diskLoader = new DiskClassLoader("D:\\lib");
        try {
            //加载class文件
            Class c = diskLoader.loadClass("com.frank.test.Test");

            if(c != null){
                try {
                    Object obj = c.newInstance();
                    Method method = c.getDeclaredMethod("say",null);
                    //通过反射调用Test类的say方法
                    method.invoke(obj, null);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NoSuchMethodException
                        | SecurityException |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我们点击运行按钮,结果显示。

可以看到,Test类的say方法正确执行,也就是我们写的DiskClassLoader编写成功。

回首

讲了这么大的篇幅,自定义ClassLoader才姗姗来迟。 很多同学可能觉得前面有些啰嗦,但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我是围绕一个关键字进行讲解的。

关键字是什么?

关键字 路径

  • 从开篇的环境变量
  • 到3个主要的JDK自带的类加载器
  • 到自定义的ClassLoader

它们的关联部分就是路径,也就是要加载的class或者是资源的路径。
BootStrap ClassLoader、ExtClassLoader、AppClassLoader都是加载指定路径下的jar包。如果我们要突破这种限制,实现自己某些特殊的需求,我们就得自定义ClassLoader,自已指定加载的路径,可以是磁盘、内存、网络或者其它。

所以,你说路径能不能成为它们的关键字?

当然上面的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不正确,但现阶段,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学习理解。

自定义ClassLoader还能做什么?

突破了JDK系统内置加载路径的限制之后,我们就可以编写自定义ClassLoader,然后剩下的就叫给开发者你自己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业务的定制,将ClassLoader玩出花样来。

玩出花之Class解密类加载器

常见的用法是将Class文件按照某种加密手段进行加密,然后按照规则编写自定义的ClassLoader进行解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程序中加载特定了类,并且这个类只能被我们自定义的加载器进行加载,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下面,我们编写代码。

1.定义加密解密协议

加密和解密的协议有很多种,具体怎么定看业务需要。在这里,为了便于演示,我简单地将加密解密定义为异或运算。当一个文件进行异或运算后,产生了加密文件,再进行一次异或后,就进行了解密。

2.编写加密工具类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class FileUtils {

    public static void test(String path){
        File file = new File(path);
        try {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path+"en");
            int b = 0;
            int b1 = 0;
            try {
                while((b = fis.read()) != -1){
                    //每一个byte异或一个数字2
                    fos.write(b ^ 2);
                }
                fos.close();
                fis.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我们再写测试代码

FileUtils.test("D:\\lib\\Test.class");

然后可以看见路径D:\\lib\\Test.class下Test.class生成了Test.classen文件。

编写自定义classloader,DeClassLoader

import java.io.ByteArray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class DeClassLoader extends ClassLoader {

    private String mLibPath;

    public DeClassLoader(String path) {
        // TODO Auto-generated constructor stub
        mLibPath = path;
    }

    @Override
    protected Class<?> findClass(String nam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tring fileName = getFileName(name);

        File file = new File(mLibPath,fileName);

        try {
            FileInputStream 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ByteArrayOutputStream bos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int len = 0;
            byte b = 0;
            try {
                while ((len = is.read()) != -1) {
                    //将数据异或一个数字2进行解密
                    b = (byte) (len ^ 2);
                    bos.write(b);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byte[] data = bos.toByteArray();
            is.close();
            bos.close();

            return defineClass(name,data,0,data.length);

        } catch (IO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super.findClass(name);
    }

    //获取要加载 的class文件名
    private String getFileName(String nam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nt index = name.lastIndexOf('.');
        if(index == -1){ 
            return name+".classen";
        }else{
            return name.substring(index+1)+".classen";
        }
    }

}

测试

我们可以在ClassLoaderTest.java中的main方法中如下编码:

DeClassLoader diskLoader = new DeClassLoader("D:\\lib");
        try {
            //加载class文件
            Class c = diskLoader.loadClass("com.frank.test.Test");

            if(c != null){
                try {
                    Object obj = c.newInstance();
                    Method method = c.getDeclaredMethod("say",null);
                    //通过反射调用Test类的say方法
                    method.invoke(obj, null);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NoSuchMethodException
                        | SecurityException |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查看运行结果是:

可以看到了,同样成功了。现在,我们有两个自定义的ClassLoader:DiskClassLoader和DeClassLoader,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看看DiskClassLoader能不能加载Test.classen文件也就是Test.class加密后的文件。

我们首先移除D:\\lib\\Test.class文件,只剩下一下Test.classen文件,然后进行代码的测试。

DeClassLoader diskLoader1 = new DeClassLoader("D:\\lib");
        try {
            //加载class文件
            Class c = diskLoader1.loadClass("com.frank.test.Test");

            if(c != null){
                try {
                    Object obj = c.newInstance();
                    Method method = c.getDeclaredMethod("say",null);
                    //通过反射调用Test类的say方法
                    method.invoke(obj, null);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NoSuchMethodException
                        | SecurityException |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DiskClassLoader diskLoader = new DiskClassLoader("D:\\lib");
        try {
            //加载class文件
            Class c = diskLoader.loadClass("com.frank.test.Test");

            if(c != null){
                try {
                    Object obj = c.newInstance();
                    Method method = c.getDeclaredMethod("say",null);
                    //通过反射调用Test类的say方法
                    method.invoke(obj, null);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NoSuchMethodException
                        | SecurityException |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运行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DeClassLoader运行正常,而DiskClassLoader却找不到Test.class的类,并且它也无法加载Test.classen文件。

我们可以看到。DeClassLoader运行正常,而DiskClassLoader却找不到Test.class的类,并且它也无法加载Test.classen文件。

Context ClassLoader 线程上下文类加载器

前面讲到过Bootstrap ClassLoader、ExtClassLoader、AppClassLoader,现在又出来这么一个类加载器,这是为什么?

前面三个之所以放在前面讲,是因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类,而且遵从”双亲委托“的机制。而ContextClassLoader其实只是一个概念。

查看Thread.java源码可以发现

public class 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

/* The context ClassLoader for this thread */
   private ClassLoader contextClassLoader;

   public void setContextClassLoader(ClassLoader cl) {
       SecurityManager sm = System.getSecurityManager();
       if (sm != null) {
           sm.checkPermission(new RuntimePermission("setContextClassLoader"));
       }
       contextClassLoader = cl;
   }

   public ClassLoader getContextClassLoader() {
       if (contextClassLoader == null)
           return null;
       SecurityManager sm = System.getSecurityManager();
       if (sm != null) {
           ClassLoader.checkClassLoaderPermission(contextClassLoader,
                                                  Reflection.getCallerClass());
       }
       return contextClassLoader;
   }
}

contextClassLoader只是一个成员变量,通过setContextClassLoader()方法设置,通过getContextClassLoader()设置。

每个Thread都有一个相关联的ClassLoader,默认是AppClassLoader。并且子线程默认使用父线程的ClassLoader除非子线程特别设置。

我们同样可以编写代码来加深理解。
现在有2个SpeakTest.class文件,一个源码是

package com.frank.test;

public class SpeakTest implements ISpeak {

    @Override
    public void speak()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Test");
    }

}

它生成的SpeakTest.class文件放置在D:\\lib\\test目录下。
另外ISpeak.java代码

package com.frank.test;

public interface ISpeak {
    public void speak();

}

然后,我们在这里还实现了一个SpeakTest.java

package com.frank.test;

public class SpeakTest implements ISpeak {

    @Override
    public void speak()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I\' frank");
    }

}

它生成的SpeakTest.class文件放置在D:\\lib目录下。

然后我们还要编写另外一个ClassLoader,DiskClassLoader1.java这个ClassLoader的代码和DiskClassLoader.java代码一致,我们要在DiskClassLoader1中加载位置于D:\\lib\\test中的SpeakTest.class文件。

测试代码:

DiskClassLoader1 diskLoader1 = new DiskClassLoader1("D:\\lib\\test");
Class cls1 = null;
try {
//加载class文件
 cls1 = diskLoader1.loadClass("com.frank.test.SpeakTest");
System.out.println(cls1.getClassLoader().toString());
if(cls1 != null){
    try {
        Object obj = cls1.newInstance();
        //SpeakTest1 speak = (SpeakTest1) obj;
        //speak.speak();
        Method method = cls1.getDeclaredMethod("speak",null);
        //通过反射调用Test类的speak方法
        method.invoke(obj, null);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NoSuchMethodException
            | SecurityException |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DiskClassLoader diskLoader = new DiskClassLoader("D:\\lib");
System.out.println("Thread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classloader: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toString());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classloader: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toString());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try {
            //加载class文件
        //  Thread.currentThread().setContextClassLoader(diskLoader);
            //Class c = diskLoader.loadClass("com.frank.test.SpeakTest");
            ClassLoader cl =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
            Class c = cl.loadClass("com.frank.test.SpeakTest");
            // Class c = Class.forName("com.frank.test.SpeakTest");
            System.out.println(c.getClassLoader().toString());
            if(c != null){
                try {
                    Object obj = c.newInstance();
                    //SpeakTest1 speak = (SpeakTest1) obj;
                    //speak.speak();
                    Method method = c.getDeclaredMethod("speak",null);
                    //通过反射调用Test类的say方法
                    method.invoke(obj, null);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NoSuchMethodException
                        | SecurityException |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start();

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信息:
1. DiskClassLoader1加载成功了SpeakTest.class文件并执行成功。
2. 子线程的ContextClassLoader是AppClassLoader。
3. AppClassLoader加载不了父线程当中已经加载的SpeakTest.class内容。

我们修改一下代码,在子线程开头处加上这么一句内容。

Thread.currentThread().setContextClassLoader(diskLoader1);

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子线程的ContextClassLoader变成了DiskClassLoader。

继续改动代码:

Thread.currentThread().setContextClassLoader(diskLoader);

结果:

可以看到DiskClassLoader1和DiskClassLoader分别加载了自己路径下的SpeakTest.class文件,并且它们的类名是一样的com.frank.test.SpeakTest,但是执行结果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实际内容不一样。

Context ClassLoader的运用时机

其实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我的主业是Android,研究ClassLoader也是为了更好的研究Android。网上的答案说是适应那些Web服务框架软件如Tomcat等。主要为了加载不同的APP,因为加载器不一样,同一份class文件加载后生成的类是不相等的。如果有同学想多了解更多的细节,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总结

  1. ClassLoader用来加载class文件的。
  2. 系统内置的ClassLoader通过双亲委托来加载指定路径下的class和资源。
  3. 可以自定义ClassLoader一般覆盖findClass()方法。
  4. ContextClassLoader与线程相关,可以获取和设置,可以绕过双亲委托的机制。

下一步

  1. 你可以研究ClassLoader在Web容器内的应用了,如Tomcat。
  2. 可以尝试以这个为基础,继续学习Android中的ClassLoader机制。

 

来自:https://blog.csdn.net/briblue/article/details/54973413

我这篇文章写了好几天,修修改改,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参考了下面的这些网站。
1. grepcode ClassLoader源码
2. http://blog.csdn.net/xyang81/article/details/7292380
3. http://blog.csdn.net/irelandken/article/details/7048817
4. https://docs.oracle.com/javase/7/docs/api/java/net/URLClassLoader.html

浏览器兼容-浏览器兼容性待整理(三)

序章

  • 谈谈“浏览器兼容性”的问题?
    • 很多前端的面试或笔试中,都有比较笼统的“说说你所知道的各浏览器存在的兼容问题”,个人感觉这个问题问的太“大”了些,从样式到脚本,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IE8-对比主流浏览器)。实际回答的时候就会晕乎乎的不清楚如何抓住重点地来阐述。到底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才能较为全面又不失重点,并让面试官感到满意呢?
  •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谈谈浏览器兼容性”的问题和“说说你所知道的各浏览器存在的兼容问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 前者,鬼知道他想要问什么,得追问。
    比如得问“您说的是哪个浏览器的哪类问题?还是常用浏览的(前端)API差异?渲 染差异?等等。还是要谈谈浏览器为什么存在兼容问题?兼容存在的历史原因?历史必然性等等”。
    后者,基本上是个有着较明确边界范围的开放问题。
    基本上可以知道,他是想了解你常用的常见到的常解决到的,或者近期刚刚解决过的一些浏览器兼容问题。从而判断你这部分知识面、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方面内容,而且不像前者一样慢无边界的。
    起码,这么问的是不太闲,不想陪你唠嗑的。
  • 如果面试官纠结于你没回答出某个兼容性问题,即使要了你也不要去。 特别是那种还在炫耀IE6+ 1px技能的老先生。 现在还谈IE6+兼容性的面试官,真的挺掉公司的价的。
  • 下面我们由浅到深,由简到易的回答这个笼统的“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CSS篇

1. 一些常见问题汇总

  • 浏览器兼容问题一:不同浏览器的标签默认的外补丁和内补丁不同
    问题症状:随便写几个标签,不加样式控制的情况下,各自的margin 和padding差异较大。
    碰到频率:100%
    解决方案:CSS里 *{margin:0;padding:0;}
    备注:这个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易解决的一个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几乎所有的CSS文件开头都会用通配符*来设置各个标签的内外补丁是0。
  • 浏览器兼容问题二:块属性标签float后,又有横行的margin情况下,在IE6显示 margin比设置的大
    问题症状:常见症状是IE6中后面的一块被顶到下一行
    碰到频率:90%(稍微复杂点的页面都会碰到,float布局最常见的浏览器兼容问题)
    解决方案:在float的标签样式控制中加入 display:inline;将其转化为行内属性
    备注:我们最常用的就是div+CSS布局了,而div就是一个典型的块属性标签,横向布局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用div float实现的,横向的间距设置如果用margin实现,这就是一个必然会碰到的兼容性问题。
  • 浏览器兼容问题三:设置较小高度标签(一般小于10px),在IE6,IE7,遨游中高度超出自己设置高度
    问题症状:IE6、7和遨游里这个标签的高度不受控制,超出自己设置的高度
    碰到频率:60%
    解决方案:给超出高度的标签设置overflow:hidden;或者设置行高line-height 小于你设置的高度。
    备注: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我们设置小圆角背景的标签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IE8之前的浏览器都会给标签一个最小默认的行高的高度。即使你的标签是空的,这个标签的高度还是会达到默认的行高。
  • 浏览器兼容问题四:行内属性标签,设置display:block后采用float布局,又有横行的margin的情况,IE6间距bug
    问题症状:IE6里的间距比超过设置的间距
    碰到几率:20%
    解决方案:在display:block;后面加入display:inline;display:table;
    备注:行内属性标签,为了设置宽高,我们需要设置display:block;(除了input标签比较特殊)。在用float布局并有横向的margin后,在IE6下,他就具有了块属性float后的横向margin的bug。不过因为它本身就是行内属性标签,所以我们再加上display:inline的话,它的高宽就不可设了。这时候我们还需要在display:inline后面加入display:talbe。
  • 浏览器兼容问题五:图片默认有间距
    问题症状:几个img标签放在一起的时候,有些浏览器会有默认的间距,加了问题一中提到的通配符也不起作用。
    碰到几率:20%
    解决方案:使用float属性为img布局
    备注:因为img标签是行内属性标签,所以只要不超出容器宽度,img标签都会排在一行里,但是部分浏览器的img标签之间会有个间距。去掉这个间距使用float是正道。(我的一个学生使用负margin,虽然能解决,但负margin本身就是容易引起浏览器兼容问题的用法,所以我禁止他们使用)
  • 浏览器兼容问题六:标签最低高度设置min-height不兼容
    问题症状:因为min-height本身就是一个不兼容的CSS属性,所以设置min-height时不能很好的被各个浏览器兼容
    碰到几率:5%
    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要设置一个标签的最小高度200px,需要进行的设置为:{min-height:200px; height:auto !important; height:200px; overflow:visible;}
    备注:在B/S系统前端开时,有很多情况下我们又这种需求。当内容小于一个值(如300px)时。容器的高度为300px;当内容高度大于这个值时,容器高度被撑高,而不是出现滚动条。这时候我们就会面临这个兼容性问题。

2. CSS hack

  • 请谨慎使用 css hack
  • In modern computing terminology, a kludge (or often a “hack“) is a solution to a problem, doing a task, or fixing a system that is inefficient, inelegant, or even unfathomable, but which nevertheless (more or less) works.
    (from wiki: Kludge)
    也就是说,hack 是不优雅的、不是最有效的,甚至是不能理解的,但是能搞定问题的解决办法。
    那么 CSS hack 呢?CSS hack 就是利用浏览器一些不标准的,或者可以称之为 bug 的特性,达到特定的目的。最常见的各种 hack 是关于 ie 的,尤其是旧版本 ie。这种 hack 比较无奈,但是相对安全,因为旧版本 ie 不再更新了,不会发生变化了。
    但是,如果用一些当前浏览器的 bug 来 hack,就是有危险的了。这种 hack 建立在不稳定的浏览器特性上,没有标准可依。当浏览器厂商修复/标准化了这个特性的时候,hack 就可能失效。这样就解释了问题的这句话。
  • 说实话,笔者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用到过CSS hack。个人认为原因有三:1. 笔者太菜,遇到的场景不够丰富,运气好没有踩到过坑;2.一些浏览器bug已经随着浏览器的版本更新被修复掉;3.遇到要使用CSS hack的情况了却没有意识到,换了种方式去实现了。最最最最究极原因,笔者所在的公司不需要支持 IE9 一下的老古董,甚至在某些项目里可以直接舍弃掉IE,是不是很羡慕?

JS篇

1. 集合类对象的()与[]的问题
IE下,可以使用()或[]获取集合类对象;Firefox下,只能使用[]获取集合类对象。
Js代码
document.write(document.forms(“formName”).src);
//该写法在IE下能访问到Form对象的src属性
解决办法:将document.forms(“formName”)改为 document.forms[“formName”]。统一使用[]获取集合类对象。

2. 对浏览器Native组件调用属性、方法大小写问题
IE:不区分大小写
FF、Chrome:区分大小写
如:Ajax返回的response对象,IE支持response.responseXml和responseXML;FF等浏览器支持response.responseXML,解决办法只有在编写程序时尽量避免不兼容的写法

3. new Date().getYear()
分析原因:在IE中得到的日期是2011,在FF和Safari中看到的日期是111,原因是在FF和safari返回的是当前年份-1900的值。
兼容处理:
Js代码:

//方式一  
var year= new Date().getYear();  
year = (year<1900?(1900+year):year);  
document.write(year);  


//方式二  
var year = new Date().getFullYear();  
document.write(year);

4. innerText的使用
分析原因:FF不支持innerText,它支持textContent来实现innerText,不过textContent没有像innerText一样考虑元素的display方式,所以不完全与IE兼容。如果不用textContent,字符串里面不包含HTML代码也可以用innerHTML代替。
兼容处理
通过判断不同浏览器做不同的处理
Js代码 javascript

if(document.all){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ement').innerText = "mytext";  
} else{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ement').textContent = "mytext";  
}

注:Safari和Chrome对innerText和textContent都支持。

5. Frame的引用
【分析原因】
IE可以通过id或者name访问这个frame对应的window对象;而FF只可以通过name来访问这个frame对应的window对象。

【应用场景】
在一个页面嵌套了一个iframe页面(下面简称父页面和子页面)。父页面取子页面的值。
Js代码

<iframe id="frame_id" src="frametest.jsp" width="100%" height="100%" title="你好世界">

此时如果父页面想获取子页面例如div中的显示值,IE下可以这样写:

 var obj = window.top.frame_id.document.getElementById(div_id);
 alert(obj.innerText);

但是在FF中却无法取子页面中的值,原因就是FF只支持window.top.frameName来访问子页面中的window对象。所以在IE、safari中是支持通过frameName或是frameId来访问子页面window对象的。
解决方法:
1、尽量都是用frameName去访问子页面window对象。
2、在FF、IE、Safari中都支持window.document.getElementById(frameId)来获得子页面window对象。

HTML 篇

  1. 如有以下这样一段代码:
    <div id="test">
    <p>文字</p>
    <p>文字</p>
    <p>文字</p>
    </div>

单从HTML结构表象来看,ID test 一共有3个P元素子节点。其实,在IE下,这种表象就是实质,而在非IE下,表象的外衣将顷刻被撕开。
为了看出这种区别,我们可以遍历test的子节点,并将其节点个数及节点类型都打印出来: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st");
var xc = x.childNodes;
var xcl = xc.length;
for(var i=0;i<xcl;i++){
document.write("nodeName = " + xc[i].nodeName + "; nodeType = " + xc[i].nodeType + "<br />");
</script>

IE的打印结果为: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非IE的打印结果为:

nodeName = #text; nodeType = 3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text; nodeType = 3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text; nodeType = 3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text; nodeType = 3

显而易见,IE的打印结果和我们所说的表象一样:有3个子节点,并且都为P元素;而非IE则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居然打印出了7个子节点,当然也包括3个P元素子节点在内,除此之外还多了4个nodeType=3的子节点,我们都知道节点类型为3的节点属于文本节点,但从那段HTML中可以看P与 P之间并无其它的内容出现,那这4个文本节点是怎样凭空出现的呢?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在HTML的书写上,因为这段HTML并不是连续的书写,而是每个节点间都用回车换行了,并且正好出现了4次换行,也许非IE把换行也当成了一个节点。
为了测试,我们可以将那段HTML改写为:

<div id="test"><p>文字</p><p>文字</p><p>文字</p></div>

IE的打印结果为: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非IE的打印结果为: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nodeName = P; nodeType = 1

预想中的情况出现了,这回不论什么浏览器打印出来的都只是3个P子节点。

一些很基础却很不起眼的冷知识

  • DOCTYPE
    1. 作用:声明文档的解析类型(document.compatMode),避免浏览器的怪异模式。
    document.compatMode: BackCompat:怪异模式,浏览器使用自己的怪异模式解析渲染页面。 CSS1Compat:标准模式,浏览器使用W3C的标准解析渲染页面。
    这个属性会被浏览器识别并使用,但是如果你的页面没有DOCTYPE的声明,那么compatMode默认就是BackCompat,
    这也就是恶魔的开始 — 浏览器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析渲染页面,那么,在不同的浏览器就会显示不同的样式。
    如果你的页面添加了<!DOCTYPE html>那么,那么就等同于开启了标准模式,那么浏览器就得老老实实的按照W3C的标准解析渲染页面,这样一来,你的页面在所有的浏览器里显示的就都是一个样子了。
    这就是<!DOCTYPE html>的作用。
    2. 常用的 DOCTYPE 声明:
    HTML 5

    <!DOCTYPE html>

HTML 4.01 Strict
该 DTD 包含所有 HTML 元素和属性,但不包括展示性的和弃用的元素(比如 font)。不允许框架集(Framesets)。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EN" "http://www.w3.org/TR/html4/strict.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
该 DTD 包含所有 HTML 元素和属性,包括展示性的和弃用的元素(比如 font)。不允许框架集(Framesets)。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4.01Transitional//EN""http://www.w3.org/TR/html4/loose.dtd">

HTML 4.01 Frameset
该 DTD 等同于 HTML 4.01 Transitional,但允许框架集内容。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Frameset//EN" "http://www.w3.org/TR/html4/frameset.dtd">

XHTML 1.0 Strict
该 DTD 包含所有 HTML 元素和属性,但不包括展示性的和弃用的元素(比如 font)。不允许框架集(Framesets)。必须以格式正确的 XML 来编写标记。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Strict//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
该 DTD 包含所有 HTML 元素和属性,包括展示性的和弃用的元素(比如 font)。不允许框架集(Framesets)。必须以格式正确的 XML 来编写标记。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XHTML 1.0 Frameset
该 DTD 等同于 XHTML 1.0 Transitional,但允许框架集内容。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Frameset//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frameset.dtd">

XHTML 1.1
该 DTD 等同于 XHTML 1.0 Strict,但允许添加模型(例如提供对东亚语系的 ruby 支持)。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1//EN" "http://www.w3.org/TR/xhtml11/DTD/xhtml11.dtd">

废话太多了,你只需要记住每个页面头部都写这么一句话就ok了!

<!DOCTYPE html>
  • 浏览器渲染原理
    Web页面运行在各种各样的浏览器当中,浏览器载入、渲染页面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简单地说,页面渲染就是浏览器将html代码根据CSS定义的规则显示在浏览器窗口中的这个过程。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浏览器都是怎么干活的:
    1. 用户输入网址(假设是个html页面,并且是第一次访问),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返回html文件;
    2. 浏览器开始载入html代码,发现<head>标签内有一个<link>标签引用外部CSS文件;
    3. 浏览器又发出CSS文件的请求,服务器返回这个CSS文件;
    4. 浏览器继续载入html中<body>部分的代码,并且CSS文件已经拿到手了,可以开始渲染页面了;
    5. 浏览器在代码中发现一个img标签引用了一张图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此时浏览器不会等到图片下载完,而是继续渲染后面的代码;
    6. 服务器返回图片文件,由于图片占用了一定面积,影响了后面段落的排布,因此浏览器需要回过头来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7. 浏览器发现了一个包含一行Javascript代码的<script>标签,赶快运行它;
    8. Javascript脚本执行了这条语句,它命令浏览器隐藏掉代码中的某个
    (style.display=”none”)。杯具啊,突然就少了这么一个元素,浏览器不得不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9. 终于等到了</html>的到来,浏览器泪流满面……
    10. 等等,还没完,用户点了一下界面中的“换肤”按钮,Javascript让浏览器换了一下<link>标签的CSS路径;
    11. 浏览器召集了在座的各位span ul li 们,“大伙儿收拾收拾行李,咱得重新来过……”,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了新的CSS文件,重新渲染页面。
    浏览器每天就这么来来回回跑着,要知道不同的人写出来的html和css代码质量参差不齐,说不定哪天跑着跑着就挂掉了。好在这个世界还有这么一群人——页面重构工程师,平时挺不起眼,也就帮视觉设计师们切切图啊改改字,其实背地里还是干了不少实事的。
    说到页面为什么会慢?那是因为浏览器要花时间、花精力去渲染,尤其是当它发现某个部分发生了点变化影响了布局,需要倒回去重新渲染,内行称这个回退的过程叫reflow。

reflow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现在界面上流行的一些效果,比如树状目录的折叠、展开(实质上是元素的显示与隐藏)等,都将引起浏览器的 reflow。鼠标滑过、点击……只要这些行为引起了页面上某些元素的占位面积、定位方式、边距等属性的变化,都会引起它内部、周围甚至整个页面的重新渲染。通常我们都无法预估浏览器到底会reflow哪一部分的代码,它们都彼此相互影响着。

reflow问题是可以优化的,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reflow。比如开头的例子中的 img 图片载入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可以避免的reflow——给图片设置宽度和高度就可以了。这样浏览器就知道了图片的占位面积,在载入图片前就预留好了位置。
另外,有个和reflow看上去差不多的术语:repaint,中文叫重绘。 如果只是改变某个元素的背景色、文字颜色、边框颜色等等不影响它周围或内部布局的属性,将只会引起浏览器repaint。repaint的速度明显快于 reflow(在IE下需要换一下说法,reflow要比repaint 更缓慢)。

  • 从浏览器的渲染原理讲CSS性能

平时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浏览器打交道,写出来的页面很有可能在不同的浏览器下显示的不一样。苦逼的前端攻城师们为了兼容各个浏览器而不断地去测试和调试,还在脑子中记下各种遇到的BUG及解决方案,而我们好像并没有去主动地关注和了解下浏览器的工作原理。如果我们对此做一点了解,我想在项目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它有效的避免一些问题以及对页面性能做出相应的改进。今天我们主要根据浏览器的渲染原理对CSS的书写性能做一点改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浏览器的渲染原理这一神秘的面纱吧:
最终决定浏览器表现出来的页面效果的差异是:渲染引擎 Rendering Engine(也叫做排版引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浏览器内核”,负责解析网页语法(如HTML、JavaScript)并渲染、展示网页。相同的代码在不同的浏览器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一样,那么就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浏览器内核导致的。
我们来看一下加载页面时浏览器的具体工作流程:

1、解析HTML以重建DOM树(Parsing HTML to construct the DOM tree ):渲染引擎开始解析HTML文档,转换树中的标签到DOM节点,它被称为“内容树”。
2、构建渲染树(Render tree construction):解析CSS(包括外部CSS文件和样式元素),根据CSS选择器计算出节点的样式,创建另一个树 —- 渲染树。
3、布局渲染树(Layout of the render tree): 从根节点递归调用,计算每一个元素的大小、位置等,给每个节点所应该出现在屏幕上的精确坐标。
4、绘制渲染树(Painting the render tree) : 遍历渲染树,每个节点将使用UI后端层来绘制。
主要的流程就是:构建一个dom树,页面要显示的各元素都会创建到这个dom树当中,每当一个新元素加入到这个dom树当中,浏览器便会通过css引擎查遍css样式表,找到符合该元素的样式规则应用到这个元素上。
注意了:css引擎查找样式表,对每条规则都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去匹配。 看如下规则:

#nav  li {}

看起来很快,实际上很慢,尽管这让人有点费解。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从左到右阅读的人,可能猜想浏览器也是执行从左到右匹配规则的,因此会推测这条规则的开销并不高。在脑海中,我们想象浏览器会像这样工作:找到唯一的ID为nav的元素,然后把这个样式应用到直系子元素的li元素上。我们知道有一个ID为nav的元素,并且它只有几个Li子元素,所以这个CSS选择符应该相当高效。
事实上,CSS选择符是从右到左进行匹配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后,我们知道这个之前看似高效地规则实际开销相当高,浏览器必须遍历页面上每个li元素并确定其父元素的id是否为nav。

*{}

额,这种方法我刚写CSS的也写过,殊不知这种效率是差到极点的做法,因为*通配符将匹配所有元素,所以浏览器必须去遍历每一个元素,这样的计算次数可能是上万次!

ul#nav{} ul.nav{}

在页面中一个指定的ID只能对应一个元素,所以没有必要添加额外的限定符,而且这会使它更低效。同时也不要用具体的标签限定类选择符,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类名进行扩展。例如把ul.nav改成.main_nav更好。

ul li li li .nav_item{}

对于这样的选择器,之前也写过,最后自己也数不过来有多少后代选择器了,何不用一个类来关联最后的标签元素,如.extra_navitem,这样只需要匹配class为extra_navitem的元素,效率明显提升了
对此,在CSS书写过程中,总结出如下性能提升的方案:
1.避免使用通配规则 如 *{} 计算次数惊人!只对需要用到的元素进行选择
2.尽量少的去对标签进行选择,而是用class 如:#nav li{},可以为li加上nav_item的类名,如下选择.nav_item{}
3.不要去用标签限定ID或者类选择符 如:ul#nav,应该简化为#nav
4.尽量少的去使用后代选择器,降低选择器的权重值 后代选择器的开销是最高的,尽量将选择器的深度降到最低,最高不要超过三层,更多的使用类来关联每一个标签元素
5.考虑继承 了解哪些属性是可以通过继承而来的,然后避免对这些属性重复指定规则
选用高效的选择符,可以减少页面的渲染时间,从而有效的提升用户体验(页面越快,用户当然越喜欢_),你可以看一下CSS selectors Test,这个实验的重点是评估复杂选择符和简单选择符的开销。也许当你想让渲染速度最高效时,你可能会给每个独立的标签配置一个ID,然后用这些ID写样式。那的确会超级快,也超级荒唐!这样的结果是语义极差,后期的维护难到了极点。
但说到底,CSS性能这东西对于小的项目来讲可能真的是微乎其微的东西,提升可能也不是很明显,但对于大型的项目肯定是有帮助的。而且一个好的CSS书写习惯和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严谨的要求自己。

结语

能看到这里,你才是赚到了。上面BB了那么多,想必客官一定看得头晕雾绕了。大家心里一定有个疑问,浏览器兼容性有这么恶心人吗?有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呢?答案是一定的,那就是框架,各种各样的框架。
啥是框架?
框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帮你干活,让你少操心,什么兼容性了、底层的东西了统统交给我。你只需要告诉我你要干嘛,我全帮你搞定了。当然了,帮你搞定兼容性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牺牲性能换兼容性。不过在这个硬件过剩的时代,使用框架所消耗掉的那点性能绝对是可以接受的,反正我相信大家肯定不愿意天天被测试追着问 “xxx,IE下又白屏了,IE下又没居中了,IE下样式又乱掉了….”。嗯,笔者对 IE 绝对没(shen)有(wu)成(tong)见(jue).
关于框架怎么用?且听下回分解~

浏览器兼容-浏览器兼容性待整理(一)

常见浏览器兼容性问题与解决方案

  所谓的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是指因为不同的浏览器对同一段代码有不同的解析,造成页面显示效果不统一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需求是,无论用户用什么浏览器来查看我们的网站或者登陆我们的系统,都应该是统一的显示效果。所以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是前端开发人员经常会碰到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学习浏览器兼容性之前,我想把前端开发人员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精确按照设计图开发的前端开发人员,可以说是精确到1px的,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设计图的不足,并且在很少的情况下会碰到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死浏览器的bug,并且他们制作的页面后期易维护,代码重用问题少,可以说是比较牢固放心的代码。

  第二类是基本按照设计图来开发的前端开发人员,很多细枝末节差距很大,不如间距,行高,图片位置等等经常会差几px。某种效果的实现也是反复调试得到,具体为什么出现这种效果还模模糊糊,整体布局十分脆弱。稍有改动就乱七八糟。代码为什么这么写还不知所以然。这类开发人员往往经常为兼容性问题所困。修改好了这个浏览器又乱了另一个浏览器。改来改去也毫无头绪。其实他们碰到的兼容性问题大部分不应该归咎于浏览器,而是他们的技术本身了。

  文章主要针对的是第一类,严谨型的开发人员,因此这里主要从浏览器解析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兼容性问题。

  浏览器兼容问题一:不同浏览器的标签默认的外补丁和内补丁不同
W.SVP.ZU%9

  问题症状:随便写几个标签,不加样式控制的情况下,各自的margin 和padding差异较大。

  碰到频率:100%

  解决方案:CSS里    *

  备注:这个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易解决的一个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几乎所有的CSS文件开头都会用通配符*来设置各个标签的内外补丁是0。

  浏览器兼容问题二:块属性标签float后,又有横行的margin情况下,在IE6显示margin比设置的大

  问题症状:常见症状是IE6中后面的一块被顶到下一行

  碰到频率:90%(稍微复杂点的页面都会碰到,float布局最常见的浏览器兼容问题)

  解决方案:在float的标签样式控制中加入 display:inline;将其转化为行内属性

  备注:我们最常用的就是div+CSS布局了,而div就是一个典型的块属性标签,横向布局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用div float实现的,横向的间距设置如果用margin实现,这就是一个必然会碰到的兼容性问题。

  浏览器兼容问题三:设置较小高度标签(一般小于10px),在IE6,IE7,遨游中高度超出自己设置高度

  问题症状:IE6、7和遨游里这个标签的高度不受控制,超出自己设置的高度

  碰到频率:60%

  解决方案:给超出高度的标签设置overflow:hidden;或者设置行高line-height 小于你设置的高度。

  备注: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我们设置小圆角背景的标签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IE8之前的浏览器都会给标签一个最小默认的行高的高度。即使你的标签是空的,这个标签的高度还是会达到默认的行高。

  浏览器兼容问题四:行内属性标签,设置display:block后采用float布局,又有横行的margin的情况,IE6间距bug

  问题症状:IE6里的间距比超过设置的间距

  碰到几率:20%

  解决方案:在display:block;后面加入display:inline;display:table;

  备注:行内属性标签,为了设置宽高,我们需要设置display:block;(除了input标签比较特殊)。在用float布局并有横向的margin后,在IE6下,他就具有了块属性float后的横向margin的bug。不过因为它本身就是行内属性标签,所以我们再加上display:inline的话,它的高宽就不可设了。这时候我们还需要在display:inline后面加入display:talbe。

  浏览器兼容问题五:图片默认有间距

  问题症状:几个img标签放在一起的时候,有些浏览器会有默认的间距,加了问题一中提到的通配符也不起作用。

  碰到几率:20%

  解决方案:使用float属性为img布局

  备注:因为img标签是行内属性标签,所以只要不超出容器宽度,img标签都会排在一行里,但是部分浏览器的img标签之间会有个间距。去掉这个间距使用float是正道。(我的一个学生使用负margin,虽然能解决,但负margin本身就是容易引起浏览器兼容问题的用法,所以我禁止他们使用)

  浏览器兼容问题六:标签最低高度设置min-height不兼容

  问题症状:因为min-height本身就是一个不兼容的CSS属性,所以设置min-height时不能很好的被各个浏览器兼容

  碰到几率:5%

  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要设置一个标签的最小高度200px,需要进行的设置为:{min-height:200px; height:auto !ImportAnt; height:200px; overflow:visible;}

  备注:在B/S系统前端开时,有很多情况下我们又这种需求。当内容小于一个值(如300px)时。容器的高度为300px;当内容高度大于这个值时,容器高度被撑高,而不是出现滚动条。这时候我们就会面临这个兼容性问题。

  浏览器兼容问题七:透明度的兼容CSS设置

  做兼容页面的方法是:每写一小段代码(布局中的一行或者一块)我们都要在不同的浏览器中看是否兼容,当然熟练到一定的程度就没这么麻烦了。建议经常会碰到兼容性问题的新手使用。很多兼容性问题都是因为浏览器对标签的默认属性解析不同造成的,只要我们稍加设置都能轻松地解决这些兼容问题。如果我们熟悉标签的默认属性的话,就能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兼容问题以及怎么去解决这些兼容问题。

1.     /* CSS hack*/

我很少使用hacker的,可能是个人习惯吧,我不喜欢写的代码IE不兼容,然后用hack来解决。不过hacker还是非常好用的。使用hacker我可以把浏览器分为3类:IE6 ;IE7和遨游;其他(IE8 Chrome ff Safari opera等)

  ◆IE6认识的hacker 是下划线_ 和星号 *

  ◆IE7 遨游认识的hacker是星号 *

  比如这样一个CSS设置:

1.     height:300px;*height:200px;_height:100px;

  IE6浏览器在读到height:300px的时候会认为高时300px;继往下读,他也认识*heihgt, 所以当IE6读到*height:200px的时候会覆盖掉前一条的相冲突设置,认为高度是200px。继续往下读,IE6还认识_height,所以他又会覆盖掉200px高的设置,把高度设置为100px;

IE7和遨游也是一样的从高度300px的设置往下读。当它们读到*height200px的时候就停下了,因为它们不认识_height。所以它们会把高度解析为200px,剩下的浏览器只认识第一个height:300px;所以他们会把高度解析为300px。因为优先级相同且想冲突的属性设置后一个会覆盖掉前一个,所以书写的次序是很重要的。

在网站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css样式兼容不同浏览器问题,特别是对完全使用DIV CSS设计的网,就应该更注意IE6 IE7 FF对CSS样式的兼容,不然,你的网乱可能出去不想出现的效果!

所有浏览器 通用
height: 100px;

IE6 专用
_height: 100px;

IE6 专用
*height: 100px;

IE7 专用
*+height: 100px;

IE7、FF 共用
height: 100px !important;

一、CSS 兼容
以下两种方法几乎能解决现今所有兼容.

1, !important (不是很推荐,用下面的一种感觉最安全)

随着IE7对!important的支持, !important 方法现在只针对IE6的兼容.(注意写法.记得该声明位置需要提前.)

代码:
<style>
#wrapper {
width: 100px!important; /* IE7+FF */
width: 80px; /* IE6 */
}
</style>

2, IE6/IE77对FireFox <from 针对firefoxie6 ie7的css样式>

*+html 与 *html 是IE特有的标签, firefox 暂不支持.而*+html又为 IE7特有标签.

代码:
<style>
#wrapper { width: 120px; } /* FireFox */
*html #wrapper { width: 80px;} /* ie6 fixed */
*+html #wrapper { width: 60px;} /* ie7 fixed, 注意顺序 */
</style>

注意:
*+html 对IE7的兼容 必须保证HTML顶部有如下声明:

代码: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html4/loose.dtd”>

二、万能 float 闭合(非常重要!) 可以用这个解决多个div对齐时的间距不对,

关于 clear float 的原理可参见 [How ToClear Floats Without Structural Markup]
将以下代码加入Global CSS 中,给需要闭合的div加上 class=”clearfix” 即可,屡试不爽.

代码:
<style>
/* Clear Fix */
.clearfix:after {
content:”.”;
display:block;
height:0;
clear:both;
visibility:hidden;
}
.clearfix {
display:inline-block;
}
/* Hide from IE Mac \*/
.clearfix {display:block;}
/* End hide from IE Mac */
/* end of clearfix */
</style>

***********************************************************************************************************************

三、其他兼容技巧(相当有用)

1, FF下给 div 设置 padding 后会导致 width 和 height 增加, 但IE不会.(可用!important解决)
2, 居中问题.
1).垂直居中.将 line-height 设置为当前 div 相同的高度, 再通过 vetical-align: middle.( 注意内容不要换行.)
2).水平居中. margin: 0 auto;(当然不是万能)
3, 若需给 a 标签内内容加上 样式, 需要设置 display: block;(常见于导航标签)
4, FF 和 IE 对 BOX 理解的差异导致相差 2px 的还有设为 float的div在ie下 margin加倍等问题.
5, ul 标签在 FF 下面默认有 list-style 和 padding . 最好事先声明, 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常见于导航标签和内容列表)
6, 作为外部 wrapper 的 div 不要定死高度, 最好还加上 overflow: hidden.以达到高度自适应.
7, 关于手形光标. cursor: pointer. 而hand只适用于 IE.贴上代码:

兼容代码:兼容最推荐的模式。
/* FF */
.submitbutton {
float:left;
width: 40px;
height: 57px;
margin-top: 24px;
margin-right: 12px;
}
/* IE6 */
*html .submitbutton {
margin-top: 21px;
}
/* IE7 */
*+html .submitbutton {
margin-top: 21px;
}

来自:还有 很多 没有摘录 ,留待后面摘录。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8536027/article/details/79375411

浏览器兼容-浏览器兼容性待整理(二)

浏览器兼容性问题解决方案 · 总结

普及: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往往是个别浏览器(没错,就是那个与众不同的浏览器)对于一些标准的定义不一致导致的。俗话说:没有IE就没有伤害。

贴士:内容都是自己总结的,不免会出现错误或者bug,欢迎更正和补充,本帖也会不断更新。

Normalize.css

不同浏览器的默认样式存在差异,可以使用 Normalize.css 抹平这些差异。当然,你也可以定制属于自己业务的 reset.css

<link href="https://cdn.bootcss.com/normalize/7.0.0/normalize.min.css" rel="stylesheet">

简单粗暴法

* { margin: 0; padding: 0; }

html5shiv.js

解决 ie9 以下浏览器对 html5 新增标签不识别的问题。

<!--[if lt IE 9]>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html5shiv/3.7.3/html5shiv.min.js"></script>
<![endif]-->

respond.js

解决 ie9 以下浏览器不支持 CSS3 Media Query 的问题。

<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respond.js/1.4.2/respond.min.js"></script>

picturefill.js

解决 IE 9 10 11 等浏览器不支持 <picture> 标签的问题

<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picturefill/3.0.3/picturefill.min.js"></script>

IE 条件注释

IE 的条件注释仅仅针对IE浏览器,对其他浏览器无效

IE 属性过滤器(较为常用的hack方法)

针对不同的 IE 浏览器,可以使用不同的字符来对特定的版本的 IE 浏览器进行样式控制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浏览器 CSS 兼容前缀

-o-transform:rotate(7deg); // Opera

-ms-transform:rotate(7deg); // IE

-moz-transform:rotate(7deg); // Firefox

-webkit-transform:rotate(7deg); // Chrome

transform:rotate(7deg); // 统一标识语句

a 标签的几种 CSS 状态的顺序

很多新人在写 a 标签的样式,会疑惑为什么写的样式没有效果,或者点击超链接后,hoveractive 样式没有效果,其实只是写的样式被覆盖了。

正确的a标签顺序应该是:==love hate==

  • link:平常的状态
  • visited:被访问过之后
  • hover:鼠标放到链接上的时候
  • active:链接被按下的时候

完美解决 Placeholder

<input type="text" value="Name *" onFocus="this.value = '';" onBlur="if (this.value == '') {this.value = 'Name *';}">

清除浮动 最佳实践

.fl { float: left; }
.fr { float: right; }
.clearfix:after { display: block; clear: both; content: ""; visibility: hidden; height: 0; }
.clearfix { zoom: 1; }

BFC 解决边距重叠问题

当相邻元素都设置了 margin 边距时,margin 将取最大值,舍弃小值。为了不让边距重叠,可以给子元素加一个父元素,并设置该父元素为 BFC:overflow: hidden;

<div class="box" id="box">
  <p>Lorem ipsum dolor sit.</p>

  <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p>Lorem ipsum dolor sit.</p>
  </div>

  <p>Lorem ipsum dolor sit.</p>
</div>

IE6 双倍边距的问题

设置 ie6 中设置浮动,同时又设置 margin,会出现双倍边距的问题

display: inline;

解决 IE9 以下浏览器不能使用 opacity

opacity: 0.5;
filter: alpha(opacity = 50);
filter: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style = 0, opacity = 50);

解决 IE6 不支持 fixed 绝对定位以及IE6下被绝对定位的元素在滚动的时候会闪动的问题

/* IE6 hack */
*html, *html body {
  background-image: url(about:blank);
  background-attachment: fixed;
}
*html #menu {
  position: absolute;
  top: expression(((e=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 e : document.body.scrollTop) + 100 + 'px');
}

IE6 背景闪烁的问题

问题:链接、按钮用 CSSsprites 作为背景,在 ie6 下会有背景图闪烁的现象。原因是 IE6没有将背景图缓存,每次触发 hover 的时候都会重新加载

解决:可以用 JavaScript 设置 ie6 缓存这些图片:

document.execCommand("BackgroundImageCache", false, true);

解决在 IE6 下,列表与日期错位的问题

日期<span> 标签放在标题 <a> 标签之前即可

解决 IE6 不支持 min-height 属性的问题

min-height: 350px;
_height: 350px;

让 IE7 IE8 支持 CSS3 background-size属性

由于 background-size 是 CSS3 新增的属性,所以 IE 低版本自然就不支持了,但是老外写了一个 htc 文件,名叫 background-size polyfill,使用该文件能够让 IE7、IE8 支持 background-size 属性。其原理是创建一个 img 元素插入到容器中,并重新计算宽度、高度、left、top 等值,模拟 background-size 的效果。

html {
  height: 100%;
}
body {
  height: 100%;
  margin: 0;
  padding: 0;
  background-image: url('img/37.png');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cover;
  -ms-behavior: url('css/backgroundsize.min.htc');
  behavior: url('css/backgroundsize.min.htc');
}

IE6-7 line-height 失效的问题

问题:在ie 中 img 与文字放一起时,line-height 不起作用

解决:都设置成 float

width:100%

width:100% 这个东西在 ie 里用很方便,会向上逐层搜索 width 值,忽视浮动层的影响.

Firefox 下搜索至浮动层结束,如此,只能给中间的所有浮动层加 width:100%才行,累啊。

opera 这点倒学乖了,跟了 ie

cursor:hand

显示手型 cursor: hand,ie6/7/8、opera 都支持,但是safari 、 ff 不支持

cursor: pointer;

td 自动换行的问题

问题:table 宽度固定,td 自动换行

解决:设置 Table 为 table-layout: fixedtd 为 word-wrap: break-word

让层显示在 FLASH 之上

想让层的内容显示在 flash 上,把 FLASH 设置透明即可

1、<param name=" wmode " value="transparent" />
2、<param name="wmode" value="opaque"/>

键盘事件 keyCode 兼容性写法

var in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p')
var resul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sult')

function getKeyCode(e) {
  e = e ? e : (window.event ? window.event : "")
  return e.keyCode ? e.keyCode : e.which
}

inp.onkeypress = function(e) {
  result.innerHTML = getKeyCode(e)
}

求窗口大小的兼容写法

// 浏览器窗口可视区域大小(不包括工具栏和滚动条等边线)
// 1600 * 525
var client_w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
var client_h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 document.body.clientHeight;

// 网页内容实际宽高(包括工具栏和滚动条等边线)
// 1600 * 8
var scroll_w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Width || document.body.scrollWidth;
var scroll_h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Height || document.body.scrollHeight;

// 网页内容实际宽高 (不包括工具栏和滚动条等边线)
// 1600 * 8
var offset_w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offsetWidth || document.body.offsetWidth;
var offset_h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offsetHeight || document.body.offsetHeight;

// 滚动的高度
var scroll_Top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document.body.scrollTop;

DOM 事件处理程序的兼容写法(能力检测)

var eventshiv = {
    // event兼容
    getEvent: function(event) {
        return event ? event : window.event;
    },

    // type兼容
    getType: function(event) {
        return event.type;
    },

    // target兼容
    getTarget: function(event) {
        return event.target ? event.target : event.srcelem;
    },

    // 添加事件句柄
    addHandler: function(elem, type, listener) {
        if (elem.addEventListener) {
            elem.addEventListener(type, listener, false);
        } else if (elem.attachEvent) {
            elem.attachEvent('on' + type, listener);
        } else {
            // 在这里由于.与'on'字符串不能链接,只能用 []
            elem['on' + type] = listener;
        }
    },

    // 移除事件句柄
    removeHandler: function(elem, type, listener) {
        if (elem.removeEventListener) {
            elem.removeEventListener(type, listener, false);
        } else if (elem.detachEvent) {
            elem.detachEvent('on' + type, listener);
        } else {
            elem['on' + type] = null;
        }
    },

    // 添加事件代理
    addAgent: function (elem, type, agent, listener) {
        elem.addEventListener(type, function (e) {
            if (e.target.matches(agent)) {
                listener.call(e.target, e); // this 指向 e.target
            }
        });
    },

    // 取消默认行为
    preventDefault: function(event) {
        if (event.preventDefault) {
            event.preventDefault();
        } else {
            event.returnValue = false;
        }
    },

    // 阻止事件冒泡
    stopPropagation: function(event) {
        if (event.stopPropagation) {
            event.stopPropagation();
        } else {
            event.cancelBubble = true;
        }
    }
};

 

关注下面的标签,发现更多相似文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84284/answer/19069622

web概述-css发展简史

CSS3 标准

早在2001年W3C就完成了CSS3的草案规范。CSS3规范的一个新特点是被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模块。一方面分成若干较小的模块较利于规范及时更新和发布,及时调整模块的内容,这些模块独立实现和发布,也为日后CSS的扩展奠定了基础。另外一方面,由于受支持设备和浏览器厂商的限制,没备或者厂商可以有选择的支持一部分模块,支持CSS3的一个子集,这样有利于CSS3的推广 

W3C 仍然在对 CSS3 规范进行开发。

不过,现代浏览器已经实现了相当多的 CSS3 属性。

以下为截至2017年,CSS3各模块的规范情况:

时间 标题 状态 模块
2007年8月9日
基本盒子模型
工作草案 css3-box 
2011年4月12日
多列布局
候选推荐(有新工作草案) css3-multicol 
2011年6月7日 CSS3颜色模块 推荐(有新候选推荐) css3-color 
2011年9月29日
3级选择器
推荐(有新候选推荐) css3-selectors 
2012年6月19日
媒体查询
推荐 css3-mediaqueries 
2013年3月14日
CSS3分页媒体模块
工作草案 css3-page 
2013年4月4日 CSS3条件规则模块 候选推荐 css3-conditional 
2013年8月1日 CSS3文本修饰模块 候选推荐 css-text-decor-3 
2013年10月3日
CSS3字体模块
候选推荐 css-fonts-3 
2014年3月20日 CSS3命名空间模块 推荐 css-namespaces-3 
2014年5月13日 CSS分页媒体模块生成内容 工作草案 css-gcpm-3 
2014年9月9日 CSS3背景和边框模块 候选推荐(有新候选推荐) css3-background 
2014年10月14日 CSS3超链接显示模块 已废弃 css3-hyperlinks 
2014年10月14日 CSS3 Marquee模块 已废弃 css3-marquee 
2014年2月20日 CSS3语法模块 候选推荐 css-syntax-3 
2015年3月26日 CSS模板布局模块 记录 css-template-3 
2015年7月7日 CSS3基本用户界面模块 候选推荐(有新提议推荐) css-ui-3 
2016年5月19日 CSS3级联和继承 候选推荐 css-cascade-3 
2016年6月2日 CSS3生成内容模块 工作草案 css-content-3 
2016年9月29日 CSS3取值和单位模块 候选推荐 css-values-3 
2017年2月9日 CSS3片段模块 候选推荐 css-break-3 
2017年12月7日 CSS3书写模式 候选推荐 css-writing-modes-3 
2017年12月14日 CSS3计数器风格 候选推荐 css-counter-styles-3 

HTML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6年底,CSS第一版诞生,1998年5月,CSS2正式发布,2004年,CSS2.1发布,2002-2010年,陆续发布部分css3新增属性。

CSS1 中定义了网页的基本属性:字体、颜色、基本选择器等。

CSS2中在CSS1的基础上添加了高级功能,浮动和定位、高级选择器等(子选择器、相邻选择器、通用选择器)。

CSS3遵循的是模块化开发。发布时间并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时间段。

一、css选择器回顾:

(1)通用选择器:*  选择到所有的元素;
(2)选择子元素:> 选择到元素的直接后代
(3)相邻兄弟选择器:+ 选择到紧随目标元素后的第一个元素
(3)普通兄弟选择器:~ 选择到紧随其后的所有兄弟元素
(4)伪元素选择器:
::first-line 匹配文本块的首行
::first-letter 选择文本块的首字母
(5)伪类选择器:
:before,:after在元素内容前面、后面添加内容(相当于行内元素)

例如:选中ul标签后边的第一个div相邻标签。

ul.list +div.box

二、css3结构选择器:

(1):nth-child 选择指定索引处的子元素
(2)nth-child(n) 父元素下的第n个子元素
(3)nth-child(odd)奇数子元素(同nth-child(2n-1))
(4)nth-child(even)偶数子元素(同nth-child(2n))
(5)nth-child(an+b)公式
(6):nth-last-child(n) 倒数第n个子元素
(7):nth-of-type(n) 父元素下的第n个指定类型的子元素
(7):nth-last-of-type 父元素下的倒数第n个指定类型的子元素
(8):first-child 选择父元素下的第一个子元素
(9):last-child 选择父元素下的最后一个子元素
(10):only-child 选择父元素下唯一的子元素
(11):only-of-type选择父元素下指定类型的唯一子元素
(12):root 选择文档的根目录,返回html</span>

例如:选中ul标签里边的第三个li子元素。

ul li:nth-child(3)

三、css3属性选择器:

(1)E[attr] 属性名,不确定具体属性值
(2)E[attr="value"] 指定属性名,并指定其对应属性值
(3)E[attr ~="value"] 指定属性名,其具有多个属性值空格隔开,并包含  value值
(4)E[attr ^= "value"] 指定属性名,属性值以value开头
(5)E[attr $="value"] 指定属性名,属性值以value结束
(6)E[attr *="value"] 指定了属性名,属性值中包含了value
(7)E[attr |= "value"] 指定属性名,属性值以value-开头

例如:选中所有的class类并且以类型是指定的value的div元素,让他的背景颜色变成红色。

div[class="value"]{background:red}

四、css3伪类选择器:

1、UI伪类选择器:

(1):enabled 选择启用状态元素
(2):disabled 选择禁用状态元素
(3):checked 选择被选中的input元素(单选按钮或复选框)
(4):default 选择默认元素
(5):valid、invalid 根据输入验证选择有效或无效的input元素
(6):in-range、out-of-range 选择指定范围之内或者之外受限的元素
(7):repuired、optional 根据是否允许:required属性选择input元素

例如:有3个input复选框,其中第一个被选中了,它的checked=”checked”,其他两个没有,那么让这个被选中的复选框的宽高都变成50px。

input:checked{width:50px;height:50px}

2、动态伪类选择器:

 (1):link 选择链接元素
 (2):visited 选择用户以访问的元素
 (3):hover 鼠标悬停其上的元素
 (4):ative 鼠标点击时触发的事件
 (5):focus 当前获取焦点的元素

例如:滑过一个div的时候,让它的背景颜色变成红色。

div:hover{background:red}

3、其他伪类选择器:

(1):not(<选择器>) 对括号内选择器的选择取反
(2):lang(<目标语言>) 基于lang全局属性的元素
(3):target url片段标识符指向的元素
(4):empty选择内容为空的元素
(5):selection 鼠标光标选择元素内容

例如:有3个div,前两个都有内容,第三个是空的,什么内容都没有,那么让这个空的div的背景颜色变成橙色。

div:empty{background:orange}

总结:这些属性必须得自己一个一个的练习,慢慢才能熟练的掌握!

web概述-web开发技术发展简史

Web的诞生

提到Web,不得不提一个词就是“互联网”。Web是World Wide Web的简称,中文译为万维网。“万维网”和我们经常说的“互联网”是两个联系极其紧密但却不尽相同的概念。今天“互联网”三个字已经承载了太多的内涵,提到互联网,我们通常想到的一种战略思维,或者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抛开那些纷繁凌乱的商业化概念,回归技术本身,互联网就是指通过TCP/IP协议族互相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网络。而Web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一个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Web设计初衷是一个静态信息资源发布媒介,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描述信息资源,通过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定位信息资源,通过超文本转移协议(HTTP)请求信息资源。HTML、URL和HTTP三个规范构成了Web的核心体系结构,是支撑着Web运行的基石。用通俗的一点的话来说,客户端(一般为浏览器)通过URL找到网站(如www.google.com),发出HTTP请求,服务器收到请求后返回HTML页面。可见,Web是基于TCP/IP协议的,TCP/IP协议把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Web在这个协议族之上,进一步将计算机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我们说的万维网。大家开发的Web应用本质上就是可以提供信息或者功能的Web资源,成为Web这个全球超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的一部分。在技术层面进一步理解Web和互联网,建议找一本计算机网络的书去看看,了解一下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和发展历史。

1991年8月6日,Tim Berners Lee在alt.hypertext新闻组贴出了一份关于World Wide Web的简单摘要,标志了Web页面在Internet上的首次登场。最早Web主要被一帮科学家们用来共享和传递信息,全世界的Web服务器也就几十台。第一个Web浏览器是Berners Lee在NeXT机器上实现,也只能跑在NeXT机器上,苹果和乔布斯的粉丝对NeXT的历史肯定耳熟能详。真正使得Web开始流行起来的是Mosaic浏览器,这便是曾经大名鼎鼎的Netscape Navigator的前身。Berners Lee在1993年建立了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负责Web相关标准的制定。浏览器的普及和W3C的推动,使得Web上可以访问的资源逐渐丰富起来。这个时候Web的主要功能就是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静态HTML信息。95年的时候马云在美国看到了互联网,更准确的说他其实看到的就是Web,阿里早先做的黄页也就是把企业信息通过进行HTML展示的Web应用。

动态内容的出现:CGI

最初在浏览器中主要展现的是静态的文本或图像信息,GIF图片则第一次为HTML页面引入了动态元素。不过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访问放在Web服务器上的静态文件,1993年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出现了,Web上的动态信息服务开始蓬勃兴起。CGI定义了Web服务器与外部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接口标准,因此Web服务器可以通过CGI执行外部程序,让外部程序根据Web请求内容生成动态的内容。Perl因为跨操作系统和易于修改的特性成为CGI的主要编写语言。当然,CGI可以用任何支持标准输入输出和环境变量的语言编写,比如Shell脚本,C/C++语言,只要符合接口标准即可。比如你用C语言编写CGI程序,你把希望返回的HTML内容通过printf输出就可以发送给Web服务器,进而返回给用户。

Web编程脚本语言:PHP/ASP/JSP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在Web上提供动态功能了,比如网站访问的计数,表单的处理。CGI对每个请求都会启动一个进程来处理,因此性能上的扩展性不高。另外,想象一下用在Perl和C语言中的程序中去输出一大堆复杂的HTML字符串,是不是有点蛋疼,可读性和维护性是个大问题。为了处理更复杂的应用,一种方法是把HTML返回中固定的部分存起来(我们称之为模版),把动态的部分标记出来,Web请求处理的时候,你的程序先生成那部分动态的内容,再把模版读入进来,把动态内容填充进去,形成最终返回。举个例子,搜索一个关键词,搜索引擎的Web服务器可以先从后台索引服务器里拿到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填充到返回结果的HTML模版中,返回给浏览器。但是这件事情自己来做显然太繁琐而且是重复劳动。于是1994年的时候,PHP诞生了,PHP可以把程序(动态内容)嵌入到HTML(模版)中去执行,不仅能更好的组织Web应用的内容,而且执行效率比CGI还更高。之后96年出现的ASP和98年出现的JSP本质上也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支持某种脚本语言编程(分别是VB和Java)的模版引擎。96年W3C发布了CSS1.0规范。CSS允许开发者用外联的样式表来取代难以维护的内嵌样式,而不需要逐个去修改HTML元素,这让HTML页面更加容易创建和维护。此时,有了这些脚本语言,搭配上后端的数据库技术,Web更是开始大杀四方了,像电子商务这样的应用系统也可以通过Web技术来构建。Web已经从一个静态资源分享媒介真正变为了一个分布式的计算平台了。反过来看,你也应该知道,不是只有当今这些流行脚本语言可以写Web应用,C语言一样可以做这件事情。前面举的搜索引擎通过C语言来获取数据和渲染Web页面的例子在追求极致访问速度的互联网公司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脚本语言在开发效率上更胜一筹。

分布式企业计算平台:J2EE/.Net

Web开始广泛用于构建大型应用时,在分布式、安全性、事务性等方面的要求催生了J2EE(现在已更名为Java EE)平台在1999年的诞生,从那时开始为企业应用提供支撑平台的各种应用服务器也开始大行其道。Java Servlet、Java Server Pages (JSP)和Enterprise Java Bean (EJB )是Java EE中的核心规范,Servlet和JSP是运行在服务器端的Web组件,EJB运行在服务器端的业务组件,是一种分布式组件技术。2000年随之而来的.net平台,其ASP.net构件化的Web开发方式以及Visual Stidio.net开发环境的强大支持,大大降低了开发企业应用的复杂度。ASP.Net第一次让程序员可以像拖拽组件来创建Windows Form程序那样来组件化地创建Web页面,Java平台后来出现的JSF也承袭了这一思想。两大平台在相互竞争和模仿中不断向前发展。

框架横飞的年代:MVC,ORM

两大平台诞生之后,组件化编程技术盛极一时,Web技术的发展开始了一段框架横飞的年代,各种辅助Web开发的技术框架层出不穷。虽然脚本语言大大提高了应用开发效率,但是试想一个复杂的大型Web应用,访问各种功能的URL地址纷繁复杂,涉及到的Web页面多种多样,同时还管理着大量的后台数据,因此我们需要在架构层面上解决维护性和扩展性等问题。这个时候,MVC的概念被引入到Web开发中来了。2004年出现的Struts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Java Web开发的MVC框架。MVC早在1978年就作为Smalltalk的一种设计模式被提出来了,应用到Web应用上,模型Model用于封装与业务逻辑相关的数据和数据处理方法,视图View是数据的HTML展现,控制器Controller负责响应请求,协调Model和View。Model,View和Controller的分开,是一种典型的关注点分离的思想,不仅使得代码复用性和组织性更好,使得Web应用的配置性和灵活性更好。这是Spring MVC的示意图,典型的MVC架构。

Spring-MVC

此外,数据访问也逐渐通过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替代直接的SQL访问,出现了ORM(Object Relation Mapping)的概念,2001年出现的Hibernate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已经成为Java持久层的规范JPA的主要参考和实现。更多的全栈框架开始出现,比如2003年出现的Java开发框架Spring,同时更多的动态语言也被加入到Web编程语言的阵营中,2004年出现的Ruby开发框架Rails,2005出现的Python开发框架Django,都提供了全栈开发框架,或者自身提供Web开发的各种组件,或者可以方便的集成各种组件。比如Spring基于IoC和AOP思想可以方便得整合出全套Web开发组件,SSH(Struts+Spring+Hibernate)一度成为Java Web开发的标配。值得一提的时Rails这个MVC框架,26岁的丹麦大神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在开发著名项目管理软件BaseCamp的过程中形成,Ruby语言本身在快速开发上的优势,加上Rails诸如崇尚DRY(Don’t)Repeat Yourself)原则, 约定优于配置,拥抱REST等特性,使其迅速成为一个极其流行的Web开发框架。

回归Web本质:REST

注意,看到这里的时候,你会发现Web开发的重点已经不在于HTTP/HTML/URL这样的Web基础架构了,而是各种平台下的各种框架和组件技术(MVC/ORM/分布式组件技术等等)。所以今天很多人可能会用一个MVC框架构建Web网站,但是可能并不了解Web本身。2000年的时候,Roy Fielding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从构架风格的角度来剖析了Web本身,将Web内在的设计原则和思路系统得论述出来。Roy Fielding是HTTP协议的主要设计者,也是Apache服务器项目的联合创始人,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提出来的REST(Representation State Transformation)也成为一种流行的Web架构风格。REST鼓励基于URL来组织系统功能,充分利用HTTP本身的语义,而不是仅仅将HTTP作为一种远程数据传输协议。Web应用的开发应该回归Web的本质特征。Rails在发展过程中也完全拥抱REST,成为REST的坚定支持者。有些人认为REST和MVC是两种对立的风格,其实不尽然,两者是互为补充的,从Rails是一个全面支持REST的MVC框架这一点就可窥见。

浏览器端的魔术:AJAX

Web应用同时涉及到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之前的介绍除了简单提到了CSS规范之外,主要关注的是服务器端的技术发展。在客户端,1995年NetScape公司设计的JavaScript被用作浏览器上运行脚本语言为网页增加动态性。微软随后推出类似JScript,但是缺乏统一的语言规范,使得浏览器兼容性成为一个程序员的梦魇。JavaScript最终被提交到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做为中立的ECMA开始了标准化脚本语言之路,并将其命名为ECMAScript。JavaScript可以响应浏览器端的用户事件,检测表单的正确性,动态修改HTML页面结构DOM,因此可以减少与服务器端的通信开销,并且做出很酷的页面动态效果。​2005年出现的AJAX这个概念使得JavaScript再次大放异彩​。AJAX即“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的JavaScript与XML技术),指的是一套综合了多项技术的浏览器端网页开发技术,可以基于JavaScript的XmlHttpRequest的用于创建交互性更强​的Web应用。AJAX是一种已有技术的mashup,多种技术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特色和优势,早在1998年就已经开始有人使用。Google在地图和Gmail等产品中对这项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AJAX这个吸引眼球的名字的提出,使其正式站在了聚光灯下,开始吸引无数人的目光。我们知道Web应用中用户提交表单时就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接收并处理传来的表单,并返回一个新的网页。而前后两个页面中的往往大部分HTML代码是一样的,每次都返回整个页面内容是一种带宽资源的浪费。而AJAX应用仅向服务器发送并取回必须的数据,并在客户端采用JavaScript处理来自服务器响应,更新页面的局部信息。这样不仅浏览器和服务器的数据交换大大减少,而且客户端也可以更加快速地响应用户操作。如果你用Gmail就应该知道,Gmail从来都不刷新页面,所有的请求都是通过AJAX获取数据进行局部更新。AJAX的出现,以及诸如EXTJS、DOJO等一些前端开发框架的出现,也使得单页应用(Single Page Application)在这个时候流行起来。

前端MVC:Angular/Backbone

这种模式下,前后端的分工非常清晰,前后端的关键协作点是 Ajax 接口,规定好交互接口后,前后端工程师就可以根据约定,分头开工,开发环境中通过Mock等方式进行测试,同时在特定时间节点进行前后端集成测试。但是,随着业务功能的愈发复杂(看看现在的Gmail),这种模式本质上和JSP时代的Web开发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是将复杂的业务逻辑从JSP文件转移到了JavaScript文件中而已。现在,对于一个前端功能、交互复杂的SPA,JavaScript代码很容易膨胀(超过10万行)。很自然地,像服务端从JSP向MVC框架转换的过程一样,前端开发也出现了大量的MVC框架,比较典型的包括BackboneJS, AngularJS, EmberJS, KnockoutJS。总的来说,MV*框架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前端开发的复杂度,提供一套规则组织代码、分层(MVC),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分层,前端的代码职责明确、清晰,便于开发与测试。

JavaScript在服务器端的逆袭:Node

各大浏览器的竞争,使其引擎的性能不断提升,至今Google V8引擎的性能已经足以运行大型Javascript程序。在V8之上加以网络、文件系统等内置模块,形成了如今的Node.js。

随着Node.js的出现,JavaScript开始拥有在服务端运行的能力,它的异步本质使得Node.js在处理I/O密集型业务中优势凸显,而大多Web业务中I/O性能都是瓶颈。eBay、Yahoo、甚至Microsoft Azure纷纷引入Node.js以提升性能。Node.js的package每天都有几千万的下载量。这对前端工程师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精通JavaScript的他们也能够做服务端开发了!虽然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美好(服务端开发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但一种新的开发模式也因此兴起:浏览器端处理展现层逻辑、而服务端Controller这一层以及相关的模板渲染、路由、数据接口以及Session/Cookie先关处理实际上交给了Nodejs来做。通过Nodejs, 意味着前后端很多代码可以复用(例如数据验证逻辑),在需要SEO的场景下也可以选择服务端模板渲染。

但另一方面,JavaScript刚被引入到服务器端开发,其生态环境还未成熟,甚至大量的常用package主版本号都是0。长期用来实现页面逻辑,天生自由的JavaScript,在服务器端开发中,仍未形成统一的开发范型。不同开发原则和编码风格的应用,都将对Node.js项目的性能、可维护性产生重大影响。现在而言,服务器端javascript开发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仍取决于团队中的开发者。

结语

Web技术依然在快速发展,Web本身的基础规范也在不断完善,HTML5和CSS3引入了更多激动人心的特性。回顾Web的发展历史,从某个角度看,就是抽象层次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更高的抽象层次屏蔽更低层的复杂性,从而提高开发效率。每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某些局限性的时候,就会有更优秀的技术出现来突破这些局限性。其实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比如高级语言的出现屏蔽了汇编语言的复杂性,帮助我们更快速的编程;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无需关心物理存储和访问细节,写简单的SQL语句就能搞定,更进一步,ORM框架使得我们通过一条语句调用一个类的一个方法就能方便就行数据操作。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技术视野具备一定的高度和广度,看到一门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历程,这是一种技术修养的体现,其实跟人文修养是一样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因为我们往往站在比较高的抽象层次,比如今天你写几行代码就能把数据库创建好,增删改查的功能也自动生成好了,但是成为高手需要你对底层的原理机制有更透彻的理解,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抽丝剥茧迎刃而解。

来自:https://www.tianmaying.com/blog/8ab3eda84daf4e54014daf68ff09000b

web概述-javascript发展简史

“1994年,网景公司(Netscape)发布了Navigator浏览器0.9版。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成熟的网络浏览器,轰动一时。但是,这个版本的浏览器只能用来浏览,不具备与访问者互动的能力。……网景公司急需一种网页脚本语言,使得浏览器可以与网页互动。”

 

网页脚本语言到底是什么语言?网景公司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采用现有的语言,比如Perl、Python、Tcl、Scheme等等,允许它们直接嵌入网页;另一个是发明一种全新的语言。

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第一个选择,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代码和程序员资源,推广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选择,有利于开发出完全适用的语言,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到底采用哪一个选择,网景公司内部争执不下,管理层一时难以下定决心。

3.

就在这时,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1995年Sun公司将Oak语言改名为Java,正式向市场推出。

Sun公司大肆宣传,许诺这种语言可以”一次编写,到处运行”(Write Once, Run Anywhere),它看上去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宰。

网景公司动了心,决定与Sun公司结成联盟。它不仅允许Java程序以applet(小程序)的形式,直接在浏览器中运行;甚至还考虑直接将Java作为脚本语言嵌入网页,只是因为这样会使HTML网页过于复杂,后来才不得不放弃。

总之,当时的形势就是,网景公司的整个管理层,都是Java语言的信徒,Sun公司完全介入网页脚本语言的决策。因此,Javascript后来就是网景和Sun两家公司一起携手推向市场的,这种语言被命名为”Java+script”并不是偶然的。

4.

此时,34岁的系统程序员Brendan Eich登场了。1995年4月,网景公司录用了他。

Brendan Eich的主要方向和兴趣是函数式编程,网景公司招聘他的目的,是研究将Scheme语言作为网页脚本语言的可能性。Brendan Eich本人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进入新公司后,会主要与Scheme语言打交道。

仅仅一个月之后,1995年5月,网景公司做出决策,未来的网页脚本语言必须”看上去与Java足够相似”,但是比Java简单,使得非专业的网页作者也能很快上手。这个决策实际上将Perl、Python、Tcl、Scheme等非面向对象编程的语言都排除在外了。

Brendan Eich被指定为这种”简化版Java语言”的设计师。

5.

但是,他对Java一点兴趣也没有。为了应付公司安排的任务,他只用10天时间就把Javascript设计出来了。

由于设计时间太短,语言的一些细节考虑得不够严谨,导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Javascript写出来的程序混乱不堪。如果Brendan Eich预见到,未来这种语言会成为互联网第一大语言,全世界有几百万学习者,他会不会多花一点时间呢?

总的来说,他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1)借鉴C语言的基本语法;

(2)借鉴Java语言的数据类型和内存管理;

(3)借鉴Scheme语言,将函数提升到”第一等公民”(first class)的地位;

(4)借鉴Self语言,使用基于原型(prototype)的继承机制。

所以,Javascript语言实际上是两种语言风格的混合产物—-(简化的)函数式编程+(简化的)面向对象编程。这是由Brendan Eich(函数式编程)与网景公司(面向对象编程)共同决定的。

6.

多年以后,Brendan Eich还是看不起Java。

他说:

“Java(对Javascript)的影响,主要是把数据分成基本类型(primitive)和对象类型(object)两种,比如字符串和字符串对象,以及引入了Y2K问题。这真是不幸啊。”

把基本数据类型包装成对象,这样做是否可取,这里暂且不论。Y2K问题则是直接与Java有关。根据设想,Date.getYear()返回的应该是年份的最后两位:

  var date1 = new Date(1999,0,1);

var year1 = date1.getYear();

alert(year1); // 99

但是实际上,对于2000年,它返回的是100!

  var date2 = new Date(2000,0,1);

var year2 = date2.getYear();

alert(year2); // 100

如果用这个函数生成年份,某些网页可能出现”19100″这样的结果。这个问题完全来源于Java,因为Javascript的日期类直接采用了java.util.Date函数库。Brendan Eich显然很不满意这个结果,这导致后来不得不添加了一个返回四位数年份的Date.getFullYear()函数。

如果不是公司的决策,Brendan Eich绝不可能把Java作为Javascript设计的原型。作为设计者,他一点也不喜欢自己的这个作品:

“与其说我爱Javascript,不如说我恨它。它是C语言和Self语言一夜情的产物。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约翰逊博士说得好:’它的优秀之处并非原创,它的原创之处并不优秀。’(the part that is good is not original, and the part that is original is not good.)”

不管怎么样,javascript诞生了,它的设计之初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解决浏览器上表单提交的人机交互,而作为一种脚本语言,它天生的设计缺陷为后来的大型应用程序开发,留下了隐患。

石器时代

大约10年前(2007年左右),前端处在基于table(表格)布局的时代,有一家公司很出名,有三款产品,大家耳熟能详:

没错,就是Macromedia(后被adobe公司收购)和网页三剑客,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方式让开发者更关注于展示效果,而不去关注代码层的实现(这个时候语义化才刚刚兴起,table占据上风),那个时候没有前端后端之分,web工程师真的是“全栈”,写的了后端,套的了表格,查的了数据库,写的了js,js主要承载的作用是网页特效(对,如果有前端的话,其实也是写点特效),例如特效排行榜第一的“跑马灯”效果,类似这样的代码:

function scrollit(seed) {
		var m1 = "HI:你 好! ";
		var m2 = "欢迎访问一醉的知乎专栏";
		var m3 = "请 多 提 意 见,谢 谢!";
		var m4 = "/";
		var msg = m1 + m2 + m3 + m4;
		var out = " ";
		var c = 1;
		if (seed > 100) {
			seed--;
			cmd = "scrollit(" + seed + ")";
			timerTwo = window.setTimeout(cmd, 100);
		}
		else if (seed <= 100 && seed > 0) {
			for (c = 0; c < seed; c++) {
				out += " ";
			}
			out += msg;
			seed--;
			window.status = out;
			cmd = "scrollit(" + seed + ")";
			timerTwo = window.setTimeout(cmd, 100);
		}
		else if (seed <= 0) {
			if (-seed < msg.length) {
				out += msg.substring(-seed, msg.length);
				seed--;
				window.status = out;
				cmd = "scrollit(" + seed + ")";
				timerTwo = window.setTimeout(cmd, 100);
			}
			else {
				window.status = " ";
				timerTwo = window.setTimeout("scrollit(100)", 75);
			}
		}
	}

这样的代码,一般以内连方式放在页面的任何地方,就像一块一块的补丁,看了让人难受,不过还好,这个阶段很快就结束了(也许很多很烂的政府网站还在用table布局也说不定)。

铜器时代

1.2001年发布的ie6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浏览器
2.2004年2月9日,Mozilla Firebird改称“Mozilla Firefox”,简称“Firefox”
3.在2006年年尾,微软发布了rebranded代号的Internet Explorer 7
4.北京时间2008年3月6日,微软发布了InternetExplorer 8的第一个公开测试版本(beta1)
5.Chrome beta测试版本在2008年9月2日发布

铜器时代,是令人悲伤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终于有前端开发工程师这个职位了,但是主要工作居然是处理浏览器兼容性问题,下边是那个时代的浏览器情况,虽然ie6在2001年就发布了,但是它持续的时间太长,2012年貌似淘宝才不再兼容ie6(具体时间有待求证),大部分的时间,前端同学要兼容ie6,ie7,ie8,ie9,FF,chrome,safari…

大部分的css代码里边会有这样的熟悉的hack存在:

.hack{  
    background-color:red; /* All browsers */  
    background-color:blue !important;/* All browsers but IE6 */  
    *background-color:black; /* IE6, IE7 */  
    +background-color:yellow;/* IE6, IE7*/  
    background-color:gray\9; /* IE6, IE7, IE8, IE9, IE10 */  
    background-color:purple\0; /* IE8, IE9, IE10 */  
    background-color:orange\9\0;/*IE9, IE10*/  
    _background-color:green; /* Only works in IE6 */  
    *+background-color:pink; /*  WARNING: Only works in IE7 ? Is it right? */  
} 

那个时候的js代码已经不再内连在页面代码里,转而以文件的方式引入,类似这样:

<script src=“../your/code/a.js”></script>
<script src=“../your/code/b.js”></script>
<script src=“../your/code/c.js”></script>
<script src=“../your/code/d.js”></script>

但是,模块化,依旧毫无头绪,就像上边的代码,如果功能复杂的模块,维护起来难度较大,打包工具基本是借助别人家的ant或者YUI Compressor,前端工程师这个阶段的职责已经开始开发复杂的应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后端MVC的架构开发模式逐渐成熟:

前端的架构模式呢?不知道在哪里..

铁器时代

2006年,jQuery诞生了,前端同学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时至今日,jquery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处理了大量的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J_Hook').html('haha');

这样的代码让人重拾对web开发的乐趣,jQuery诞生之后,各种基于jQuery的组件扑天盖地而来,随着html5+css3的支持程度的加强,好日子终于来了。2010年随着模块加载器(LABjs、RequireJS、SeaJS)的涌现,前端开发的生产效率大幅低提高,前端真正可以去关注业务本身,而不用投入太多精力去处理兼容,处理模块关系了,前端的代码可能类似这样的了:

<script src=“js/jquery.min.js”></script>
<script src="js/require.js" data-main="js/main"></script>

随着2004年ajax技术的出现,异步加载/按需加载盛行起来,我亲身经历了2010~2014年淘宝瀑布流布局的兴起。那时候的前端的代码可能是这样的:

<!—— your dom element ——>
<div class=‘J_RenderCont’></div>

<!—— your javascript source ——>
<script src=“js/jquery.min.js”></script>
<script src="js/require.js" data-main="js/main"></script>

vm中很少的html 代码作为钩子(hook),大部分内容实用js异步渲染的方式在今天的大部分网站非常常见,并将持续很久。

蒸汽时代

终于来到了蒸汽时代,生产效率成数量级似的快速增长,这个时代有两件事,特别有历史意义:

1.2009年5月,Ryan Dahl在GitHub上发布了最初版本的部分Node.js包
2.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史蒂夫·乔布斯在美国Moscone West会展中心举行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010)上发布了苹果第四代手机iPhone4

第一件事,对于前端的意义是前端同学可以一个人搞定全栈开发了;

第二件事,对于前端的意义是前端同学可以开发在手机上访问的应用了;

前端迎来了一个逆天的时代,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一个基于nodejs开发的时代

1.Node.js是一个能够在服务器端运行JavaScript的开放源代码、跨平台JavaScript运行环境。
2.与Js语法相同,只是少了浏览器相关的环境(DOM,BOM之类)
3.核心模块包括文件系统I/O、网络(HTTP、TCP、UDP、DNS、TLS/SSL等)、二进制数据流、加密算法、数据流等等

那么nodejs都能做什么呢?

1.web框架:express koa
2.im及时聊天:Socket.IO
3.api包装:移动端,pc,h5
4.http proxy(淘宝首页)/ http proxy延伸,组装rpc服务,作为微服务的一部分
5.前端构建工具:grunt/gulp/bower/webpack/fis3..
6.OS:NodeOS
7.跨平台打包工具:nw.js、electron、cordova/phonegap
8.编辑器:atom,vscode

哦,为了给其他端工程师留点面子,我就不再列举下去了,你只需要知道阿特伍德定律就可以了:

any application that can be written in JavaScript, will eventually be written in JavaScript

nodejs给前端带来了空前强大的利好,智能手机却给前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面向多终端的开发(pc端,移动端)
2.很多新概念产生:响应式设计 多端适配 ..
3.移动端js框架(库):zepto jquery-mobile kimi vue react
4.性能调优:首屏渲染 懒加载 webp 300ms延迟 css3/ canvas动画
5…

相比于pc端,手机端的硬件网络都受限,前端只能继续挖掘自身的经验并等待着手机硬件的加强(好消息是到17年,智能手机的硬件和依赖的网络情况越来越好)。

是选择native 还是 hybrid?No,我们有weex和react-native,抹平三端的差异已经是必然趋势,说不定未来(不远)的某一天,js已经可以直接搞定三端开发,调用系统硬件,处理流畅的动画和人机交互(之所以选择native开发,就是js目前还不能做到调取用户的硬件设备,比如摄像头;不能做到native体验一致的动画效果..,所以很多app采用hybrid的开发方式,做到妥协)。

说到这里,其实前端开发简史2017年之前的部分已经结束了,但是作为前端的一份子,我们可以大胆的憧憬一下下一个时代——基于js的生态时代。

基于js的生态时代

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是:js已经不再单纯的承担页面脚本的职责,她可以构建复杂的企业应用

各种细分领域,层出不穷,原来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今天都可以用js去做,前端的未来10年将会是多彩纷呈的繁荣景象,现在已经有的领域:

web框架:

Vue.js

React – A Java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

Superheroic JavaScript MVW Framework

数据可视化:

D3.js – Data-Driven Documents

ECharts

Interactive JavaScript charts for your webpage

移动端打通:

Weex

React Native 中文网

桌面软件:

Electron

NW.js

游戏:

World’s #1 Open-Source Game Development Platform

VR/AR:

浅谈 WebVR – 在前端路上【专栏】 – SegmentFault

A-Frame – Make WebVR

three.js – Javascript 3D library

企业应用:

基于 Node.js 平台的 web 应用开发框架

Koa (koajs) — 基于 Node.js 平台的下一代 web 开发框架

egg – 为企业级框架和应用而生

硬件/物联网:

Ruff(我之前用ruff写过简单的上手指南 《ruff开发板初探》)

操作系统:

OS.js

其他:

最流行的编程语言JavaScript能做什么?

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9924966

https://blog.csdn.net/kese7952/article/details/79357868

 

web概述-前端发展简史

前端发展简史

起源

  • 1990 HTML 草创

1990 年,Tim Berners Lee 以超文本语言 HTML 为基础在 NeXT 电脑上发明了最原始的 Web 浏览器(“WorldWideWeb.app”)后来改名为Nexus,同时发明了第一个web服务器(“httpd“字样)。截至1990年底,第一个网页投放在开放的互联网上。

  • 1991 HTML1.0规范 发布

HTML 1.0首次亮相为SGML的混合体,其中包括“href”标签,将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文本标记语言与链接文档的能力结合起来。
•原始版本仅包含20个元素,其中13个元素仍然是HTML 4.01的一部分。

1991年8月6日,Tim Berners Lee在alt.hypertext新闻组贴出了一份关于World Wide Web的简单摘要: “WorldWideWeb(WWW)项目旨在允许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信息进行全部链接。[…] WWW项目开始允许高能物理学家共享数据,新闻和文档。 我们非常有兴趣将网络传播到其他领域,并为其他数据提供网关服务器。 合作者欢迎!“
这标志了Web页面在Internet上的首次登场。最早Web主要被一帮科学家们用来共享和传递信息,全世界的Web服务器也就几十台。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超算应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发了名为 Mosaic 的浏览器,于 1993 年 4 月进行了发布。Mosaic 使得web开始流行起来,这便是曾经大名鼎鼎的Netscape Navigator的前身。

1993年 Tim Berners Lee建立了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负责Web相关标准的制定。浏览器的普及和W3C的推动,使得Web上可以访问的资源逐渐丰富起来。这个时候Web的主要功能就是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静态HTML信息。95年的时候马云在美国看到了互联网,更准确的说他其实看到的就是Web,阿里早先做的黄页也就是把企业信息通过进行HTML展示的Web应用。

1994 年 5 月,第一届万维网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 1994.7 HTML 2.0 规范发布

HTML 2.0成为HTML的第一套官方标准 – 所有浏览器的测试基础标准,直到HTML 3.2。
•在Web爆炸期间,HTML 2.0被用作基准。
•1993年发布的其他浏览器包括Cello,Arena,Lynx,tkWWW和Mosaic。
•后来更名为Netscape Communications的Mosaic Communications根据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Mosaic浏览器发布了Netscape,该浏览器是第一款带图形界面的商业网页浏览器。
• 亮点:根据Wired的Gary Wolfe的说法,Mosaic “正在成为世界标准界面 。”

1994 年 9 月,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立了 HTML 工作组。

1994 年 11 月,Mosaic 浏览器的开发人员创建了网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并发布了 Mosaic Netscape 1.0 beta 浏览器,后改名为 Navigator。

  • 1994 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成立,简称 W3C

1994 年底,由Tim Berners Lee 牵头的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成立,这标志着万维网的正式诞生。

此时的网页以 HTML 为主,是纯静态的网页,网页是“只读”的,信息流只能通过服务器到客户端单向流通,由此世界进入了 Web 1.0 时代。

  • 1995 网景推出 JavaScript

1995 年,网景工程师 Brendan Eich 花了10天时间设计了 JavaScript 语言。起初这种脚本语言叫做 Mocha,后改名 LiveScript,后来为了借助 Java 语言创造良好的营销效果最终改名为 JavaScript。网景公司把这种脚本语言嵌入到了 Navigator 2.0 之中,使其能在浏览器中运行。

与此相对的是,1996 年,微软发布了 VBScript 和 JScript。JScript 是对 JavaScript 进行逆向工程的实现,并内置于 Internet Explorer 3 中。但是 JavaScript 与 JScript 两种语言的实现存在差别,这导致了程序员开发的网页不能同时兼容 Navigator 和 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开始抢夺 Netscape 的市场份额,这导致了第一次浏览器战争。

1996年 

•HTML现在支持表格,可以更好地控制表格信息的显示
•HTML还支持“客户端图像映射”文档元素,该元素允许单击图像的不同区域以引用不同的网络资源,如统一标识符(URI)所指定的。
•第一个CSS规范成为官方的W3C推荐标准,虽然已经完成,但是在任何Web浏览器达到接近完全规范的实现之前已经超过3年。
• 亮点: IE 3.0发布的功能等同于Netscape,它提供了脚本支持和市场上的第一个商业CSS实现。

第一次浏览器战争

1996 年 11 月,为了确保 JavaScript 的市场领导地位,网景将 JavaScript 提交到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以便将其进行国际标准化。

  • 1996.12 W3C 推出了 CSS 1.0 规范

1997年
•经过研究人员的激烈争论,研究人员认为文本属性(如背景颜色和纹理,字体大小和字体)正在将HTML从根部移开,以便组织而不是修饰文档以供共享; 并且在IE和Netscape之间的浏览器战争中,HTML 3.2(代码名称WILBUR)被批准。
•获得批准的让步包括Internet Explorer阵营和Netscape阵营同意杀死他们专有的<marquee>和<​​blink>属性,这些属性负责我们知道并讨厌的引人注目,闪烁的文本。
•这是网页中广泛过度使用帧的时间,这是互联网上最糟糕的失误之一,仅次于自动播放midi文件。
• 突出显示:已集成到Microsoft Windows中的IE 4.0版本不鼓励用户使用竞争的浏览器,因为默认情况下IE是在那里。

  • 1997.1 HTML3.2 作为 W3C 推荐标准发布
  • 1997.6 ECMA 以 JavaScript 语言为基础制定了 ECMAScript 1.0 标准规范

1997 年 6 月,ECMA 以 JavaScript 语言为基础制定了 ECMAScript 标准规范 ECMA-262。JavaScript 是 ECMAScript 规范最著名的实现之一,除此之外,ActionScript 和 JScript 也都是 ECMAScript 规范的实现语言。自此,浏览器厂商都开始逐步实现 ECMAScript 规范。

1998年
•Cougar是成为HTML 4.0的代码名称,在1997年底发布为推荐,最终被批准为HTML 4.01。
•此版本包含层叠样式表(CSS),这是控制表示元素(如颜色,字体和背景)的更简单方法。 (对啊 ,简单来说  CSS1.0 是 table td布局,CSS2.0 是div li布局,学校里压根都没有提到  )
• 亮点: Netscape在“浏览器战争”中被击败,被美国在线以42亿美元收购。

  • 1997.12 HTML 4.0 规范发布
  • 1998 W3C 推出了 CSS 2.0 规范
  • 1998.6 ECMAScript 2 规范发布

1998 年 6 月,ECMAScript 2 规范发布,并通过 ISO 生成了正式的国际标准 ISO/IEC 16262 。

  • 1999.12 ECMAScript 3 规范发布

1999 年 12 月,ECMAScript 3 规范发布,在此后的十年间,ECMAScript 规范基本没有发生变动。ECMAScript 3 成为当今主流浏览器最广泛使用和实现的语言规范基础。

第一次浏览器战争以 IE 浏览器完胜 Netscape 而结束,IE 开始统领浏览器市场,份额的最高峰达到 2002 年的 96%。随着第一轮大战的结束,浏览器的创新也随之减少。

2000
•HTML和XML联手成为XHTML,挑选严格的XML代码结构来执行更清晰的代码,但由于它不向后兼容,因此需要重写代码。
尽管XML是标准的,但大多数浏览器原谅了这一点,并且仍然允许使用潦草的代码,大写代码和不正确的封闭标签,以致难以广泛采用更严格的XML代码。
•问:为什么XHTML鸟无效? 答:因为它没有正确嵌套。
• 突出显示: IE是占主导地位的浏览器,在2002年达到网络浏览器使用份额的约96%的峰值,超过Netscape的高峰。

XHTML

  • 1999 W3C 发布 HTML 4.01 标准,同年微软推出用于异步数据传输的 ActiveX,随即各大浏览器厂商模仿实现了 XMLHttpRequest(AJAX 雏形)。
  • 2000: W3C 采用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 XML 引入 HTML,XHTML1.0 作为 W3C 推荐标准发布
  • 2001.5 W3C 推出了 CSS 3.0 规范草案
  • 2002-2006 XHTML 2.0 最终放弃
  • 2009 W3C 宣布 XHTML2.0 不再继续,宣告死亡

2002年
•许多人对杂乱的编码实践表 (table布局)示批评,(div布局)无表设计的想法开始增长。
•术语“无表设计”意味着使用CSS而不是布局表来定位页面上的HTML元素。
•在网页中显示表格信息时,HTML表格仍然有其合法的位置。
•这也是分享和交换特别内容(如Weblogs和RSS)的新想法迅速获得采用并被命名为“Web 2.0”的时候。
• 亮点:第一次浏览器大战结束,IE浏览器没有对其市场份额进行严重的竞争 – 这为Web浏览器的快速创新带来了一段时间。

web1.0:网络-人(单向信息,只读,eg个人网站,大英百科全书);
web2.0:人-人(以网络为沟通渠道进行人与人沟通,eg维基、博客);
web3.0:人-网络-人(人工智能、关联数据和语义网络构建,形成人和网络以及网络与人的沟通,同时在SEO支持下,提高人与人沟通的便利性)

我对三者的区别在于三个时期中网络的角色——web1.0网络是信息提供者,单向性的提供和单一性理解;web2.0网络是平台,用户提供信息,通过网络,其他用户获取信息;web3.0网络成为用户需求理解者和提供者,网络对用户了如指掌,知道用户有什么、要什么以及行为习惯,进行资源筛选、智能匹配,直接给用户答案。

动态页面的崛起

JavaScript 诞生之后,可以用来更改前端 DOM 的样式,实现一些类似于时钟之类的小功能。那时候的JavaScript 仅限于此,大部分的前端界面还很简单,显示的都是纯静态的文本和图片。这种静态页面不能读取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了使得 Web 更加充满活力,以 PHP、JSP、ASP.NET 为代表的动态页面技术相继诞生。

PHP(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最初是由 Rasmus Lerdorf 在 1995 年开始开发的,现在PHP 的标准由 PHP Group 维护。PHP 是一种开源的通用计算机脚本语言,尤其适用于网络开发并可嵌入 HTML 中使用。PHP 的语法借鉴吸收 C 语言、Java 和 Perl 等流行计算机语言的特点,易于一般程序员学习。PHP 的主要目标是允许网络开发人员快速编写动态页面。

JSP(JavaServer Pages)是由 Sun 公司倡导和许多公司参与共同创建的一种使软件开发者可以响应客户端请求,从而动态生成 HTML、XML 或其他格式文档的 Web 网页的技术标准。JSP 技术是以 Java 语言为基础的。1999 年,JSP 1.2 规范随着 J2EE 1.2 发布。

ASP(Active Server Pages)1.0 在 1996 年随着 IIS 3.0 而发布。2002 年,ASP.NET 发布,用于替代 ASP。

随着这些动态服务器页面技术的出现,页面不再是静止的,页面可以获取服务器数据信息并不断更新。以 Google 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及各种论坛相继出现,使得 Web 充满了活力。

随着动态页面技术的不断发展,后台代码变得庞大臃肿,后端逻辑也越来越复杂,逐渐难以维护。此时,后端的各种 MVC 框架逐渐发展起来,以 JSP 为例,Struct、Spring 等框架层出不穷。

从 Web 诞生至 2005 年,一直处于后端重、前端轻的状态。

2005年
•Ajax是一种可追溯到IE 4的iFrame的技术,它使网页更快地请求和更新动态页面内容,以响应像桌面应用程序,如Rackspace Email和Gmail等云应用程序以及社交媒体网站Digg,Facebook和Twitter; 和在线内容管理系统(CMS),如WordPress。
•2005年,Adaptive Path使用Ajax作为与客户谈论Asynchronous JavaScript + CSS + DOM + XMLHttpRequest的更简单方法
• 突出显示:浏览器大战再次启动,Mozilla在2004年发布Firefox 1.0; 从那以后,Firefox继续获得越来越多的浏览器市场份额。

  • AJAX 的流行

在 Web 最初发展的阶段,前端页面要想获取后台信息需要刷新整个页面,这是很糟糕的用户体验。

Google 分别在 2004 年和 2005 年先后发布了两款重量级的 Web 产品:Gmail 和 Google Map。这两款 Web 产品都大量使用了 AJAX 技术,不需要刷新页面就可以使得前端与服务器进行网络通信,这虽然在当今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十几年前AJAX却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颠覆了用户体验。

随着 AJAX 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网站使用 AJAX 动态获取数据,这使得动态网页内容变成可能,像 Facebook 这样的社交网络开始变得繁荣起来,前端一时间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AJAX 使得浏览器客户端可以更方便地向服务器发送数据信息,这促进了 Web 2.0 的发展。

Google Trend: AJAX 从 2005 年开始得到开发人员的广泛关注。

  • 2006 XMLHttpRequest 被 W3C 正式纳入标准。

第二次浏览器大战

  • 前端兼容性框架的出现

IE 在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中击败 Netscape 赢得胜利,垄断了浏览器市场。作为独裁者,IE 并不遵循 W3C 的标准,IE 成了事实标准。

Netscape 于 1998 年被 AOL 收购前创建了 Mozilla 社区,Firefox 于 2004 年 11 月首次发布,并且 9 个月内下载量超过 6000 万,获取了巨大的成功,IE 的主导地位首次受到了挑战, Firefox 被认为是 Netscape 的精神续作。

之后 Firefox 浏览器一路奋起直追,逐渐蚕食 IE 市场份额,这引发了第二次浏览器战争。在 2008 年底时,Firefox 的市场份额达到了 25% 以上,IE 则跌至 65% 以下。

第二次浏览器战争中,随着以 Firefox 和 Opera 为首的 W3C 阵营与 IE 对抗程度的加剧,浏览器碎片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同的浏览器执行不同的标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恶梦。

为了解决浏览器兼容性问题,Dojo、jQuery、YUI、ExtJS、MooTools 等前端 Framework 相继诞生。前端开发人员用这些 Framework 频繁发送 AJAX 请求到后台,在得到数据后,再用这些 Framework 更新 DOM 树。

其中,jQuery 独领风骚,几乎成了所有网站的标配。Dojo、YUI、ExtJS 等提供了很多组件,这使得开发复杂的企业级 Web 应用成为可能。

Google Trend: 蓝色 jQuery,红色 Dojo,绿色 YUI,紫色 ExtJS,黄色 MooTools

HTML 5

1999年,W3C发布了 HTML 4.01 版本,在之后的几年,没有再发布更新的 Web 标准。随着Web的迅猛发展,旧的Web标准已不能满足 Web 应用的快速增长。

2004 年 6 月,Mozilla 基金会和 Opera 软件公司在万维网联盟(W3C)所主办的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份联合建议书,其中包括 Web Forms 2.0 的初步规范草案。建议举行一次投票,以表决 W3C 是否应该扩展 HTML 和 DOM,从而满足 Web 应用中的新需求。研讨会最后以 8 票赞成,14 票反对否决此建议,这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不久后,部分浏览器厂商宣布成立网页超文本技术工作小组(WHATWG),以继续推动该规范的开发工作,该组织再度提出 Web Applications 1.0 规范草案,后来这两种规范合并形成 HTML5。2007 年,获得 W3C 接纳,并成立了新的 HTML 工作团队。2008 年 1 月 22 日,第一份正式草案发布。

2008年
•由于缺乏对XHTML中丰富Web应用程序的关注,Web超文本应用技术(WHAT)工作组于2004年与Apple,Mozilla和Opera成员形成了这个协议,并在四年后发布了第一份HTML5草案。
•到2009年,XHTML开发团队进行反汇编,加入HTML5阵营。
•至少2022年前,HTML5不会成为标准,但Firefox和IE9已经支持其某些功能。 与大多数新版本的HTML一样,它的优势只会与其开发者和浏览器支持一样强大。
• 突出显示: Google发布适用于Windows的Chrome浏览器。 Chrome在09年10月份获得了3.6%的使用份额,并在Mac OS X和Linux测试版发布后迅速增长。

  • 2008.12 Chrome 发布,JavaScript 引擎 V8

HTML5 草案发布不久,Google 在 2008 年 12 月发布了 Chrome 浏览器,加入了第二次浏览器大战当中。Chrome 使用了 Safari 开源的 WebKit 作为布局引擎,并且研发了高效的 JavaScript 引擎 V8。

尽管 HTML5 在网络开发人员中非常出名了,但是它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话题是在 2010 年的 4 月,当时苹果公司的 CEO 乔布斯发表一篇题为“对 Flash 的思考”的文章,指出随着 HTML5 的发展,观看视频或其它内容时,Adobe Flash 将不再是必须的。这引发了开发人员间的争论,包括 HTML5 虽然提供了加强的功能,但开发人员必须考虑到不同浏览器对标准不同部分的支持程度的不同,以及 HTML5 和 Flash 间的功能差异。

2010
•2010年,史蒂夫乔布斯宣布苹果产品将不再支持Flash,原因包括其专有的代码和安全漏洞,并推动HTML5的音频和视频播放功能的发展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将Flash和HTML5结合为人们分享用户生成的视频提供了一个免费空间的YouTube在2005年推出后每天提供约20亿视频。
• 突出显示: StatCounter报告说,在统计单个浏览器版本时,Firefox 3.5是最流行的浏览器,IE 7和8其次。

在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中,各个浏览器厂商都以提升 JavaScript 运行效率和支持 HTML5 各种新特性为主要目标,促进了浏览器的良性竞争。在这一场战争中,Chrome 攻城略地,抢夺 IE 市场份额。2013 年,Chrome 超过 IE,成为市场份额最高的浏览器。2016 年,Chrome 占据了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

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2009-2017)

自 2008 年以来,浏览器中不断支持的 HTML5 新特性让开发者激动不已:WebWorker 可以让 JavaScript 运行在多线程中,WebSocket 可以实现前端与后台的双工通信,WebGL 可以创建 Web3D 网页游戏……

桌面浏览器对 HTML5 支持程度(2009-2017)

  • 2009.12 ECMAScript 5.0 规范发布
  • 2011.6 ECMAScript 5.1 规范发布
  • 2012.10 微软发布 TypeScript 公开版

TypeScript 是一种由微软开发的自由和开源的编程语言。它是 JavaScript 的一个超集,而且本质上向这个语言添加了可选的静态类型和基于类的面向对象编程。

TypeScript 扩展了 JavaScript 的语法,所以任何现有的 JavaScript 程序可以不加改变的在 TypeScript 下工作。TypeScript 是为大型应用之开发而设计,而编译时它产生 JavaScript 以确保兼容性。

  • 2013.6.19 TypeScript 0.9 正式版
  • 2014.10.28 W3C 正式发布 HTML 5.0 推荐标准

2014 年 10 月 28 日,W3C 正式发布 HTML 5.0 推荐标准。

Node.js 的爆发

早在 1994 年,Netspace 就公布了其 Netspace Enterprise Server 中的一种服务器脚本实现,叫做 LiveWire,是最早的服务器端 JavaScript,甚至早于浏览器中的 JavaScript。对于这门图灵完备的语言,Netspace 很早就开始尝试将它用在后端。

微软在 1996 年发布的 IE 3.0 中内嵌了自己的 JScript语言,其兼容 JavaScript 语法。1997 年年初,微软在它的服务器 IIS 3.0 中也包含了 JScript,这就是我们在 ASP 中能使用的脚本语言。

1997 年,Netspace 为了用 Java 实现 JavaScript 而创建了 Rhino 项目,最终 Rhino 演变成一个基于 Java 实现的 JavaScript 引擎,由 Mozilla 维护并开源。Rhino 可以为 Java 应用程序提供脚本能力。2006 年 12 月,J2SE 6 将 Rhino 作为 Java 默认的脚本引擎。

SpiderMonkey 是 Mozilla 用 C/C++ 语言实现的一个 JavaScript 引擎,从 Firefox 3.5 开始作为 JavaScript 编译引擎,并被 CouchDB 等项目作为服务端脚本语言使用。

可以看到,JavaScript 最开始就能同时运行在前后端,但时在前后端的待遇却不尽相同。随着 Java、PHP、.Net 等服务器端技术的风靡,与前端浏览器中的 JavaScript 越来越流行相比,服务端 JavaScript 逐渐式微。

2008 年 Chrome 发布,其 JavaScript 引擎 V8 的高效执行引起了 Ryan Dahl 的注意。2009 年,Ryan 利用 Chrome 的 V8 引擎打造了基于事件循环的异步 I/O 框架 —— Node.js 诞生。

Node.js 具有以下特点:

  • 基于事件循环的异步 I/O 框架,能够提高 I/O 吞吐量
  • 单线程运行,能够避免了多线程变量同步的问题
  • 使得 JavaScript 可以编写后台代码,前后端编程语言统一。

Node.js 的出现吸引了很多前端开发人员开始用 JavaScript 开发服务器代码,其异步编程风格也深受开发人员的喜爱。Node.js 的伟大不仅在于拓展了 JavaScript 在服务器端的无限可能,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2010 年 1 月,NPM 作为 Node.js 的包管理系统首次发布。开发人员可以按照 CommonJS 的规范编写 Node.js 模块,然后将其发布到 NPM 上面供其他开发人员使用。目前 NPM 具有 40 万左右的模块,是世界上最大的包模块管理系统。

2016 年常见包管理系统模块数量,NPM 高居榜首

Node.js 也催生了 node-webkit 等项目,用 JavaScript 开发跨平台的桌面软件也成为可能。Node.js 给开发人员带来了无穷的想象,JavaScript 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

前端 MV* 架构

随着 HTML5 的流行,前端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小玩意,以前在 C/S 中实现的桌面软件的功能逐步迁移到了前端,前端的代码逻辑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以前只用于后台的 MV* 等架构在前端逐渐使用起来,以下列举了部分常用的 MV* 框架。

随着这些 MV* 框架的出现,网页逐渐由 Web Site 演变成了 Web App,最终导致了复杂的单页应用( Single Page Application)的出现。

移动 Web 和 Hybrid App

随着 iOS 和 Android 等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移动浏览器也逐步加强了对 HTML5 特性的支持力度。

移动浏览器对 HTML5 支持程度(2009-2017)

移动浏览器的发展,导致了流量入口逐渐从 PC 分流到移动平台,这是 Web 发展的新机遇。移动 Web 面临着更大的碎片化和兼容性问题,jQuery Mobile、Sencha Touch、Framework7、Ionic 等移动 Web 框架也随之出现。

相比于 Native App,移动 Web 开发成本低、跨平台、发布周期短的优势愈发明显,但是 Native App的性能和 UI 体验要远胜于移动 Web。移动 Web 与 Native App 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在无数开发者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Hybrid 技术逐渐得到认同。

Hybrid 技术指的是利用 Web 开发技术,调用 Native 相关 API,实现移动与 Web 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体现 Web 开发周期短的优势,又能为用户提供 Native 体验。

根据实现原理,Hybrid 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

  1. 将 HTML 5 的代码放到 Native App 的 WebView 控件中运行,WebView 为 Web 提供宿主环境,JavaScript 代码通过 WebView 调用 Native API。典型代表有 PhoneGap(Cordova) 以及国内的 AppCan 等。
  2. 将 HTML 5 代码针对不同平台编译成不同的原生应用,实现了 Web 开发,Native 部署。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有 Titanium 和 NativeScript。

Hybrid 一系列技术中很难找出一种方案适应所有应用场景,我们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对不同技术进行筛选与整合。

ECMAScript 6

JavaScript 语言是 ECMAScript 标准的一种实现,截止 2017 年 2 月,ECMAScript 一共发布了 7 个版本。

1997 年 6 月, ECMAScript 1.0 标准发布。

1998 年 6 月,ECMAScript 2.0 发布。

1999 年 12 月,ECMAScript 3.0 发布。

2007 年 10 月,Mozilla 主张的 ECMAScript 4.0 版草案发布,对 3.0 版做了大幅升级,该草案遭到了以 Yahoo、Microsoft、Google 为首的大公司的强烈反对,JavaScript 语言的创造者 Brendan Eich 和 IE 架构师 Chris Wilson 甚至在博客上就ES4向后兼容性问题打起了口水仗,最后由于各方分歧太大,ECMA 开会决定废弃中止 ECMAScript 4.0 草案。经各方妥协,在保证向下兼容的情况下,将部分增强的功能放到 ECMAScript 3.1 标准中,将原有 ECMAScript 4.0 草案中激进的功能放到以后的标准中。不久,ECMAScript 3.1 就改名为 ECMAScript 5。

2009 年 12 月,本着’Don’t break the web’原则,ECMAScript 5 发布。新增了 strict 模式、属性 getter 和 setter 等。

2011 年 6 月,ECMAScript 5.1 发布。

2015 年 6 月,ECMAScript 6.0 发布。该版本增加了许多新的语法,包括支持 let、const、Arrow function、Class、Module、Promise、Iterator、Generator、Set、Map、async、Symbol、Proxy、Reflect、Decorator 等。TC39 委员会计划以后每年都发布一个新版本的 ECMAScript,所以 ECMAScript 6.0 改名为 ECMAScript 2015。

2016 年 6 月,在 ECMAScript 2015 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强,发布了 ECMAScript 2016。

在 ECMAScript 的各个版本中,ECMAScript 6.0 无疑最受人瞩目的,它增加了许多新特性,极大拓展了 JavaScript 语法和能力,以至于许多浏览器都只能支持部分 ES6 中的新特性。随之,Babel 和 TypeScript 逐渐流行起来,编写 ES6 代码,然后用 Babel 或 TypeScript 将其编译为 ES5 等浏览器支持的 JavaScript。

ECMAScript 以后每年将会发布一个新版本,这无疑将持续促使浏览器厂商不断为 JavaScript 注入新的功能与特性,JavaScript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正轨。

参考资料

更多文章

https://github.com/jeanboydev/Android-ReadTheFuckingSourceCode

来自:https://blog.csdn.net/freekiteyu/article/details/79927047

https://blog.rackspace.com/internet-history-html-evolution

等等

java学习路线图(2)-java成神之路

针对本文,博主最近在写《成神之路系列文章》,分章分节介绍所有知识点。欢迎关注。

主要版本 更新时间 备注
v1.0 2015-08-01 首次发布
v1.1 2018-03-12 增加新技术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一、基础篇

JVM

JVM内存结构

堆、栈、方法区、直接内存、堆和栈区别

Java内存模型

内存可见性、重排序、顺序一致性、volatile、锁、final

垃圾回收

内存分配策略、垃圾收集器(G1)、GC算法、GC参数、对象存活的判定

JVM参数及调优

Java对象模型

oop-klass、对象头

HotSpot

即时编译器、编译优化

类加载机制

classLoader、类加载过程、双亲委派(破坏双亲委派)、模块化(jboss modules、osgi、jigsaw)

虚拟机性能监控与故障处理工具

jps, jstack, jmap、jstat, jconsole, jinfo, jhat, javap, btrace、TProfiler

编译与反编译

javac 、javap 、jad 、CRF

Java基础知识

阅读源代码

String、Integer、Long、Enum、BigDecimal、ThreadLocal、ClassLoader & URLClassLoader、ArrayList & LinkedList、 HashMap & LinkedHashMap & TreeMap & CouncurrentHashMap、HashSet & LinkedHashSet & TreeSet

Java中各种变量类型

熟悉Java String的使用,熟悉String的各种函数

JDK 6和JDK 7中substring的原理及区别、

replaceFirst、replaceAll、replace区别、

String对“+”的重载、

String.valueOf和Integer.toString的区别、

字符串的不可变性

自动拆装箱

Integer的缓存机制

熟悉Java中各种关键字

transient、instanceof、volatile、synchronized、final、static、const 原理及用法。

集合类

常用集合类的使用、ArrayList和LinkedList和Vector的区别 、SynchronizedList和Vector的区别、HashMap、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区别、Java 8中stream相关用法、apache集合处理工具类的使用、不同版本的JDK中HashMap的实现的区别以及原因

枚举

枚举的用法、枚举与单例、Enum类

Java IO&Java NIO,并学会使用

bio、nio和aio的区别、三种IO的用法与原理、netty

Java反射与javassist

反射与工厂模式、 java.lang.reflect.*

Java序列化

什么是序列化与反序列化、为什么序列化、序列化底层原理、序列化与单例模式、protobuf、为什么说序列化并不安全

注解

元注解、自定义注解、Java中常用注解使用、注解与反射的结合

JMS

什么是Java消息服务、JMS消息传送模型

JMX

java.lang.management.*、 javax.management.*

泛型

泛型与继承、类型擦除、泛型中K T V E ? object等的含义、泛型各种用法

单元测试

junit、mock、mockito、内存数据库(h2)

正则表达式

java.lang.util.regex.*

常用的Java工具库

commons.langcommons.*... guava-libraries netty

什么是API&SPI

异常

异常类型、正确处理异常、自定义异常

时间处理

时区、时令、Java中时间API

编码方式

解决乱码问题、常用编码方式

语法糖

Java中语法糖原理、解语法糖

Java并发编程

什么是线程,与进程的区别

阅读源代码,并学会使用

Thread、Runnable、Callable、ReentrantLock、ReentrantReadWriteLock、Atomic*、Semaphore、CountDownLatch、、ConcurrentHashMap、Executors

线程池

自己设计线程池、submit() 和 execute()

线程安全

死锁、死锁如何排查、Java线程调度、线程安全和内存模型的关系

CAS、乐观锁与悲观锁、数据库相关锁机制、分布式锁、偏向锁、轻量级锁、重量级锁、monitor、锁优化、锁消除、锁粗化、自旋锁、可重入锁、阻塞锁、死锁

死锁

volatile

happens-before、编译器指令重排和CPU指令重

synchronized

synchronized是如何实现的?synchronized和lock之间关系、不使用synchronized如何实现一个线程安全的单例

sleep 和 wait

wait 和 notify

notify 和 notifyAll

ThreadLocal

写一个死锁的程序

写代码来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守护线程

守护线程和非守护线程的区别以及用法

二、 进阶篇

Java底层知识

字节码、class文件格式

CPU缓存,L1,L2,L3和伪共享

尾递归

位运算

用位运算实现加、减、乘、除、取余

设计模式

了解23种设计模式

会使用常用设计模式

单例、策略、工厂、适配器、责任链。

实现AOP

实现IOC

不用synchronized和lock,实现线程安全的单例模式

nio和reactor设计模式

网络编程知识

tcp、udp、http、https等常用协议

三次握手与四次关闭、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OSI七层模型、tcp粘包与拆包

http/1.0 http/1.1 http/2之前的区别

Java RMI,Socket,HttpClient

cookie 与 session

cookie被禁用,如何实现session

用Java写一个简单的静态文件的HTTP服务器

实现客户端缓存功能,支持返回304 实现可并发下载一个文件 使用线程池处理客户端请求 使用nio处理客户端请求 支持简单的rewrite规则 上述功能在实现的时候需要满足“开闭原则”

了解nginx和apache服务器的特性并搭建一个对应的服务器

用Java实现FTP、SMTP协议

进程间通讯的方式

什么是CDN?如果实现?

什么是DNS?

反向代理

框架知识

Servlet线程安全问题

Servlet中的filter和listener

Hibernate的缓存机制

Hiberate的懒加载

Spring Bean的初始化

Spring的AOP原理

自己实现Spring的IOC

Spring MVC

Spring Boot2.0

Spring Boot的starter原理,自己实现一个starter

Spring Security

应用服务器知识

JBoss

tomcat

jetty

Weblogic

工具

git & svn

maven & gradle

三、 高级篇

新技术

Java 8

lambda表达式、Stream API、

Java 9

Jigsaw、Jshell、Reactive Streams

Java 10

局部变量类型推断、G1的并行Full GC、ThreadLocal握手机制

Spring 5

响应式编程

Spring Boot 2.0

性能优化

使用单例、使用Future模式、使用线程池、选择就绪、减少上下文切换、减少锁粒度、数据压缩、结果缓存

线上问题分析

dump获取

线程Dump、内存Dump、gc情况

dump分析

分析死锁、分析内存泄露

自己编写各种outofmemory,stackoverflow程序

HeapOutOfMemory、 Young OutOfMemory、MethodArea OutOfMemory、ConstantPool OutOfMemory、DirectMemory OutOfMemory、Stack OutOfMemory Stack OverFlow

常见问题解决思路

内存溢出、线程死锁、类加载冲突

使用工具尝试解决以下问题,并写下总结

当一个Java程序响应很慢时如何查找问题、

当一个Java程序频繁FullGC时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查看垃圾回收日志、

当一个Java应用发生OutOfMemory时该如何解决、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死锁、

如何判断是否存在内存泄露

编译原理知识

编译与反编译

Java代码的编译与反编译

Java的反编译工具

词法分析,语法分析(LL算法,递归下降算法,LR算法),语义分析,运行时环境,中间代码,代码生成,代码优化

操作系统知识

Linux的常用命令

进程同步

缓冲区溢出

分段和分页

虚拟内存与主存

数据库知识

MySql 执行引擎

MySQL 执行计划

如何查看执行计划,如何根据执行计划进行SQL优化

SQL优化

事务

事务的隔离级别、事务能不能实现锁的功能

数据库锁

行锁、表锁、使用数据库锁实现乐观锁、

数据库主备搭建

binlog

内存数据库

h2

常用的nosql数据库

redis、memcached

分别使用数据库锁、NoSql实现分布式锁

性能调优

数据结构与算法知识

简单的数据结构

栈、队列、链表、数组、哈希表、

二叉树、字典树、平衡树、排序树、B树、B+树、R树、多路树、红黑树

排序算法

各种排序算法和时间复杂度 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搜索 全排列、贪心算法、KMP算法、hash算法、海量数据处理

大数据知识

Zookeeper

基本概念、常见用法

Solr,Lucene,ElasticSearch

在linux上部署solr,solrcloud,,新增、删除、查询索引

Storm,流式计算,了解Spark,S4

在linux上部署storm,用zookeeper做协调,运行storm hello world,local和remote模式运行调试storm topology。

Hadoop,离线计算

HDFS、MapReduce

分布式日志收集flume,kafka,logstash

数据挖掘,mahout

网络安全知识

什么是XSS

XSS的防御

什么是CSRF

什么是注入攻击

SQL注入、XML注入、CRLF注入

什么是文件上传漏洞

加密与解密

MD5,SHA1、DES、AES、RSA、DSA

什么是DOS攻击和DDOS攻击

memcached为什么可以导致DDos攻击、什么是反射型DDoS

SSL、TLS,HTTPS

如何通过Hash碰撞进行DOS攻击

用openssl签一个证书部署到apache或nginx

四、架构篇

分布式

数据一致性、服务治理、服务降级

分布式事务

2PC、3PC、CAP、BASE、 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最大努力通知、TCC

Dubbo

服务注册、服务发现,服务治理

分布式数据库

怎样打造一个分布式数据库、什么时候需要分布式数据库、mycat、otter、HBase

分布式文件系统

mfs、fastdfs

分布式缓存

缓存一致性、缓存命中率、缓存冗余

微服务

SOA、康威定律

ServiceMesh

Docker & Kubernets

Spring Boot

Spring Cloud

高并发

分库分表

CDN技术

消息队列

ActiveMQ

监控

监控什么

CPU、内存、磁盘I/O、网络I/O等

监控手段

进程监控、语义监控、机器资源监控、数据波动

监控数据采集

日志、埋点

Dapper

负载均衡

tomcat负载均衡、Nginx负载均衡

DNS

DNS原理、DNS的设计

CDN

数据一致性

五、 扩展篇

云计算

IaaS、SaaS、PaaS、虚拟化技术、openstack、Serverlsess

搜索引擎

Solr、Lucene、Nutch、Elasticsearch

权限管理

Shiro

区块链

哈希算法、Merkle树、公钥密码算法、共识算法、Raft协议、Paxos 算法与 Raft 算法、拜占庭问题与算法、消息认证码与数字签名

比特币

挖矿、共识机制、闪电网络、侧链、热点问题、分叉

以太坊

超级账本

人工智能

数学基础、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应用场景。

常用框架

TensorFlow、DeepLearning4J

其他语言

Groovy、Python、Go、NodeJs、Swift、Rust

六、 推荐书籍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Effective Java》 《深入分析Java Web技术内幕》 《大型网站技术架构》 《代码整洁之道》 《Head First设计模式》 《maven实战》 《区块链原理、设计与应用》 《Java并发编程实战》 《鸟哥的Linux私房菜》 《从Paxos到Zookeeper》 《架构即未来》

来自:http://www.hollischuang.com/archives/489

推荐阅读:

技术:分布式唯一ID极简教程

职场:程序员职业规划

分享:2T架构师学习资料干货分享

架构师小秘圈
https://blog.csdn.net/g6U8W7p06dCO99fQ3/article/details/79787830

java学习路线图(3)-常见面试题涉及领域

一、Java基础

  1. 实例方法和静态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2. Java中的异常有哪几类?分别怎么使用?
  3. 常用的集合类有哪些?比如List如何排序?
  4. ArrayList和LinkedList内部的实现大致是怎样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和各自适应的场景是什么?
  5. 内存溢出是怎么回事?
  6. ClassLoader有什么用?
  7. ==和equals的区别?
  8. hashCode方法的作用?
  9. Object类中有哪些方法?列举3个以上。
  10. NIO是什么?适用于何种场景?
  11. HashMap数据结构、扩展策略,Hash冲突攻击如何防范,如何实现线程安全的HashMap?
  12. JVM内存结构,GC算法,CMS、G1的原理
  13. NIO模型,select/epoll的区别,多路复用的原理
  14. Java中一个字符占多少个字节,扩展再问int, long, double占多少字节
  15. 创建一个类的实例都有哪些办法?
  16. final/finally/finalize的区别?
  17. LinkingBlockingQueue与ArrayBlockingQueue的区别,他们的适用场景?
  18. Session/Cookie的区别?
  19. 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的区别,扩展再问他们的实现?
  20. Servlet的生命周期?
  21. 如何用Java分配一段连续的1G的内存空间?需要注意些什么?
  22. Java有自己的内存回收机制,但为什么还存在内存泄露的问题呢?
  23. Java里面用对象作为Key需要注意些什么? 如何实现hashcode?

二、JVM

  1. JVM堆的基本结构。
  2. JVM的垃圾算法有哪几种?CMS收集算法的流程?
  3. JVM有哪些常用启动参数可以调整?
  4. 如何查看JVM的内存使用情况?
  5. Java程序是否会内存溢出?
  6. 你常用的JVM配置和调优参数都有哪些?分别什么作用?
  7. Java内存分代模型,GC算法,JVM常见的启动参数;
  8. CMS算法的过程,CMS回收过程中JVM是否需要暂停(这块回答较好,也可以只是看毕玄的Java分布式开发或网上文章的学习, 可以结合JVM启动参数常见配置,jstat等命令,看下动手能力,意愿;以及实际线上问题排查)
  9.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OOM(堆内存,永久区,堆外区,方法栈)
  10. Java内存结构(堆结构,新生代[S0/S1/Elden],年老代,持久代)
  11. 常用的GC策略,什么时候会触发YGC,什么时候触发FGC

三、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

  1. 说一下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和分别的复杂度。
  2. 什么是跳表?
  3. 如何确认一个链表有环?进一步,确认环的位置。
  4. 如何遍历一棵二叉树?
  5. 倒排一个LinkedList。
  6. HashSet的实现方式

四、多线程/并发

  1. Java中常见的锁,互斥锁,读写锁,信号量
  2. 原子Atomic类,如何保证原子性,CAS硬件指令
  3. volatile,可见性问题的原因,硬件架构,L3 Cache,QPI,乐观锁
  4. 如何实现一个线程安全的数据结构
  5. 如何避免死锁
  6. 如何解决ABA问题
  7. Synchronized关键字的作用?
  8. Volatile关键字的作用?
  9. Java内存模型是怎样的?
  10. HashMap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11. Java程序中启动一个线程是用run()还是start()?
  12. 什么是守护线程?有什么用?
  13. 什么是死锁?如何避免
  14. 线程和进程的差别是什么?
  15. Java里面的Threadlocal是怎样实现的?
  16. 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原理是?
  17. sleep和wait区别
  18. notify和notifyAll区别
  19. volatile关键字的作用
  20. ThreadLocal的作用与实现
  21. 两个线程如何串行执行
  22. 上下文切换是什么含义
  23. 可以运行时kill掉一个线程吗?
  24. 什么是条件锁、读写锁、自旋锁、可重入锁?
  25. 什么是协程(用户态线程,减少数据拷贝,降低CPU开销,无callback函数)?
  26. 线程池ThreadPoolExecutor的实现原理?
  27. J.U.C下的常见类的使用。lock, synchronized, ThreadPool的深入考察; BlockingQueue的使用。(take,poll的区别,put,offer的区别);原子类的实现。
  28. 各种常见锁使用如果上面这些掌握很好,还可以看看更深一点的 False Sharing,Cache Line,可见性与原子性等;

五、Linux使用与问题分析排查

  1. 硬链接和软链接的区别?
  2. inode是什么?
  3. Linux常用命令有哪些?
  4. 怎么看一个Java线程的资源耗用?
  5. Load过高的可能性有哪些?
  6. /etc/hosts文件什么做用?
  7. /etc/resolv.conf文件什么作用?
  8. 如何快速的将一个文本中所有“abc”替换为“xyz”?
  9. 你常用的Linux下用来进行网络和磁盘IO分析的工具有哪些?
  10. 你常用的Linux下用来进行内存和CPU分析的工具有哪些?
  11. 发现磁盘空间不够,如何快速找出占用空间最大的文件?
  12. Java服务端问题排查(OOM,CPU高,Load高,类冲突)
  13. Java常用问题排查工具及用法(top, iostat, vmstat, sar, tcpdump, jvisualvm, jmap, jconsole)
  14. Thread dump文件如何分析(Runnable,锁,代码栈,操作系统线程ID关联)
  15. grep,awk,sed; 是否自己写过shell脚本;
  16. 常见的cpu load过高,us过高,一般是什么问题。引申出是否用过top,jstat,jstack等。
  17. 常见的内存问题一般有哪些。 引申出是否用过free,top, jmap等。

六、框架使用

  1. Spring中Bean的生命周期。
  2. SpringMVC或Struts处理请求的流程。
  3. Spring AOP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实现的?aop与cglib,与asm的关系。
  4. Spring事务的传播属性是怎么回事?它会影响什么?
  5. Spring中BeanFactory和FactoryBean有什么区别?
  6. Spring框架中IOC的原理是什么?
  7. spring的依赖注入有哪几种方式
  8. struts工作流程
  9. 用Spring如何实现一个切面?
  10. Spring 如何实现数据库事务?
  11. Hibernate和Ibatis这类ORM框架的区别?什么是ORM,解决的痛点是什么?
  12. spriong ioc的生命周期,(init-method,intilizingbean接口方法afterPropertiesSet的先后顺序)等。
  13. Hibernate对一二级缓存的使用,Lazy-Load的理解;
  14. Spring IoC AOP自己用代码如何实现
  15. RPC的负载均衡、服务发现怎么做的
  16. 几种推送模型的区别,long polling,websocket

七、数据库相关

  1. MySQL InnoDB的特点?
  2. 乐观锁和悲观锁的区别?
  3. 数据库隔离级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 MySQL主备同步的基本原理。
  5. 如何从一张表中查出name字段包含“XYZ”的所有行?
  6. 索引数据结构(字典+BitTree)
  7. 如何优化数据库性能(索引、分库分表、批量操作、分页算法、升级硬盘SSD、业务优化、主从部署)
  8. SQL什么情况下不会使用索引(不包含,不等于,函数)
  9. 一般在什么字段上建索引(过滤数据最多的字段)
  10. 如何从一张表中查出name字段不包含“XYZ”的所有行?
  11. MySQL,B+索引实现,行锁实现,SQL优化
  12. Redis,RDB和AOF,如何做高可用、集群
  13. 如何解决高并发减库存问题
  14. mysql存储引擎中索引的实现机制;
  15. 数据库事务的几种粒度;
  16. 行锁,表锁;乐观锁,悲观锁

八、网络协议和网络编程

  1. TCP建立连接的过程。
  2. TCP断开连接的过程。
  3. 浏览器发生302跳转背后的逻辑?
  4. HTTP协议的交互流程。HTTP和HTTPS的差异,SSL的交互流程?
  5. Rest和Http什么关系? 大家都说Rest很轻量,你对Rest风格如何理解?
  6. TCP的滑动窗口协议有什么用?讲讲原理。
  7. HTTP协议都有哪些方法?
  8.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9. 什么是VLAN,有什么作用?
  10. 什么是VXLAN,有什么作用?
  11. http协议(报文结构,断点续传,多线程下载,什么是长连接)
  12. tcp协议(建连过程,慢启动,滑动窗口,七层模型)
  13. webservice协议(wsdl/soap格式,与rest协议的区别)
  14. spdy/http2.0协议是否有了解
  15. NIO的好处,Netty线程模型,什么是零拷贝

九、Redis等缓存系统/中间件/NoSQL/一致性Hash等

  1. 列举一个常用的Redis客户端的并发模型。
  2. HBase如何实现模糊查询?
  3. 列举一个常用的消息中间件,如果消息要保序如何实现?
  4. 如何实现一个Hashtable?你的设计如何考虑Hash冲突?如何优化?
  5. 分布式缓存,一致性hash
  6. LRU算法,slab分配,如何减少内存碎片
  7. 如何解决缓存单机热点问题
  8. 什么是布隆过滤器,其实现原理是? False positive指的是?
  9. memcache与redis的区别
  10. zookeeper有什么功能,选举算法如何进行
  11. map/reduce过程,如何用map/reduce实现两个数据源的联合统计

十、设计模式与重构

  1. 你在设计一个工厂的包的时候会遵循哪些原则?
  2. 你能列举一个使用了Visitor/Decorator模式的开源项目/库吗?
  3. 你在编码时最常用的设计模式有哪些?在什么场景下用?
  4. 如何实现一个单例?
  5. 代理模式(动态代理)
  6. 单例模式(懒汉模式,恶汉模式,并发初始化如何解决,volatile与lock的使用)
  7. JDK源码里面都有些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设计模式使用,举例看看?
  8. Reactor模式

十一、学习与进取心

  1. 平时会关注哪些技术?
  2. 会看那些技术博客和网站?
  3. 技术上有没有偶像?
  4. 看过哪些技术书籍?
  5. 你平常都看些什么书?你去年和今年看的书中印象最深的基本技术书籍和非技术书籍是?
  6. (如果不看书)你平常都上哪些技术论坛?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7. 项目或产品中用到了什么新技术或框架
  8. 最近研究过什么业界流行的技术或框架
  9. 对现在所做的项目或产品的缺陷是否了解,有何规划
  10. 是否有带过项目,如何管理项目
  11. 是否有带过团队,团队管理最大的挑战点是什么

十二、抗压能力及抗压意愿

  1. 刚才你说的XXX实现跟那个开源的YYY很像,是不是抄来的?
  2. 对加班怎么看?
  3. 平台是否有加班,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否非常抗拒
  4. 是否有负责多件事情,多件事情如何并行处理
  5. 你对你最近负责项目中最自豪的点是什么?

十三、开放性问题

  1. 一个大文件4G,里面一行行的数字,这时内存只有256M,如果做排序?
  2. 如果你部署的应用所在机器硬盘坏了,会发生什么?你的程序要如何处理这种异常?(分布式系统中故障是一种常态,设计要避免单点故障,能容错,保证系统高可用)
  3. 实现一个消息队列系统
  4. 如何设计一个高可用的架构
  5. 多次Hash来解决URL重复访问问题。
  6. 全局唯一ID问题。
  7. 秒杀如何设计。
  8. 如何进行性能优化。
  9. 发现CPU 100%,如何排查?
  10. 实现一个分布式打点系统。
  11. taobao.com和tmall.com的互相登录的问题。
  12. 如何快速对一个2亿数据的List进行排序?

来自:https://www.jianshu.com/p/ba0fdee47c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