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学习-最后的救市换入大城市房子的最后时刻三2015年

 投资房产,要避开什么样的房子。这类房子,涨幅很慢,房价也会明显低于同区域其它盘。分别有硬伤和软伤,而且硬伤很难改造好,下面都是负面的因素,涨幅慢的房子,一般都会占有其中几条:

1. 全是小业主,小户型,投资为主。相互压价,租不上价,也卖不出价。

        2. 物业很差。有些物业费奇贵,物业的收益甚至会高于业主。有些物业基本不作为,设施毁坏速度太快,又不修补。几乎没有什么物业服务。物业打骂业主和客户。恶名在外。

3. 供电,供水,宽带等生活办公必须均不能正常保证。

4. 以住宅立项,可主要又用于办公,电梯承载不了大的人流,居住不舒服,办公也不舒服。或者以商业立项,以居住为主,北方没有暖气,没有煤气,没有居住所需要基本条件。

5. 周围环境有明显缺陷,比如大门正对医院停户房等。

6. 办公为主,可洗手间又在套内,男女公用。

  7.小开发商的小盘子,通常是本地没有名气的开发商,盘子也只有一到两个楼。

8. 建筑质量很差,用料很次,很快就露出破败之象,设施毁损严重,外立面陈旧。
9. 建筑设计不合理,理念很落后,楼用起来很不舒服,包括电梯质量差,容量小,大堂,楼道,采光,户型缺陷明显,异型房过多等。

10.停车位太少,交通也不方便。公摊过大。
11.长期办不下房产证等手续,开发商欠费或有债务纠纷。
12.较高的房产税或者交易税费。房产税或者交易税费占掉业主收益很大一部分。

 

【拉开差距了!一线回暖三线疲软 全国楼市不对称复苏】

新政助推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同比均出现大涨。与此同时,受库存高企、市场低迷影响,三、四线城市成交难现起色,楼市不对称回暖明显。消失已久的日光盘也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重现

 

买房10大陷阱里面有养老地产陷阱。如果不是钱多的没地方用,最好不要碰。

你可以反过头来想,你是投资还是自用,如果投资,谁是接盘侠。如果自用,你真的将来会有多少时间住在这个地方,住在这个地方方便吗?

 

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建议买学区房,如果资金不够,可以买个小面积的学区房。

你可以把这个小面积的学区房出租,然后再租一个大房子来自住,这样既能满足读书需求,也能满足居住需求。等以后经济条件好了,再买入大房子改善。

那种位置偏僻,打折多的房子,看着是便宜,其实缺乏生活功能,未来会带来很多的麻烦。

 

楼主鹏程蛇口 时间:2015-05-15 23:12:53
【4月库存继续下降】截至2015年4月底,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监测的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6437万平方米,环比下降0.6%,同比增长11%。4月份整体市场成交相对比较活跃,这使得库存继3月份出现下滑后继续下行。这和我们的预计也基本一致。

 

楼主鹏程蛇口 时间:2015-05-16 10:09:24
  今年以来,已经有县城教师上街游行讨要工资,说明财政不行了。
一些小城市财政破产是必须的,前些年的财政宽裕主要是来自房地产的繁荣,还乡团用从外地挣的钱支援了家乡房地产的发展。现在房子不好卖了,小城市没有其他产业支撑,房地产作为唯一支柱产业垮了,财政怎么能好?

  从郊区换入主城肯定是对的,现在经济有压力,可以考虑等额本息,这样开始的压力就小些。

资金压力大,可以把自己的房子简单装修后出租,以租养贷。自己再租个便宜的房子住,过几年条件好了,再去住自己的房子,年轻刚工作,住的条件差点也正常。

 

 

感觉房子的居住功能在减弱,很多人的思想已经病变,不是追求幸福生活而是变成财奴房奴…
—————————–
房子本来就不只有居住功能,如果只是居住,租房也可以达到目的。房子从来都是投资品,也有抵押功能。你去银行贷款,抵押你的家具和电器可以吗,不行,因为这些都是消费品。而抵押房子可以,因为房子是投资品。

孩子的教育,还是言传身教比较重要,家长给孩子树立的形象很重要,而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觉得作为一般家庭来讲,中小学如果可能,还是找个好点的学校就读,排名靠前的学校自然有他过人的地方。

大学是一个人人生观基本形成的时间,国内读比较好吧,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读研到国外,孩子可以开阔一下眼界,接触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那种砸锅卖铁供孩子到海外读书的选择不可取,教育也是投资,也需要讲究收益吧。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所以将来寿命会比较长,美国白人平均寿命是78岁,美籍华人是87岁,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也是80多岁,所以我们将来大多数人会活到80多岁,而因为计生的实现,我们的很多家庭是独子,所以养老问题不得不考虑。

老龄化来临,国家能拿出养老的钱估计有限,养老最终还是靠自己,趁着年轻,如果有能力,买3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给孩子,一套收租金补贴养老可能更好些。

 中新网5月18日电 今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继续回升,部分城市房价环比略有上涨。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18个和28个,分别比上月增加了6个和16个;持平和下降的城市个数均有所减少。初步测算,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综合平均上涨0.3%。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均全线上涨。

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变动情况方面,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8个,上涨的城市有18个,持平的城市有4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8%,最低为下降0.7%。

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9个,上涨的城市有1个。4月份,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0.7%,最低为下降10.3%。

二手住宅价格变动情况方面,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4个,上涨的城市有28个,持平的城市有8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2.4%,最低为下降1.0%。

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9个,上涨的城市有1个。4月份,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2.8%,最低为下降12.4%。(中新网房产频道)

  救市发挥作用了,大城市的房价开始止跌回稳。

不过小城市的房价估计即使在救市的情况下,也会依然下跌,库存压力太大。

楼主鹏程蛇口 时间:2015-05-18 11:29:25

  从领涨城市看,4月环比涨幅,深圳仍是带头大哥。其次是京沪。值得关注的是,浙江板块逆袭了,温州排名第四,杭州、金华也进入前十。

浙江房子阴跌几年了,终于全面飘红了。

照此趋势,6月全面飘红的几率非常大。

 从这些年各个城市的房价涨幅看,郊区别墅普遍涨幅比较小。
其中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
1.房子说到底是为了生活用,生活配套不好,房子的价值就打折扣,房子值钱的地段和配套社会,而不是砖头。
2.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着市中心老房子贫民窟化,富人很多搬迁到郊区别墅去住。
3.中国的国情和欧美不一样,配套设施都在市中心,中国政府比较强势,有超强的拆迁再造能力,市区老房子很多会被拆掉,然后建高层大……
—————————–
@zzbzerg 2015-05-18 11:36:53
补充一些信息,前一阵看了一个纪录片,忘了是BBC还是NGC的了,说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住在郊区别墅的较为富有的阶层以及退休人士,开始卖掉郊区房产,回流市中心的高楼大平层公寓,主要原因是他们渴望交流,不想完全与社会隔绝,住在郊区,可能即使是邻居,交流也很少。纪录片做了几个国家的几个城市,我看的一期是澳大利亚。
在中国的不同国情下,我认为不会完成市中心——郊区——市中心这种轮回,而是热点一直会……
—————————–
您说的没错,中国不会出现市中心的空心化和贫困化,这点可以参考一下日本。

需要说明的一个观点:

1.中国的城市化是都市化,未来全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几个大的都市圈。
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都很短缺,人均占用量很低,因此只能走集约化利用资源的大城市化,城市建筑以高层为主,密度很高,大多数人生活在几个大的都市圈,都市圈间用高铁连接。

2.计生政策的执行打断了人口的正常增长规律,年轻一代的减少,使核心都市圈外的中小城市的人口没有流入来源,造成产业衰退,进而会加剧人口向都市圈流动,未来不仅乡镇,而且位置不好的中小城市也会衰败。

3.以后不是你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而回到家乡,而是家乡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去混大城市。大城市机会多,可以糊口。比起就业,什么乡情、干净的水和空气、田园风光根本不算什么。哪里的就业机会多,人就会流向哪里。

现在很多人抱怨房价高,说明大家还买的起,真的买不起的时候,只会讨论租房了。

真的到了15-20年后,房价涨到顶了,经济发展也停滞了,阶层就固化了,在大城市没有房子的人,只能租房一辈子了。

 大城市房价上涨的理由:
1.大城市工作机会多,人口在持续流入,逃离北上广是伪命题。很多人不是不喜欢山清水秀、乡情浓厚的故乡,可是故乡没有足够的机会,为了就业,只能去大城市。
2.大城市能提供高端就业机会,年薪30万以上的工作基本存在于大城市,金融、互联网、大公司总部、外企中国公司总部等高端就业岗位只能存在于大城市。
3.工业社会,工厂是创造财富的中心,工业、矿业发达的中小城市也很富裕。而……
—————————–
@榨菜脑袋 2015-05-19 11:02:35
你就能肯定一些企业不会转向成本更低的小城市发展!
—————————–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未来不会再有发展空间了,有发展空间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只能在大城市发展吧。

高铁修通了,很多人认为有利于小城市,真的吗?

的确,小城市的人出行方便了,可是是小城市的人坐高铁去大城市的多,还是大城市人坐高铁去小城市的多。

真实情况是,高铁犹如一条吸血管,把财富源源不断的从小城市洗到大城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Benjamin Faber在一篇名为《贸易一体化,市场规模和产业化:来自中国高速公路网的证据》的论文中指出,“被纳入高速公路网”对于“边缘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而稳健的负面作用:在1997-2006年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被纳入高速公路网的那些边缘城市,相比于其它边缘城市,其经济增长率平均要低18个百分点,而其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平均要低26个百分点。
为什么高速公路会对边缘城市产生如此巨大的负面经济影响?Benjamin Faber认为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导致地区间运输成本下降,从而导致边缘城市的工业经济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假设Faber的解释成立,那么这个结论也可以推至高铁。事实上,自从高铁开通以来,不少省份确实出现了三四线城市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的现象。

 买入学区房还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北京各区的教育质量差距非常大。

据说在北京,高中也是按区招考,这就意味着,孩子小学在哪个区,高中就在哪个区。

上个好的学校,不仅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也会拥有一批好同学,这本身就是宝贵的人脉资源。

 判断一个城市房价是否会坚挺,最根本的因素在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入,以及一定时期内的库存。对于意向购房者,人口的净流入依然是最重要的指标。
  目前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分化十分明显。由于在经济发展、公共资源、产业布局、人口流入等方面的不均衡,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走势,体现在政策刺激、成交、房价涨跌等方面的不均衡。
 国家不会允许一个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的,楼主想多了,就像楼上说的,都跑去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你吃什么?未来二十年每个人好几套房,卖给谁?都住北上广?其他无人区?政府也不同意,另外北京已经鼓励用工单位招收本地人了
—————————–
@鹏程蛇口 227楼 2015-05-12 12:03
国家不允许的事情多了,结果怎么样。
未来不是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而是家乡没有工作,为了生存,不得不逃离衰败的家乡而选择去大城市工作。
——————————
@初夏的风008254 2015-05-21 12:38:08
楼主的思维太僵化了,,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新型城镇化不懂吗
—————————–
你如果相信新型城镇化,那就去城镇好了。城市化规律,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有它内在的规律,其他国家已经证明的东西,中国也会发生。

刚性买房需求怎么选?
很多人想得比较远,没买房就已经考虑到了改善。首套房一说就是自住兼投资,既要好地段,又要好价钱,既要成熟现状,又要发展潜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是土豪,你的顾虑与挑剔很可能让你错过入市时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用有限资金顾好眼前最需要的条件
不要太远(距离工作机会和生活配套);
不要太贵(适中的价格和面积段);
不要太旧(楼龄和装修);
不要太差(楼层、采光、通风、花园、安静度 优劣匀着点);
不要太乱(治安和物管)。
今年是否还会降息呢?
—————————–
是否降息取决于总的经济形势,不是为了股市和楼市。
看现在的经济数据,还会有2次降息机会吧。
  • 楼主看的好准,我现在才看你的贴子,都已经是降过了
  • 研究真透,这都说准了

 1.单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买北京的房子肯定收益更高,北京将来是世界城市,房价高度不是深圳能比的,而且你在北京是首套,首付三成贷款有折扣是政府给你的福利。

买北京的房子建议不要买望京的,可能您到北京的工作地点在望京附近吧,因此首选是望京。望京的小学目前因为生源好,已经发展的非常不错,不过朝阳的高中教育真不行。

建议买入海淀区重点小学对口比较好的初中的房子,海淀的教育资源丰富,生源好,主要是高中非常好,甩朝阳几条街的。北京的中考是按区进行的,小孩子在海淀读高中才是最优选择。

  2.布吉周边的太乱,区位也有问题,深圳的城区一直在往西发展,涨不起也正常。卖掉布吉的一套,买入南山的学区房是不错的选择。香港人投资楼市有进三退一的说法,就是卖出差的物业,置换成好的物业。

3.买房肯定是能多贷尽量多贷,货币还会一直贬值下去,房贷是所有贷款中利率最低的贷款,是政府给你的福利。

4.其实仔细算一下,你的购买能力要远远的大于你想象的,你可以用房租抵月供,看似压力很大,也就是开始的两年,你的工资收入在涨,房租也在涨,熬过两年,马上就轻松了。

5.异地管理的问题,京深这种一线城市,服务业发达,买房后完全可以找个大的中介公司代为出租,没问题的。倒是二线以下城市买房后的异地管理是个问题。

  近期,银监会高层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内部会议上指出,在房地产贷款风险防控方面,要加强防范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和现金回流情况,在确保贷款风险分类科学准确的前提下,允许对房地产开发贷款适当展期。

救市的节奏,房贷在继续放松。

 看看香港和东京的经验,拆迁以后都是微拆迁,即使几栋楼,如果有钱赚,也会有人拆迁的。
如果可能,买同地段好一点的房子,升值可能更快些。
如果预算有限,也只能买价格低些的房子了,能够满足自住,也能满足读书,非常好了。
你看看农村的土坯房,再看看一些老城50年代建筑的房子,质量都是很差的,可是一直有人住,房子质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差。
都说房子的寿命不长,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快速发展,拆迁有利可图,很多还能居住的房子也拆迁更新了,为了利于拆迁,媒体也有意识的强调房子寿命短,真的只有30年寿命,当初立项的时候,政府能批吗?
真的成了危房,马上拆迁就来了,毕竟是一线城市的好位置。
楼主鹏程蛇口 时间:2015-05-28 16:33:29
  政府的债务是20万亿,国企的债务是68万亿,这么多债务,怎么还,靠征税吗,税收是个位数增长了,甚至还有负增长的地区。还债只能是,1.印钞,货币贬值。 2.股市起来,卖掉国企的股份。
正因为GDP增速低,国家才更需要楼市成交活跃。
今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减少30%,加上楼市成交不活跃,地方政府税收压力极大。
产业懦弱的四五线城市,财政收入一半靠房地产,房地产不景气,地方发工资都困难,更不要说还有那么多的债务需要还。
所以政府会想尽一切办法刺激楼市,为的就是保地方财政。
不过即使刺激楼市,三线以下也不会有起色,买房还是在一线和强二线才有价值。
 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是否只是短期内见效呢?也就是说,失去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力支撑,这种高房价还可以持续多久?如果我买入五年之后崩盘,只剩下欠银行的大量债务,而此时收入因为通缩不断下降,房产也无法变现,怎么办?
—————————–
建议你看看介绍1998-2001年中国经济的书籍,那个时候,国企全面亏损,银行坏账成堆,很多人在预测中国经济崩溃,最后通过国企改革,加入世贸,不仅走了出来,而且创造了辉煌。今天的情况也类似,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诸如产业需要转型,人口红利消失,过剩产能严重,不过中央也在行动,向改革要红利,建立自贸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路一带走出去,这些目标如果部分实现,未来前途还是光明的。

目前是开始转型的阵痛期,经济不行,所以需要股市和房事的繁荣。

  牛刀的预言为何失败?
—————————–
牛刀是嘴上看空,目的是为了挣钱。
其实他是做多的,牛刀在北京、上海、深圳都有住房。

房产税不会对大城市的房价构成影响,因为使用价值高,成本可以转嫁。反倒是对小城市的房价是利空。

美国有6万美元一平米的房子,也有1美元一套的房子,价格为何如此极端,就是因为有了房产税。

别说中国的农村,就连日本的农村和韩国的农村也一样要从中国进口媳妇。
从能交配的角度来看,城市的机会远远大于农村,越大的城市交配的机会越多。
别跟老爷谈人性,从种族延续的角度来看,人和动物根本没有两样。
—————————–
日韩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城市化规律是一样的。
  房价反映资产价格,租金反映消费价格,都受供求影响但又有差别。房价由富人决定与M2增速挂钩,你买不起房只说明不够富;租金穷人说了算与CPI挂钩,你租不起房说明足够穷。两者趋势走向相近基本同涨同跌,但波幅和先后顺势不同。M2增速远大于CPI,房价涨幅大于租金。上涨时房价领涨,下跌时租金领跌。
正因为以后没有多少人口红利了,才要买入大城市的房子。
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第二阶段,人口从小城市流入大城市。
未来小城市人口处于流出状态,只有大城市人口才处于流入状态。
楼主鹏程蛇口 时间:2015-06-01 11:16:53
  【年年如此】每年的一季度,都是媒体伙同财经评论员唱衰、后推导出整个楼市暴跌、崩盘;二季度就会说开发商跑路了,降价大甩卖了,五一成交惨淡(网签为零),过了五一,马上转头说开发商雇人彻夜排队、热销数据造假;三季度一定骂开发商捂盘惜售、疯狂涨价;四季度扎堆开始评选年度人物、排行榜。
  【放水!】2014年4月,1万亿元PSL(抵押补充贷款)由央行转到国开行,重点支持棚改,利率是4.5%,期限为三年。今年5月初,有媒体报道称,新一轮PSL正在启动,期限可能为3~5年,规模可能扩至1.5万亿元,其效用相当于两次降准,而且利率降至3.1%,必将引导银行间利率继续下滑。
  刚需还有什么犹豫的,尽快买,你要在这个城市居住工作啊。

最新的人口结构研究显示,90后人口总数比80后缩减了23%,00后又比90后缩减16%。25岁至49岁的购房主力人口将在今年达到峰值,并从2018年开始急速下降。

“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开始经历需求结构的改变,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楼市购买力也许就会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

一方面是新增人口在减少,一方面是多地仍在加大商品房的供应。业内人士认为,上述两大因素导致的需求失衡将成为楼市面临的最大威胁。

铁总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当然是把高铁建在人少地方。
其实,以前建铁路的时候,火车站也是在城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火车站成了市中心。
中国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能不能把高铁站也变为市中心,真的是疑问,即使30年后成了市中心,你等的起吗。
当然高铁陷阱说的是一般城市,一线城市的高铁站基本建在市中心了。
还是那句话,买房是一生最大的一笔投资,最大的一笔花费,值得你多花费一些时间去搞明白。
  网上去查查资料,了解清楚你要购买城市的定位和经济发展情况。
  实地去跑跑楼盘,了解清楚你要购买区域的定位和小区配套情况。
  都是最起码的功课,别人告诉你什么,其实也只是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说一下,不会为了你的需求去实地跑盘。
  用心的人,即使去外地城市出差,也会到周边小区了解情况,随着一辈子也不会到这个城市去买楼,去居住。
  你自己买房,那是数百万的花费,数年或者数十年的收入,怎么用心去做都不过分。
贷款能多多贷尽量多贷,贷款年限尽量长。这句话是……
—————————–
如果提前把贷款还了,你再买房,就没有首付了。
当然如果钱放在手中确实没有啥投资渠道,只能存银行,那就提前还贷吧。
 楼主怎么看房产税立法
—————————–
@鹏程蛇口 2015-08-07 18:43:36
不是才立法吗,到执行还早着呢。
即使有人哭着,喊着跪求政府收房产税,政府也不会收的,先卖地再说。
等以后地卖完了,再收不迟啊。
—————————–
@四季群星 2015-08-07 22:42:35
房产税方案人均60平以下不收,一般三口之家的工薪阶层有几个有180平以上的大房子啊,就算有几套,老城区市中心也少见凑够那么大的,当然真趁好几套家庭人均又超平米了的收入也不会少,不会差那点儿房产税钱,大不了租出去,转嫁给租客,大趋势就是房租上涨,人均工资翻番,通货膨胀,政府有钱了,老百姓收入翻番了,钱更不值钱了···
—————————–
  同意  +1
开盘的时候,你高价买的户型,需要再卖出的时候,同样找到一个愿意支付这种户型溢价的人接手才行。这样的人你有多大把握找到。
同理,那些买名牌开发商的高价房子,多支付30%价格的人,卖出的时候,也需要找到一个愿意为名牌多支付30%溢价的人才行,你觉得好找到吗?
当然户型需要实用,奇葩的无法实用的不行。
房子值钱的地段的配套,而不是砖头,卖出的时候,什么会变,什么不会变,想好了就知道买什么房子了。
  从中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算你是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商品房购买力,缺乏聚集能力,也没有吸血能力,房价就不可能高企。房价能够保持高企,不仅本地经济要发达,而且需要在区域内有聚集能力,能够把周边城市的购买力吸引到本城市。与中山相比,厦门是另外一个典型,厦门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三,可是房价在全省确遥遥领先,始终排名全省第一。
虽然厦门的经济表现在全国、全省并不突出,由于具有良好的山海资源,自然景观,气候优越,吸引了来自福建全省的购买了,加上厦门岛内地域狭小,供给量有限,使得厦门房价长期上涨,保持全国房价第四的高位。
南昌作为江西省城,拥有全省最好的医疗、教育资源,对全省有一定的聚集作用,吸引全省的购买力,所以南昌虽然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低于中山,但是房价均价比中山高,考虑到南昌核心城区房价比郊区高很多,如果比较最高房价,两市的差距会更大。
房价与一个城市的GDP总量、人均GDP、人均收入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与这个城市的区域聚集能力有关,能否吸引周边城市的购买力是房价高低的重要因素。思考明白中山房价为什么低,也就明白房地产如果投资了。
  中国的人口是有限的,三四线城市已经发展到极限,未来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这个时代,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源是自己的大脑,社会变化太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你需要不断的学习,甚至是终身的学习才能时时更新自己的头脑,把那些过时的观念剔除出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脉搏,因此未来在一线,周末听各种专业讲座,付费咨询,更新知识,改变观念,头脑风暴将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楼市学习-最后的救市换入大城市房子的最后时刻二2015年

买房的几个原则:

1.能买住宅,不买商住两用。
2.贷款能多多贷尽量多贷,贷款年限尽量长。
3.买房尽量在市中心生活方便的地方,远离生活不方便的郊区,首付不够,房子可以旧点,面积可以小点,位置一定要好。
4.新房溢价太高,买房尽量买二手房,不要买新房。

其实今天还有一个关于房价的重磅消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
“不动产登记思路调整 高层明确不与房地产税挂钩。”
新浪财经的消息,其实这条消息的言外之意,就是房产税无限期推延了。
—————————–
您说的没错,就是无限期推迟了。
在政府还对土地财政严重依赖的情况下,年年征收房产税好,还是一次性收几十年好,如果你是市长,任期5年,你喜欢哪种?

需要说明的是,房价只与想购买它的人的收入有关,而与本地人的平均收入关系不大。
小城房价便宜是因为只有当地人购买,房价自然由当地购买它的人的收入决定。
而北京、孟买、纽约的买家来自整个国家,甚至其他国家的人,购买的客户群体庞大,而不仅仅是本地人,自然房价就会高很多。

  现在的救市就是为了让中小城市的房子成交量上来,估计年底或者明年房价会止跌回升吧。长期看,还要分析当地的供求关系。
买房10大陷阱:
1.养老地产陷阱
2.旅游度假房陷阱
3.商业地产陷阱
4.开发区陷阱
5.高铁陷阱
6.航空城陷阱
7.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陷阱
8.小产权房陷阱
9.郊区别墅陷阱
10.中小城市陷阱
买房对于城市的选择:
1.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就不在二线买;能在二线城市买房,就不在三线买。
2.在同等城市的选择上,商贸型城市好于综合型城市,综合型城市好于旅游型城市,旅游型城市好于交通型城市,交通型城市好于工业型城市。
  前几年,很多人买了海南的度假房,威海的海景房,结果怎样,大家都知道了。
 高铁是铁路总公司负责修建,他们为了降低成本,车站一般修建的比较偏僻,政府为了卖地,在高铁站附近炒作高铁新城,这些地方,通常没有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生活不方便,买入房子会长期被套。
当然类似北京南站这种高铁站,周边房子是可以的,类似北京这种高铁站建在市中心,且通地铁的,全国没有几个城市。
降息通道全面打开,半年三次降息,利率大降
直接影响:以贷款100万,20年,计算,如果按照基准利率计算,购房者之间可以减少月供143元月每月,合计20年可以减少3.43万的利息支出。
而连续3次降息后,贷款100万,20年将减少利息支出超过12.5万。
1: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改变高房价,一直喊涨的和一直喊跌的都不正确,看信贷宽松幅度选时机,在核心区域买、买、买。
2:只有一套房换房的人,千万别总以为自己的房子最好,以为你是换,墨迹卖,最后可能是多卖了10万,结果要多花20万买。
3:对于缺乏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是机会:高时嫌太高,低时怕再低。思路决定出路,贫富皆由思想决定。
4买得起大城市不买小城市,买得起中心城区不买郊区,任何时候位置决定一切。
5:通胀时代,时间是最大的成本,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利息买不到房。
  6:很多等保障性住房的人,最终往往会以比若干年前市场还高的价格,买到比若干年前更偏更远的房子。
7:不要以为房地产遍地黄金随手可捡,至少有些房产已经过剩或即将过剩:旅游房产、商业房产、远郊不配套区域房产。
8:数据只是过去,数据永远是滞后的,房价指数、库存都已经失真。只要看到信贷全面松绑,买房就是对的。
9:信用消费时代,人可以提前安排自己一生的收入,今天的你月收入5000不代表明天你还这样。买房一定要努一把,否则肯定后悔,买车一定要悠着点。
10、原来不是人们想买房,而是人们非买房不可,不买房就没有婚姻;不没房孩子的未来该何去何从;不买房就没有一个安定之所……买与不买,人生都在那里。
公积金利率跌至历史最低 超百城住房公积金政策松绑
“2015年以来,全国已经有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住房公积金松绑政策,包括北京、上海等超过30个城市还提及了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记者表示,从全国整体市场来看,住房公积金的刺激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正逐渐增加。
按照目前的基准利率,商业贷款购房利率为5.65%,住房公积金利率贷款利率为3.75%,从最近的20次房贷利率变化看,已经双双跌破2009年历史最宽松时期执行的5.94%与3.87%的最低历史记录。
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大幅降低后,以首套房贷款100万元、贷款期限30年、采用等额均还方式(每月还款额相同)为例,此次公积金利率调整后,月供额将从之前的4774元减少到4631元,减少了143元。而如果将今年的两次降息累计,每月一共减少还款288元左右。
 国家不会允许一个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的,楼主想多了,就像楼上说的,都跑去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你吃什么?未来二十年每个人好几套房,卖给谁?都住北上广?其他无人区?政府也不同意,另外北京已经鼓励用工单位招收本地人了
—————————–
  国家会严控,但手段只能是引导,不可能把城市封起来不让人进去。所以国家只能严格限制户籍人口数量,中长……
  国家不允许的事情多了,结果怎么样。
  未来不是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而是家乡没有工作,为了生存,不得不逃离衰败的家乡而选择去大城市工作。
 你完全是反过来想了,是因为家乡没工作或是没收入高的工作而跑到特大城市找高收入的工作,国家的事,都是明里一套,暗里实行的是另外一套,现在国家也是在支持特大城市做大做强.国家西部大开发搞了多少年了?实际呢.什么高铁,高速自贸区全在东部.
不是保脸面的问题,大多数的三线以下城市的财政是严重依赖房地产的,去年以来,陆续有黑龙江河南等地县城教师上街游行讨薪,说明当地财政真不行了。
房地产救市,主要是为了救财政。
救市的政策是国家在支持房地产发展,利率降低了,买房人的负担就降低了,相当于房价降了。首付降低了,更多的人才能买的起房子。
省城杭州是经济强悍的浙江的最大城市,拥有全省最好的教育、医疗资源,无论自住还是投资都是不错的。
前些年杭州因为库存量大,房价不涨甚至微跌,套牢很多人,随着库存量降低,未来价格会往上走。
温州土豪多,房价曾经是全国前几名,这些年下跌不少。不了解温州这种城市,给不了您建议。
  房贷是所有贷款中利息最低的,资金在手,你可以有无限的选择。而一旦还给了银行,你想从银行贷款,以什么理由呢,银行会借给你吗
 郎咸平:经济萧条局面将伴随我们的余生 回复 | 推荐 | 收藏 | 树状
作者: 经济评论 关注 于 2013-05-22 08:32 发表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郎咸平(微博):未来美元将走强,不宜长期持有黄金,中国经济 “病”在制造业。
5月18日,受“黄金1号·总部大厦”等单位邀请,郎咸平来到淄博给千家企业授道。
一向观点犀利的郎咸平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正经历一场制造业危机,制造业投资……
—————————–
郎教授最主要的目的是卖讲座,卖书。不是所有的话都能当真的。
买房的几个基本原则是楼主多年观察、分析、积累的经验,一定是有道理的。
总结出来也就是简单的几句话。
1.买二手房
2.市区生活方便的地方买房。
3.尽量的多贷款,贷款时间尽量长。
 新房通常有溢价,而且一般是你交款2年后才能收房,这其中你的资金是白白的被开发商占用了,而你没有享受到住房。
开发商永远比二手房东强势,注定你占不到开发商的半点便宜。
 房子买来是为了住的,地段和周边的配套最重要,方便你的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不是砖头的新旧。
经常有小年轻结婚的时候买了郊区的新房,住在感觉很舒服,可是等小孩要读小学的时候,才发现周边没有合适的小学,于是被迫卖掉新房,买入市区上学方便的老破旧。
  至于说到贷款,肯定很重要,你钱不够,银行借钱给你,你才能买得起啊。
小城市很多家庭买房是全款的,觉得从银行借钱要给利息不划算。有两点需要说明。1.房贷利率是最低的,如果要从银行借款,房贷是最合适的。2.作为个人,我们能够从银行借款的渠道基本上只有房贷和车贷,你全款买房把钱给了银行,一旦你需要资金投资,手中没钱,虽然抵押贷款可以借出来,但利率是肯定高于房贷的。
  买房前要考虑两个问题:
1.谁在买入,只是当地人,还是有外来人购买
2.卖出的时候,会卖给谁,接受对象是谁
  商铺买入要慎重,很多城市的商铺供给量明显偏多,而且商铺要考虑的因素比住宅多的多。电商发展迅速,对于一些商铺也是严重的打击。
看看中国的工作人口,过去二三十年每年进入工作年龄的人口还是在2000多万,最近几年每年只有1000多万,非常快速的下降。最大的一个人群就是八九十年代那批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人是非常大的,这批人是60后、70后、80后。 90后的人数比80后就少了大约40%。
房地产跟人口的流动有关系,虽然整体上房地产需求绝对没有以前那么旺盛,但是这个房地产是地区性的,一线城市跟二线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就这么点人,大家都往前30个城市涌的话,那三四线城市,四五线城市人口就会越来越少。这个很像现在日本,日本人口逐渐萎缩了,只有东京一个地方人口在增长,其他所有地方人口都在下降。

楼市学习-房贷真相,欠得越多越久赚得越多!

来源:第一财经首席评论 互联网金融网

下面小编转载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供读者参考。本文编辑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对真实性不负责任,观点仅代表原公众号。

我们总结一下,房产规划在我们理财生涯中的合理安排:

全款买还是贷款买,贷款多少合适?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好回答的,当然是贷款买啦,用银行的钱,岂不乐哉,如果你是土豪,请随意,现金实在没地儿去啦,买个房子玩玩,就不多说啦。

建议:

贷款买,能用公积金贷款买是最好的啦,公积金政策近几年也是在不断的放宽,买房,租房都可以用,对买房最利好的就是贷款的上限又从80万提高到120万。如果你房子总额多,贷款还可以公积金和商业贷款混合贷,是不是很人性化。

公积金贷款现在的利率是4.05%,商业贷款也在6%上线,用商业贷款利率城市不同各地还会有小幅度的折扣。

贷款,个人建议就按照最低要求付的首付款来贷就ok,后面在具体分析到。

如果贷款,贷多长时间合适,要提前还款吗?

先来举个例子:地点坐标:北京,首付30% ,公积金和商业贷款混合贷款,公积金:4.05% 商业贷款:6.15%,公积金贷款120万,商业贷款280万,贷款400万。

很多朋友看到30年,等额本息的总利息是421.5万,等额本金332.1万,尼玛,坑爹啊,银行收了我们这么多利息。

但是我们换位思考,投资的利息只要大于6.15%,假如现在主流P2P平台10%,那么如果不还银行的钱,而是投资收益大于10%,那我们的资金又多创造了3.85%的利息哦,比我们现在的一年期定期存款都高,你说合算不合算。

建议:

按最长的时间贷款,能贷30年,就贷30年,如果每年都可以找到高于6.15%的投资,不用着急还银行贷款的。

提前还款,就看你想不想在用银行的钱投资吗?自由选择权在你们手上哦。

等额本息or等额本金

首先我们站在银行按揭还贷款的角度分析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

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比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下,同样的年限,但是利息支出会高出很多,上图大家应该也看到了。所以,如果选择了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就感觉自己吃了很大的亏似得。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无论是等额本息或者是等额本金还款方式,其利息的计算都是用你借用银行的本金余额,乘以对应的月利率(约定的年化利率/12个月),计算出自己当月应该偿还银行的利息的。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利率水平其实是一样的。之所以计算出的利息不同,其实是因为你不同月份借用的本金不同造成的。借的本金多,要还的利息就多;借的本金少,要还的利息就少。

举个例子:

如果借款100万,20年还清,年利率6.15%,则月利率为0.5125%。

1.假设等额本金,则月还款本金为:100万/240个月,即每月为4167元;

(1)第一个月还款利息为:100万*0.5125%=5125元,则第一个月的实际还款额为4167+5125=9625元。

(2)第二个月剩余本金为100万-4167=995833元,则第二个月要还的利息为:

995833*0.5125%=5103.64元,则第二个月的实际还款额为4167+5103.64=9270.64元

以此类推

等额本金下20年共还款约161.7万元,共支付利息61.7万元。

2. 如果是等额本息,借款100万元,20年还清,年利率6.15%,月利率0.5125%,则每月还款额(含本、息)为7251.12元。

(1) 第一个月计算出的利息同样为5125元,第一个月只归还了本金7251.12-5125=2126.12元;

(2) 第二个月计息的基础是上个月的本金余额,即100万-2126.12=997873.8元,则第二个月应还的利息是5114.10元,即第二个月归还的本金为2137.01元

以此类推

等额本息下,20年共还款约174万元,共支付利息74万元。

上图,这样大家看的更直观:

通过上面的计算,是不是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吃亏占便宜、不存在哪个更合算的问题。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相比,因为之前月份每个月都比等额本息的还款金额大,所以其实就类似于每个月都有部分提前还款,通过这种每个月的提前还款减少了本金余额,占用利息自然就少了。其实如果不选择等额本金的方式,而是在你有钱的时候专门做一大笔的提前还款,效果也是差不多的。你最终利息高,是因为你每个月占用银行的本金多造成的,并不是银行设计要多赚你的利息。

所以,如果你前期资金并不算太紧张,可以选择等额本金方式,降低全部的利息支出;如果你前期资金紧张,你可以选择等额本息方式,这样虽然前期利息支出多,但是资金压力会小。等什么时候有资金的时候适当做些提前还款,同样能够达到降低利息支出的效果。

等额本金所还利息少,但是初期还款压力大;等额本息月还款金额相同,但是利息稍多。

借用银行的钱,我们把结余下来的钱,投资利息只要比银行高,其实就是赚的,个人比较偏好等额本息,投资收益大于银行利息,就是划算的,所以相当于在利用银行钱做投资了。

另外:如果网贷款平台,等额本息还款,对于投资者来说,实际的收益又是怎样的呢?用10000元投资一个12个月的项目,年化收益12%,一年后你的本息合计有多少?一年后回款10661,实际年化6.61%,而目前我们多多智富平台一个月的项目就年化率高达16%了,每月复投收益倍增,基价值远远高于6.15%的商业贷款。

结论:

建议选择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理由一,买房前期已经拿出了大额的现金,还款初期还款压力较大,等额本金前期还款数值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可支配现金会越充沛,这个时候无论提前还款还是投资都会比较从容滴哦。

哪类人适合提前还款vs不用提前还款

提前还款三类人:

1.传统保守党:钱只存银行,不做任何投资,不学习,不了解,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的朋友,还是提前还了吧,为了生活更踏实的明智选择。

2.不想要任何的负责,觉得欠钱很有负担,心里压力超级大的朋友,为了你更好的睡眠质量,请你还了吧。

3.这一类是高人哦,还了房子的钱,又拿无贷款的房子去银行做抵押贷款的朋友,相比你肯定有非常靠谱的投资渠道,并且肯定高于抵押贷款的利率,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请注意,请抱大腿,土豪,带多多君一块玩吧。

建议不用提前还款的类型:

1.公积金贷款,商贷7折,8折,公积金贷款利率才4.05%,余额宝的投资你就已经平了,这么低的成本,你就偷着乐吧。

2.等额本金还款期限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剩下的利息已经越来越少,不用选择提前还款了,本金都已经还了大半了,每个月还的利息部分已经比较少了哦。

等额本息还款期已经超过二分之一,可以提前还款,但是看准时间,节省的利息会比较多,其实节省的利息已经没有多少了。

最后说上一句,其实思路很简单,找到年利率大于4.05%,6.15%的投资产品就ok啦,你就在用银行的钱挣钱。

现在的经济大环境,是降息通道,借的钱越长越好,利息降了,第二年就可以享受新的低的利率哦。

总结:

首先,如果能借到银行的钱,一定是能借多少借多少,能借多久借多久。为什么?因为中国实际上长期是高通胀、低利率,甚至长期是负利率。你借到银行的钱,其实就是等于赚到了。

也因为负利率的这个原因,所以等额本息还款要比等额本金还款好。等额本息确实最后还给银行的利息要多一些,但是一开始的压力要小一些。很多人买房一开始就是借了债的,很多人一开始的压力都非常大。这个时候,能减轻一点是一点。更重要的是,现在中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相信“通胀比通缩好”。所以,美国量化宽松,欧洲日本量化宽松,中国也是。所以,负利率有可能长期存在。用等额本息还款你现在一个月还3000,30年之后还是还3000;等额本金现在一个月还4500,30年后还1000。可是,现在的钱要比30年后的钱要值钱呀。现在每个月月供多1500,可能会让很多人吃不消。30年之后每个月少了2000块钱,可能只够吃个早餐了。时间值钱呀!

楼市学习-当前不敢买房的是三个误区(2015年)

分享杨红旭的一篇文章:

当前不敢买房的三个误区

近段时间,随着气温的升高,重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趋于活跃,上海、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纷纷出现“日光盘”。比如,上海闸北大宁某盘单价7万元左右,居然开盘两个小时大卖21亿元。再如,深圳龙华某盘推出600余套住宅单位,近3000人到场,包括部分香港人,当天接近卖光。

然而,即便市场复苏势头明显,仍有很多民众不愿相信这些市场信号,他们仍然为中国楼市的前景而忧心重重,即便是自住需求,也不敢出手购房。据笔者的了解,近期这类人主要有三个担心,或者说三种典型认知误区。

误解一,经济差,楼市必差。从购买能力分析,经济繁荣,确实有助于增加人们的购房能力;经济萧条,企业与个人收入下滑,会抑制购房需求。但这一笼通的观点,并不能适应当前我国楼市的短期态势与特点。

在我国经济增幅快速下滑的2008年二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以及偏快下滑2011年二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楼市确实经历了显著降温。但自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幅已经开始低于8%,其后一直在七上八下的低位徘徊。因此,在这一横盘阶段,经济对楼市的短期负面影响,其实并不明显,或者说边际冲击消退。

从短期看,经济低迷持续二三个季度后,反倒有利于短期楼市。为了稳定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和房地产政策便会放松。比如2008年四季度中央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发放了近10万亿信贷,同时房地产政策大幅放松,结果2009年二季度开始楼市复苏,到了年底房价已演变成大涨。

误解二,越救市,越没得救。按一般理解,中国楼市属于“政策市”,政策紧则楼市降温,政策松则楼市升温。但有些人偏偏不愿这么简单明了的理解。他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救市,是因为楼市已病入膏肓,越救越没用,房价必将进一步下跌。

正如许多人凡事都相信“阴谋论”,如果将政策作为“阴谋”进行过度分析、曲解,则往往看不到简单的逻辑和现象。去年二季度开始,地方纷纷救市,9月30日央行放松房贷,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罕见的提出“支持改善性购房需求”,3月下旬六部委分别出了三个新政,支持改善性购房贷款,减免二手房交易营业税。

政策暖风频吹的结果,就是去年10月开始,多数一二线城市住宅成交量反弹;今年4月成交量加速活跃,其中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止跌反弹,深圳很多二手房价格相比去年三季度,已涨二成左右。当前中国楼市总体性质,并非1990年日本楼市的大泡沫,绝非病入膏肓,多数城市只是感冒,打针吃药后就会好转,房价继续上涨。

误解三,股市好,楼市必差。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熊七年的中国股市,终于开始上涨,其中去年11月22日降息之后,大盘加速上涨,今年3月至今又来一波大涨,目前上证指数4500点左右,相比去年上涨之前已翻番。在强大的赚钱效应下,股市激情燃烧,很多90后小鲜肉也冲了进去。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全国多数城市房价依仍在下跌。于是,很多相信,现在不买股票而去买房是傻瓜。甚至“卖房炒股”也成流行观点。

笔者的研究表明,股市和楼市同向、不同步。所谓“同向”,即股市和楼市共同受到货币政策与流动性的影响,当前处于降息降准的货币宽松周期,同时利好股市与楼市。所谓“不同步”,是指股市先变化,楼市后变化,股市比楼市更灵敏,一般股市上涨半年后,房价才会转强。或许有人会将原本投资房产的钱去买股,或许有人会将股市赚到的钱去买房,股市与楼市之间相互挤拉。

所以,如果你是投资需求,买股无可厚非。如果你是自住需求,则没必要因股市火爆而耽误了购房。毕竟,长期来看,中国股民“七亏两平一赚”,而重点城市的住宅保值性有目共睹。

杨红旭发表于新闻晨报

楼市学习-最后的救市换入大城市房子的最后时刻一2015年

天涯原文整理:
楼主鹏程蛇口     微博  https://weibo.com/u/3895107933
明王的天涯帖子

由于2014年房地产进入调整期,政府相继出台了930新政和330新政进行救市。本轮房地产大救市,是最大规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救市行动,现在看来,政策还未完全出完,如果楼市不能回暖,还会有更猛烈的救市措施出台。

此番救市之后,房地产进入“政策简单,市场复杂”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状态,以后不会再有也不可能再有如此大规模的救市行动,当然,也不会再有以往那种大规模的打压行动,因为中小城市整体过剩背景下房地产根本经不起打压。

        我们要明白的是,救市的目的不是为了救房地产,而是为了救地方财政,地方债务,地方债务已经压的有些地方政府喘不过气来,此番救市提振房地产市场,是为了缓解地方债务危机,为进入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赢得时间和空间。

         因此此番救市房价还没有上涨的城市,就再也不会上涨了,这次救市是最后一次出手机会,否则将来面对的很可能是有价无市,房价绵绵下跌,只能砸在自己手中。

必须在此番救市期间抓紧时间出掉这类城市的房子,买入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房子。此番救市,有条件入市的一定要抓紧入市,这是最后的低价机会。

  未来中国城市房价会冰火两重天,强者恒强,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房价会不断上涨,屡创新高,直到价格涨的让你绝望。而广大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会不断下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未来,优质资产收入远高于工资收入,是一个全球性的规律。在中国人口如此众多、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巨大、过去几十年城市化又被人为阻止的背景下,城市化的补课效应会使这一点更加突出。用不了十年,和你同样学历同样职业同样出身的人,因为买房和不买房的区别、买对房子和没有买对房子的区别,就是富人和穷人的区别、中产和白领的区别、财务自由和财务不自由的区别。

 楼市回暖,再次引发人们瞩目。在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现“日光盘”,即开盘当天即告售罄的情况,这引发了持币观望者对房价 可能又一次大涨的忧虑。

分化,是近期业界人士谈论楼市 时,使用最多的词汇。与一、二线城市楼市交易的热络相比,一些三、四线城市不为所动,楼市成交不升反降。一些城市出台力度更大的楼市刺激政策。广东佛山日 前解除了“限购令”,吸引了不少广州人出手购房。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三、四线城市未来的楼市前景不容乐观:“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处于同 一个周期。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消耗库存起码需要两年以上时间,带有投资目的进行投资,需要谨慎。”

     中国各个城市发展这么快,土地财政功不可没,你去其他国家的城市看看就知道了,中国城市发展是何等的迅速。

的确如您所说,中国经济在转型,要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可转型前,要尽量的把政府债务处理掉。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是最后的救市。

这轮救市后,房事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强者恒强,一直上涨,弱者恒弱,连绵下跌。

  下面我来谈谈大城市房价会持续上涨的理由以及小城市房价不涨以及可能下跌的理由。
  精彩在后面。

 大城市房价上涨的理由:

1.大城市工作机会多,人口在持续流入,逃离北上广是伪命题。很多人不是不喜欢山清水秀、乡情浓厚的故乡,可是故乡没有足够的机会,为了就业,只能去大城市。

2.大城市能提供高端就业机会,年薪30万以上的工作基本存在于大城市,金融、互联网、大公司总部、外企中国公司总部等高端就业岗位只能存在于大城市。

3.工业社会,工厂是创造财富的中心,工业、矿业发达的中小城市也很富裕。而现在是资本社会,货币为王,大城市中心的写字楼是财富中心,产业只能为资本服务。大城市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

4.城市化早期和中期,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各城市都有发展机会,表现在房地产上就是各城市房价普涨,而到了城市化后期,是人口从中小城市流入大城市,一个城市只有人口持续流入房价才能上涨。

5.中国人口众多,水资源、土地资源、各类矿产资源短缺,只能发展节约资源的集约型经济,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只能是类似日韩两国的以大城市圈为代表的都市化,大多数人口集中生活在少数几个大都市中。

6.中国人有重视家庭、重视房子的传统,孩子工作在哪里,父母退休后就在哪里。一些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读书、工作,买房,进而是父母随迁到孩子工作的大城市,整个家庭积累一辈子的财富会从小城市转移到大城市。

三线以下城市面临的问题:

1.三线以下城市过去的房价上涨主要是过去住房的短缺以及外来人口的涌入造成的。随着供给量的增加,部分城市的住房供应已经过剩,面临去库存的压力,房价有下跌的压力。

2.三线以下城市土地充足,新城规划体量大,供给量巨大。

3.房价不上涨,还乡团回家购买的欲望不强烈,失去了一个购买主力军。

4.三线以下的就业机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几乎所有制造业的产能都已经过剩,未来面临消减产能的压力,随着就业机会的减少,人口不仅不会增加,更可能会减少。

5.随着计生政策威力的显现,人口红利消失,流入城市的人口会持续减少,未来各个城市间会发生争夺人口的战争,小城市在人口吸引力上明显的逊于大城市,人口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会长期存在。

6.一个人口流出的城市房价注定缺乏上涨的压力,甚至可能会出现下跌。

 从日本的情况来说明一下大城市房价:

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连线,这条线(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的东南部国土面积大概32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全国94%以上的人口(12亿2千万)。日本国土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中国胡焕庸线以东的人口和面积都相当于日本的10倍,中国是放大了的日本。

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同样是人口稠密、资源短缺,经济结构同样是以制造业为主。日本的房地产发展历史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日本全国28%的人口居住在东京都市圈,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可以割裂分成二个市场:东京,非东京。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房地产”狂潮。但进一步细心读阅史料的人,才会发现,这个狂潮,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东京。

在东京以外的地方,哪怕在大阪,福冈这样的地方。房地产价格也不是太高。可能只有东京1/3的价格。和青岛也差不多。

而在日本更低一级的行政区,在一些乡和镇,已出现了无人居住的村落。房地产甚至完全不值钱。一百万日元就可以维修拿走。

 除了顶级富豪和底层赤贫,房子注定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一笔花费,最大的一块资产,值得一个人花费足够的精力去研究,去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遗憾的是一个人可以花1周时间买一件1000元的衣服,可以花一个月的时间买一辆20万元的轿车,而吝啬花费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一套300万的房子。

本次救市是最后的救市,以后的房产市场基本是市场说了算了。

以后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冰火两重天。今年是以较低价格买入一线房产的最后机会。

所以趁着下半年市场成交火热,卖出三四五线城市的房产,买入一线及二线强城市的房产。

美国房价高的城市只有3个:

1、纽约: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是美国最大的海港、金融、贸易和文化中心。 位於美国东北部海岸哈得逊河口。 沿海贸易额居全国第一位。

2、洛杉矶:美国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位於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洛杉矶河边。洛杉矶是美国西部工商业第一大城,在太平洋沿岸各港口中, 洛杉矶远洋货轮的吞吐量占第一位。 洛杉矶也是美国西部的旅游中心,迪士尼、好莱坞闻名世界。

3、旧金山:美国第五大城市,第二大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科技创新基地硅谷所在地,城市经济以服务业、商业和金融业为主,是太平洋岸证券交易所和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总部所在地。

除了以上三大城市,房地产在美国,并不是一项稀缺资源。美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大约在80平米左右。基本不存在“房痴”,“房奴”。
以美国一套典型的小镇上的郊区房子而言。售价25万美元。大概分三部分组成。
其中,建筑成本8万美元,地价8万美元,“建筑许可”8万美元。建筑许可,这一块的成本,也是美国国家主义的典型失败。在美国造新房子,你必须得到左邻右舍的同意。包括新建房的高度,颜色,建筑风格,都有严格的限制。这样做的结果,最终是推高了房屋售价。但无论怎么说,我们可以看见的是。在美国,“房地产”是完全不稀缺的。地价和建筑成本的比例,大约是1:1

上海、南京、无锡三个城市,人均GDP,人均收入相差无几,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房价却差距巨大。

说明房价与人均收入关系不大,与是否能够提供高端岗位机会关系更大。

 自住买房,一定要买市区生活方便的房子,即使贵一些也值得。不要买郊区房子,配套不好。

大多数年轻人买房,第一次都是在郊区买新房,然后过几年,小孩读书的时候,才发现周边没有好学校,于是急匆匆的换房到市中心,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
所以买房,建议买市中心的二手房,生活读书都方便,首付不够,可以买小点的,旧点的。即使房子旧点,面积小点,都不是问题,关键是满足自己生活需要了。以后有条件了,再换大房子不迟。

楼市学习-变化的时代里要有忧患意识

一位70后的感慨:下半辈子我会陷入贫困吗?

文/刘黎平   南都记者

我一直是个有着忧患感,却始终未走出忧患的人。

从一个小悲剧说起吧。

十多年以前,听家乡人说,父母生活劳动过的生产队,有一位长我十岁左右的大哥,在铁路旁电线杆上贴假证广告,被警察追赶,中枪,还算幸运,打在腿上,之后扭送回乡。

吃了子弹,在我们当地是一件很不幸、很耻辱的事,怨妇骂丈夫时,最严重的一句话就是:“红炮子穿心的”。这位老乡的遭遇在当地引起的反响可想而知。

老乡姓毛,外号光头哥,曾何几时,他们毛家曾是方圆十来里的“显族”。

光头哥父亲名字中带一个“敏”字,职业是漆匠,人称“敏漆匠”,手艺祖传,传到他手里,不知是第几代。

从他所在的生产队往外走十公里,没有第二个从事漆匠手艺的。他所从事的产业,其附加值,远远高于社员们在地里刨一锄,挖一铲的劳动,他很为此骄傲,用了一番很形象的话来概括自己的成就感:“我虽然是农民,可一辈子没下田沾过泥巴沾过水。”

那个时代我所生活的农村,虽然极其贫困,社员们经常用地瓜当口粮,然后,敏漆匠家中顿顿有白米饭,天天能喝酒,坛子罐子里的腐乳、辣椒酱,墙上的腊肉干,没断过。

异于常人的富贵,全源于他手中的活儿:刷漆。

敏漆匠很豪爽,很大度,我们家在1979年回城后,将乡下的房子作价一百来元卖给他家。后来,我家请木匠做了一个衣柜,请了一个蹩脚漆匠,刷得实在对不起行业平均水平。

敏漆匠听说后,立即叫他两个儿子进城,吩咐说:“你们帮老乡刷好柜子,一分钱都不能收,包括油漆成本。”

这种大度和豪爽,半源于性格,半源于行业的骄傲。因为,我大度得起,豪爽得起。

再过十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城的乡亲和父母聊起敏漆匠,皆叹息:漆匠家中光景,泯然众人矣。

又数年,则说:漆匠家中光景,不如众人矣,儿子孙辈得出去打工了。

父母听了有些惆怅,很为这位生产队显族的没落伤感,我当时是一位师专生,在旁边听着,全是一种局外人的感受:时代在前进,你不前进,多少有点活该。

可惜当时年纪小,不知世道有多艰难。

父母在1980年前后回城,父亲在学校工作,母亲进入了一家让人眉毛都能长三寸的企业:县五金交电化公司。在那个买一辆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都得求爷爷告奶奶的时代,这家单位的荣耀有多大,用头发都可以想象出来。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是一个销售行业工人无忧无虑,甚至有点嚣张的时代。

他们的称呼本来就是一种荣誉,不叫售货员,不叫服务生,而是堂堂正正的“营业员”。

1984年春晚,张明敏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而春晚第二天大早,第一个用收录机满大街播放的,就是县五金交电化公司。那样霸气的分贝,那样高大上的气势,感觉好像张明敏是在五交化公司演唱似的。

这也算是一种传播的优势吧。

记得当时我去上学,从播放着“中国心”、“回娘家”的营业大厅里走出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国有销售企业的那种荣誉感,也延续到我这个小学生身上,让我有如同从中南海走出来的豪迈感。

有时候,在盛夏的夜间,公司的小伙子们在营业大厅里大分贝打开电视机,看全国武术锦标赛直播,因为电影《少林寺》的关系,那时候的武术比赛颇有粉丝,小伙子们一面喝彩,一面喝汽水,脸上洋溢着幸福得无比张扬的笑容。

当时,所有的人都相信,他们这种自豪而幸福的生活,会持续下去,他们的明天也就是今天,他们的今天也就是明天,反正处在同一个领域:幸福。

而且,按照当时的就业思路,这种幸福会延伸到我们70后身上,因为当时还流行一个职业接班制度:顶职。

那时的公司开会,很少谈及具体的业务,诸如营业额,利润,公司经理作报告,主要内容是讲政治,讲新时期的大好形势,那语气,完全是党委书记作政治报告。

难怪当时一部名为《子夜》的电影,是根据矛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让影评家吐槽:电影的主人公哪里像民国上海滩的资本家,完全是党委书记在做报告吗。为什么?是当时的经济形态决定了艺术形态。

种种的骄傲和豪迈,都来自于行业的垄断性特征,站在高处的人,总是豪迈而幸福的。这和家乡漆匠为什么豪爽、大度,都有同一个缘由:行业的独一性,不可替代。

因此,那时销售行业的工人,微微地有点嚣张,有点任性。

姑且举一例:

五交化公司有一家专门卖化工产品的门市部,我母亲曾在那里工作过。一位同事阿姨,胖胖的,坐在柜台里懒得动身。某日,有位农民来买货,问:“同志,请问有土红吗?”售货员懒懒地回答:“没有土红,只有铁红。”

其实,土红和铁红就一回事。

这恐怕是当时销售行业态度的一个生动写照。

傲慢,来自于行业的独一性。

然而,不久,我就亲眼看到和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寒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考上大学,虽然只是个师专,但是当时全班一百多号人(有大量复读生),只考上九个。

母亲公司的人都很高兴,有一位识时事者,很真诚地祝福说:“张大姐,你的崽争气,考上大学,又是教师,以后就不用像我们这样担心行业会垮掉,公司子弟能读书的不多,骄傲,蛮横,不学技术,现在尝苦头了,你们家小刘不错,争气,不会进入下岗大潮。”

彼时关于五交化公司会垮掉的传闻,一波比一波高,有时候公司员工会自我安慰说:“不会的,肯定不会,我们是国有企业,我们的干部可以直接调到县委当领导,都是国家工作人员,政府怎么能让国家工作人员没饭吃呢?”

员工们还在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来安慰自己。大家都有危机感,但是谁也不知道怎样对付危机。

然而,寒冬还是在危机感中如实地降临了。

我母亲在公司垮掉之前退休了,领到了退休工资。但是绝大部分中年壮年员工,都在这个时候忽然失去了手中的饭碗。

母亲描述说:公司开了最后一次员工大会,宣布公司不行了,除几个留守人员负责公司房产和租赁事项外,大家都散伙。老员工们痛哭起来:以前私人和家庭有事,可以找公司解决,以后,我们有事,找谁去?

那一次,没有几个人走出去,尤其是那些年过四十,上有老下有小的男性领导,他们已经来不及走出去,无法再学习新的技能,无法找到一种与以前的体面相称的工作方式。

公司有一位营业主任,个子不高,且隐其名,三十来岁时当上公司领导,意气风发,也有点得意忘形,见了普通员工,爱理不理。下岗后,一切的官架子,都转变为在闹市炒米粉的姿势。

当时我在家乡教书,每次经过农贸市场,看到门口这位曾经指点江山的领导在满头大汗地一手执锅,一手执铲,系着污垢满是的厨布,在那里从事第三产业的时候,心里像承受核弹爆炸一般,升起巨大的蘑菇云,这朵蘑菇云就是:忧患感。

我不能像我的叔叔、阿姨辈那样,在一个兴旺的时代,被捆在一个没落的行业上,被其活活耽误。对于这个时代,他们也曾鼓掌,也曾欢呼,然而,他们却在鼓掌和欢呼中憔悴和凋零。

我的同辈中也有,有一位小学同学,顶职在一家国有销售公司工作,后来娶妻,家居电器都买好了,结果碰上公司倒闭,新娘不干了,不来了。

下岗女员工,是那时人民教师配偶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钱不多,但稳定,女公务员不稀罕你,只好和下岗女工互相将就吧。

娶妻和我学历不对称,这也让我很忧患。

那时的我,好像“平凡的世界”里的朱少平,不安于平淡的乡村教师生涯,要走一条异样的路,于是考研,以我鲁钝的资质,考了三次才考入暨南大学文学院。

毕业,我进入媒体,纸媒界。

我骄傲地认为:我终于走了一条和前辈们异样的路。

每年回家,和父母走在大街上,遇母亲的同事,父母都会骄傲地介绍一番:我崽,如今在报社当记者。

母亲同事们,那些曾经在盛夏夜,在公司营业大厅一面喝酒,一面看武术锦标赛的一群,如今用仰慕的眼光看着我,我如同在玫瑰色的云端里。

我进入纸媒,并不只是虚荣心使然,也是一种使命感使然。我喜欢文字,喜欢传播文字,喜欢很多的人感受到我文字里散发的热诚、激情和那么一点点勉强称得上是智慧的玩意。

我是如此地狂爱码字,2000年的年底,2001年春节前夕,我许下一个愿望:希望我的名字每天都能在印刷品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地传播出去,果然,满天神佛,列祖列宗,听见我真诚的呼唤,我进入一家大纸媒集团,成了经济新闻部的编辑,每天报纸左上角都印着我的大名:刘黎平。

前辈们碌碌无为,靠着国家特殊的垄断经济形态过着舒心的日子,这是一种耻辱,人的落寞,往往是因为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我这个70后的小知识分子,和他们那帮倒霉蛋是不同的,我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说这话,似乎有点自命不凡,但是,进入新闻行业的人,有几个是自命平凡的呢?

说实在话,除了父母亲人师长,我最感恩的,就是我所从事的这家纸媒,广州的一家巨型纸媒。一些离开它的同事,多多少少向我抱怨过它,但是我始终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不是谨慎,而是真诚。

这家纸媒,不只是一个饭碗,更是一个盛放理想的容器,它实现了我的理想,让我署名的文章每周几十万地向外传播,让我走在路上能遇到粉丝,让我能出版几本不太畅销的书。

这个世纪初,我进入纸媒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期,广告收入全国报业第一不说,居然还胜过正在兴起的芒果台。纸媒的广告收入超过几乎同级别的电视台,这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

我那时也不能说没有危机感,忧患感,因为我们经常要从网上找最新信息来源,记者们要等网上的央行加息减息消息,看新闻,往往第一时间上网,然后才考虑报纸。

然而,我的忧患感,仅仅停留在纸媒与网络平等竞争的层面上,报纸在新闻传播领域,虽然将来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但至少是一个较大较强的存在。

而且,劳动人民对于报纸质朴的情感,似乎也对我有着心理抚慰的作用。

记得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左右,上了班回家,叫了一辆的士,司机知道我是报社的,很羡慕地说:“报纸好啊,国民党要办,共产党也要办,反正缺不了你们。”

这句话胜过千万句经过精心策划,引用了海量数据的精英人士的报告,人民如此看好我们,我们干嘛要忧患呢?

其实,这位司机大哥的话,有一个词要替换,就是“报纸”要替换成“新闻”。

所谓的反正缺不了我们,这个我们,其实应该是职业化的新闻群体,而不是具体的我们的这一群个体。

没想到这个行业,广告在呈现断崖式的下滑,甚至能听到断崖的声音,这声音来自于工资卡,很多家纸媒已经在传播这种声音。

随着这种声音到来的,是很多纸媒精英肉身的死亡,不明白为何行业的式微,要以人的生命作为祭奠和注解,莫非这就是共业?就是劫数?

有一回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一位女家长,也是同城报纸的,她跟我说:你们已经算幸运的了,还能在账面上没有下滑迹象,年终奖季度奖照发,尽管购买力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已经很多人在家里闲着,每个星期做不了几个版,薪水实在是很没面子。

开完家长会,我牵着儿子的手,走在学校前面的林荫大道上,看着他好奇地问我:爸爸,我们什么时候买路虎,我们什么时候换电梯楼。

看着他忽闪忽闪的眼神,充满着对父母未来,对自己未来的憧憬,我忽然有点紧张,我亲爱的孩子,你知道吗?爸爸的下半辈子可能陷入贫困。可能你得在这个贫寒的家庭里长大,如果你不够走运,不够努力,可能还得将这种贫寒延续下去。

有一部美国短片小说,讲一个小孩听说班里要捐助贫困家庭,善良的他也拿了东西捐出来,结果老师很无情地告诉他:“某某同学,你不用捐献,因为学校捐助的,就是你家。”当时那位孩子愕然之后的泪花,会是怎样一种心痛呢?

忽然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冒出这样的泪花。

我惊恐不安地悲伤起来,所有曾经有过的使命感、责任感,此刻被生存危机感冲刷得荡然无存。

我想起家乡曾经富贵的漆匠,他的儿子在铁路旁贴广告挨枪子,想起母亲公司那位曾嚣张不可一世的业务主任在闹市满头大汗炒米饭,我的下半生会不会像他们一样呢?

我当时引以为警示的,就是我如今所面临的。

引用我曾经写过的一部玄幻小说:《一位史前暴君的笔记》,里面有这么一番话:“年幼的时候,我以为我能拯救这个星球;年少的时候,我以为我能拯救这个帝国;年青的时候,我以为我能拯救这座城市;中年的时候,我发现我连自己都拯救不了。”

悲哉斯言。

幼稚的儿子,目前不能感知我的危机感,就好像当年的我不能感知父母叔叔阿姨辈的危机感。

我前几年就有个担心,担心在媒体界,会出现像产业工人那样的退出潮流。如今的这一群,是高知识高素养的一群。

这种潮流,冷眼去看,不是某一个政策的失误,不是某一个人物的品质问题,而是一种无法拒绝的潮流,一种无法用失误和卑鄙去谴责的潮流。

它总会来,它总会发生,它总会选择某一人群,如果你不幸被选中,而且不幸在人到中年被选中,你能做到的,似乎只有跟着沉船上的老鼠逃生。

不要嘲笑上一代人的落魄,因为很可能你会成为他们。

不要说“人穷志不穷”,物质上穷了,精神也会跟着沦丧。即使在提倡越穷越光荣的时代,一个生产队里,最穷的那一户也是受嘲笑最多的一户,更何况今日。

伴随着对下半生贫寒的恐惧,还有对光荣感失去的恐惧。

我们很可能成为被照顾的一群,拿着国家的救济过日子,一旦想到这个,我忽然明白,欧美那些高傲的曾经的精英,为什么宁肯在地铁口搞杂耍,也不愿意去领救济金。

士可杀不可辱,在市场经济社会还是存在的。因为他们不舍曾经有过的一份光荣感。

漆匠、营业部主任,失去的也是一份光荣感。

纸媒的人,如今从事的新营生,可谓五花八门,搞厨艺,卖“心灵鸡汤”,从事童书推销,或者跑动漫业务,或靠一栋大楼收租,这个社会只要不懒,不太蠢,饿不死人。

然而,那一缕夕照般的职业荣誉感,却已经苍白,渐渐沉入昏暗。

早知道如此,不如早一点去炒粉,去卖菜,去开班,在这些行业早一点折腾经营,凭着当年考入名校的智商和毅力,或许早就开上连锁店,当上土豪了。

还有一条途径,就是理财。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然而,凭借你在新闻界积下的那点子银两,在失去营生行业的情况下,它们的利息完全不够你保证下半辈子的开销。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下跌的股票,没有永远高利息的理财产品,更何况你的基数也就那么一点点,要跟上通胀的速度,它们得翻倍地增长,有这样的事吗?扪心自问一下吧。

还是说说职业荣誉感吧。

新闻在碎片化,在个体化,新闻传播主体也在碎片化,个体化,新闻从业者想要保持那份荣誉感,使命感,在保持主业的同时,微信是维持这种感觉的最合适平台。

问题是,这种职业感觉可能会延续下去,但往昔的那一点点收入上的优越感(其实也很不实在)却再也维持不下去。

阅读量就算屡屡达到100000+,粉丝一万、两万地涨到十万,可是大部分人除了在朋友圈,在手指的划拨中获得一种数字刷新上的快感之外,真金白银,一分也没有。

尤其是本人这种,纯粹是赚吆喝的。觉得和当年在中学办文学社,分发那些布满浓稠油墨的文学小册子没啥子区别。

对整个行业,我一直是个路盲,但我对那些口水救世主也没有什么信心。

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先知先觉者,一种新的行业形态,谁都预言不了,就好像从来没有经济学家能预言到经济危机一样。

听过很多的关于新媒体的报告,讲座,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见过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就算是占了威权力高度的澎湃,听说点击量也在断崖式的下崩。

新的新闻形态,它一定有,一定有它的理存在着,就好像朱熹说的:凡是事物,事先一定有一个理存在。

然而,世界是神秘的,不可知的,谁都摸不到这种新媒体形态的理,谁都不能准确描述它的具象,谁都说不清楚它何时来临。

就好像罗斯福新政,谁都以为是他挽救了美国的危机,谁都没有想到是一场超规模的战争挽救了美国的经济。(注:罗斯福、二战并没有挽救美国)

是二战挽救了美国,挽救了西方,然而,在这场挽救的过程中,是亿万百姓的痛苦和士兵的牺牲。

我们新闻人摸索着走向那个新的媒体形式,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摸索过程和未来的情状,但可以明白的是,我们也要经历新闻的“二战”,会有很多牺牲,很多痛苦,很多彷徨,或许不幸,只是不知道谁会面临这些人力与时代力的摩擦。

作为自封的太史,我只能暖男式地说一句:摸索前进的路上,我们保重。

楼市学习-从教师讨薪现象洞察到地方债务

为什么各地频现教师讨薪?原因就两字:没钱,有些地方债能随时惊出人一身冷汗
作者: 智谷趋势
2018-06-04 20:47
财政真的有点紧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旺角黄局长

 

原以为只有农民工才是讨薪运动的扛把子。一夜醒来,教师队伍也不再拿着铁饭碗了,显得比弱势群体还要弱势。

 

搞得有点今夜人人都是六安人的感觉。

 

先是安徽六安沦陷,然后贵州毕节,湖南武冈……

 

别以为这是几点星星之火,以安徽省为例,有十个城市截止去年底就没有发放政府文件白纸黑字写清楚的一次性工作奖励。

 

别看中国GDP已飙升至82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实我广大五六线城市外强中干着呢。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欠教师啊,连教师们的待遇都落实不了,恰恰反映了基层政府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财政危机。

 

一边是揭不开锅的财政收入,一边是债台高筑的政府性债务,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成了炸雷。

 

大历史的进程往往就隐藏在小细节中。或许十年之后再回首,六安教师“讨薪”风波会成为观察地方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01

穷。地方是真的穷。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多名教师为了讨薪让这个城市一夜之间举国皆知。

 

新京报去采访时,六安方面回应称,安徽省虽然有规定“省辖市可结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相关规定对本地机关事业单位的一次性工作奖励予以规范”。但金安区、裕安区根本就没有能力出台这个奖励。(虽然)市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老师发了……也是调查考核了一年时间才决定。所以这个事情非常复杂,财政负担非常重。

 

说到底,就是地方财政够呛。

自2015年以来,六安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远不及支出的1/3,长年靠上级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和发债度日。

 

表面看,最近几年六安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还是挺风光的,除了2016年短暂下滑一点外,这辆拉动经济的马车头一直在攀升。

 

但实际上,这种递增的投资额度,其拉动GDP增长效果已后继乏力。由于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六安市的投资效果系数(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GDP)逐年下降。

 

根据六安市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六安市投资效果系数0.282(深圳大概是0.68), 2017年跌到仅有0.088,仅相当于六年前的31%。

 

换句话说,2017年六安砸下1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GDP其实跟2011年490亿元的效果是差不多的。

 

六安的经济运行,已完全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而且是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到了今年,六安市的经济直接走入了冰川时代。

 

一季度,全市9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万元)中,亏损户数就高达147家,比去年同期多了66家,亏损面为16.1%。利润额只有可怜的13亿元,同比下降24.5%。

 

六安市统计局承认,2018年一季度经济效益下滑明显,主要是三大行业不景气: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2302.2万元,同比下降93.6%

 

文体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实现利润1846.5万元,同比下降58.8%。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更是直接亏损,达3138.7万元。

 

02

 

不单是六安,教师讨薪大多发生在中西部地区。

 

2月份,贵州毕节市、安顺市的部分县中小学教师们迟迟拿不到2万元年终奖,这笔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小数目,他们奔走呼告,四处撞墙。

 

5月5日,湖南武冈市上千老师讨薪惊动了当地政府。

 

截止去年底,整个安徽省还有淮北、马鞍山、宿州、蚌埠、宣城、铜陵、阜阳、淮南、滁州等城市没有发放一次性工作奖励。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地方政府宁愿扛着违法的嫌疑,也要咬住牙拖拖拖,是什么令他们迟迟不肯开锅?

 

两个字,没钱!

 

贵州毕节这三年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7.3%、4.7%、12.3%,看起来好像不错,其实只是因为前几年财政收入跌的实在是太厉害了,稍微一点止跌回升,数据就显得很靓丽。

 

事实上,2017年毕节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23.84亿元,比4年前的水平还要低呢,2013年还有125.62亿元。这座城市是由阴转阳了,但并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除了阜阳之外,目前被曝光欠薪的十几个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都非常乏力,基本都处于下滑通道。像滁州、蚌埠、宿州、淮北的增速从往年的两位数直接跌到个位数。马鞍山、武冈、铜陵三个城市更不忍睹,直接是负增长了。

 

03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造血能力这么弱,好像集体被抽掉魂似的?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

 

这些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值高得吓人。没有一个低于90%的,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高于100%。

 

在上一轮经济周期里,这些五六线城市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当北京(32%)、上海(24%)、广州(28%)、杭州(47%)、苏州(33%)、无锡(47%)等沿海城市早已转型换挡,走上内生增长道路上,这些城市还是一条路走到黑。

 

这种传统发展模式与中国大环境变化之间的错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投资越大、效应越低。

 

高科技项目引不进来,但为了GDP还是硬上,大量投资停留在低端化的产业结构,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投资效率偏低,对财政收入的刺激也就大打折扣了。

 

找不到核心驱动力,就算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也照单全收,最终引起产业同质化,大量资本沉淀在产能过剩的产业。营改增之前,政府才不管企业亏不亏损,只要开门营业了就可以收营业税,所以就算经济下滑,政府也能撑一撑。现在改征增值税后,企业只要没活干,就无增值税可收。财政收入之困难可想而知。

 

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中国了。来个大项目,也够不了当地吃多久。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如果砸下大把钱只是收上来的税少一点,我们也就认了。更要命的是,很多投资项目都是地方政府从银行借贷搞起来的,或者是政府以担保、明股实债的形式诱导企业下水的。

 

那些投下去的钱,最终都变成了地方政府直接的、或有的债务。这些地方政府性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累计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04

 

在这种背景之下,你再去看一下六安市的地方债情况,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这几年,六安市政府的负债率大概是30%,低于国际警戒线60%。但衡量地方债的风险程度,从来都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据。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体重、身高完全符合标准,但这并不代表他的身体状况就健康,内在免疫力一旦贫弱,就算是一个普通流感也能把他打趴下。

 

同样的道理,地方政府如果自我造血能力弱,就是负债率低于60%,也有可能无力还债,眼睁睁地看着债务崩塌。

 

更何况,对于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这些必须公开的数据,政府往往会加以粉饰使之合规。而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担保责任债务、救助责任债务,通常讳莫如深,加上这两块,每个地方政府的债务都会更高一些。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你根本不知道哪个链条会率先断裂。

 

1月11日,云南某省级融资平台违约,这是中国首例省级融资平台炸雷。

 

4月27日,又一个省级融资平台深陷兑付危机了,地点,发生在同样有着投资驱动模式的直辖市天津。

 

5月10日,天津最大国有房企天房集团惊爆1800亿负债,业界普遍认为,一旦爆发将炸伤大半个中国金融圈。

 

省级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一般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市县级融资平台,如果连这些平台都扛不住炸雷了,这些GDP不及天津、云南的十分之一的五六线城市,岂不是更令人担忧?

 

2017年5月,六安市就率先给下边各个县区发了一份《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从预警、定级、应急、处置、保障等方面做出了事无巨细的规定。

 

这篇洋洋洒洒一万字的宏伟巨作,充满了爆屏的危机感。翻译成人话就是:

顶不住了千万别硬抗,提前一两个月吱下声。万一真炸雷了,而且还是个大大雷,你们就直接飞到省里汇报吧,不用看我面子。那些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白字黑字都签了,流着泪也要还。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撑死就还 1/2,不能再多了,那些有救助责任的债务,你们看自己兜里,有多少就给多少,重要是要把事情摆平了,群众情绪要稳定。

 

前几天,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在北京某论坛的一番讲话引起轩然大波。他说,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但地方政府就没有一个想还债的。

 

“现在要让他还债,他说我工资都发不出来,财政困难得很,怎么办?所以现在欠的这些债不说还本,还息许多地方都还不起。”

 

有人说,要化解这些天量地方债,要么借新还旧,要么就是发行货币稀释,最终通过通胀由百姓买单。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手段。今天中国正在加速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典型如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以及即将落地的粤港澳大湾区,他们的转型升级将给全国带来示范效应和溢出效果,推动各地形成硬核的经济驱动力,最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难度虽大,但并非没有可能。

 

割韭菜?不存在的!关注牛叫兽读财,回复股票名字,查询港资对个股的持仓情况,能比99%的人先跑路~!

智谷旗下投资理财公号

软件分析模式-概述

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


 

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
原文书名:Analysis Patterns: Reusable Object Models
作者: (英) Martin Fowler
译者:樊东平 张路 等
书号:978-7-111-30530-9
上市时间:2010年6月

 

作者简介:

Martin Fowler 在面向对象分析设计、UML、模式、软件开发方法学、XP、重构等方面,都是世界顶级的专家,现为ThoughtWorks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ThoughtWorks是一家从事企业应用开发和集成的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Fowler就是适用对象技术构建多层企业应用的倡导者,他著有几 本经典书籍:《分析模式》、《UML精粹》和《重构》等。

 

内容简介:
《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 》的作者Martin Fowler是国际著名的OO专家,敏捷开发方法的创始人之一,现为ThoughtWorks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深受业界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好评,经久不衰。
《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 》讲述各种分析模式(即来自概念性业务模型的模式)和支持模式(即讲述如何使用分析模式的辅助性模式),把论述重点放在介绍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最终结果—即模型本身。作者透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将自己丰富的对象建模经验与读者分享,使读者可以马上采纳这些经验性模式。
本书适合的读者范围非常广:面向对象的计算机分析人员和设计人员(尤其是那些参与系统分析的人员)、数据建模人员、编程人员以及专业的软件工程师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本书赞誉:
“《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 》是对不断发展的模式文献的一个重要贡献。它捕捉来自不同领域的深奥的对象建模专业知识,形成一个模式目录。这些领域模式将有助于你解决不同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建模问题。”
———《设计模式》作者Erich Gamma
“Martin Fowler为我们给出答案,而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找到这些答案的过程。在《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 》中,透过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你将找到自己下一个业务对象模型的重要内容。”
———Ward Cunningham
“就像‘四人帮’在他们的经典著作《设计模式》中总结出了通用的设计模式,Martin Fowler在这本让人期待已久的书中为我们总结出应用领域的诸多模式。《分析模式:可复用的对象模型 》是从事面向对象业务建模和业务过程重组工作的所有分析人员和设计人员的必备之书。”
——Donald G. Firesmith

 

目录
Ralph Johnson序
Ward Cunningham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概念模型 1
1.2 模式世界 4
1.2.1 Christopher Alexander 5
1.2.2 描述格式 5
1.2.3 关于模式的抽象程度 6
1.3 本书中的模式 7
1.3.1 建模实例 8
1.3.2 模式的来源 8
1.3.3 跨领域的模式 9
1.4 概念模型与业务过程重组 9
1.5 模式与框架 10
1.6 本书的使用 11
第一部分 分析模式
第2章 责任模式 17
2.1 团体 18
2.2 组织层次 19
2.3 组织结构 21
2.4 责任 22
2.5 责任知识级 24
2.6 团体类型泛化 26
2.7 层次型责任 27
2.8 操作范围 29
2.9 职位 31
第3章 观察和测量模式 33
3.1 数量 34
3.2 转换率 36
3.3 复合单位 37
3.4 测量 38
3.5 观察 40
3.6 观察概念的子类型化 43
3.7 观察方案 44
3.8 双时间记录 44
3.9 被否决的观察 45
3.10 临床观察、假设与推理 45
3.11 关联观察 46
3.12 观察过程 48
第4章 针对公司财务的观察模式 52
4.1 企业片断 53
4.1.1 定义维度 57
4.1.2 维度的属性以及企业片断 59
4.2 测量方案 60
4.2.1 保持计算的有效性 61
4.2.2 比较和因果测量方案 62
4.2.3 状态类型:定义计划的和实际的状态 63
4.2.4 构造测量 66
4.2.5 维度合并 66
4.3 范围 69
4.4 带范围的现象 70
4.4.1 带范围属性的现象 71
4.4.2 范围函数 73
4.5 使用最终框架 75
第5章 引用对象 77
5.1 名称 77
5.2 标识方案 79
5.3 对象合并 81
5.3.1 复制并替换 82
5.3.2 替代 82
5.3.3 本质/表象 83
5.4 对象等价 83
第6章 库存与账务 85
6.1 账目 87
6.2 事务 88
6.3 汇总账目 90
6.4 备注账目 92
6.5 记入规则 93
6.5.1 可逆性 94
6.5.2 不使用事务 94
6.6 个体实例方法 95
6.6.1 使用singleton类实现 95
6.6.2 使用策略模式实现 96
6.6.3 使用内部case语句实现 97
6.6.4 使用参数化方法实现 98
6.6.5 使用解释器实现 98
6.6.6 实现方式的选择 99
6.7 记入规则的执行 99
6.7.1 急切触发 99
6.7.2 基于账目的触发 101
6.7.3 基于记入规则的触发 102
6.7.4 向后链式触发 102
6.7.5 触发手段的比较 102
6.8 多个账目的记入规则 103
6.9 选择条目 106
6.10 账务实践 107
6.11 条目来源 109
6.12 结算单和所得计算书 110
6.13 对应账目 111
6.14 专门化的账目模型 112
6.15 登记条目到多个账目 113
6.15.1 使用备注账目 116
6.15.2 派生账目 116
进一步阅读 118
第7章 使用财务模型 119
7.1 结构模型 120
7.2 结构的实现 122
7.3 设置新的电话服务 124
7.4 建立通话 126
7.5 实现基于账目的触发 127
7.6 把电话分成白天和夜晚两类 128
7.7 按时间收费 130
7.8 计算税款 133
7.9 结论 134
7.9.1 记入规则的结构 134
7.9.2 什么时候不能使用框架 136
7.9.3 账务实践图 137
第8章 计划 139
8.1 提议和执行的动作 140
8.2 完成和放弃的动作 141
8.3 挂起 142
8.4 计划 143
8.5 方案 146
8.6 资源分配 149
8.7 输出和启动函数 153
第9章 交易 156
9.1 合同 156
9.2 合同夹 160
9.3 报价 165
9.4 场景 168
第10章 派生合同 176
10.1 期货合同 177
10.2 期权 179
10.2.1 多头、空头、看涨和看跌:体现一种谋略的词汇 181
10.2.2 子类型化或者非子类型化 182
10.3 产品 184
10.4 子类型状态机 188
10.4.1 确保状态图的一致 190
10.4.2 一致性的使用问题 192
10.5 并行的应用和领域层次结构 194
10.5.1 应用外观的类型检查 195
10.5.2 给超类型一个包装性接口 196
10.5.3 使用一个运行时属性 196
10.5.4 使应用外观对领域模型可见 198
10.5.5 使用异常处理 199
第11章 交易包 201
11.1 对一个包的多重访问级别 201
11.2 相互可见性 205
11.3 包的子类型化 208
11.4 结论 209
第二部分 支持模式
第12章 信息系统的分层构架 213
12.1 两层构架 214
12.2 三层构架 215
12.3 表示层和应用逻辑层 218
12.3.1 表示层/应用逻辑层分离的优点 222
12.3.2 在客户/服务器环境中伸展外观 222
12.4 数据库交互 224
12.4.1 把领域层连接到数据源 224
12.4.2 数据库接口层 225
12.5 结论 227
第13章 应用外观 229
13.1 一个医疗保健示例 229
13.2 外观的内容 231
13.2.1 方法的类型 232
13.2.2 样本方法 233
13.3 公共方法 234
13.4 操作 235
13.5 类型转换 236
13.6 多重外观 237
第14章 类型模型的模式—设计模板 240
14.1 实现关联 242
14.1.1 双向关联和单向关联 243
14.1.2 关联的接口 243
14.1.3 基础类型 245
14.1.4 实现一个单向关联 246
14.1.5 在两个方向上都使用指针的双向实现 246
14.1.6 在一个方向上使用指针的双向实现 247
14.1.7 使用关联对象的双向实现 248
14.1.8 双向实现的比较 248
14.1.9 派生映射 249
14.1.10 非集合映射 249
14.2 实现泛化 249
14.2.1 用继承实现 249
14.2.2 用多重继承组合类实现 250
14.2.3 用标志实现 250
14.2.4 用委托给一个隐藏类来实现 251
14.2.5 通过创建一个替换来实现 253
14.2.6 泛化的接口 254
14.2.7 实现hasType操作 255
14.3 对象创建 255
14.3.1 创建的接口 256
14.3.2 创建的实现 256
14.4 对象析构 256
14.4.1 析构的接口 257
14.4.2 析构的实现 257
14.5 入口点 258
14.5.1 查找对象的接口 259
14.5.2 查找操作的实现 260
14.5.3 使用类或者登记表对象 260
14.6 实现约束 260
14.7 其它技术的设计模板 261
第15章 关联模式 263
15.1 关联类型 264
15.2 带键值的映射 266
15.3 历史映射 268
第16章 后记 273
第三部分 附 录
附录A 技术和符号 277
附录B 模式列表 293
索引 301


网络资源搜索:https://github.com/holbrook/mybooks/blob/master/1.analysis/%E5%88%86%E6%9E%90%E6%A8%A1%E5%BC%8F%E5%8F%AF%E5%A4%8D%E7%94%A8%E7%9A%84%E5%AF%B9%E8%B1%A1%E6%A8%A1%E5%9E%8B(%E4%B8%AD%E6%96%87%E7%89%88).pdf

软件过程模型-概述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

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通常使用生命周期模型简洁地描述软件过程。生命周期模型规定了把生命周期划分成哪些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因此,也称为过程模型。常见的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等。

1.瀑布模型

这个特点有两重含义:

1.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工作;

2.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就是后一阶段的输入文档,因此,只有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正确,后一阶段的工作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瀑布模型每个阶段都应坚持两个重要做法:

1.每个阶段都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没有交出合格的文档就是没有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完整、准确的合格文档是软件开发时期各类人员之间相互通信的媒介,也是运行时期对软件进行维护的重要依据。

2.每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所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以便迟早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事实上越是早期阶段犯下的错误,暴露出来的时间就越晚,排除故障改正错误所需付出的代价也越高。因此,及时审查,是保证软件质量,降低软件成本的重要措施。

可以说瀑布模型是由文档驱动的。这个事实也是它的一个缺点,在可运行的软件产品交付给用户之前,用户只能通过文档来了解产品是什么样的。瀑布模型历史悠久、广为人知的,它的优势在于它是规范的、文档驱动的方法;这种模型的问题是,最终开发出的产品可能并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1)传统的瀑布模型:

 

(2)实际的瀑布模型:

 

2.快速原型模型

所谓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快速原型的本质是“快速”,开发人员应该尽可能快地建造出原型系统,以加速软件开发过程,节约软件开发成本。原型的用作是获知用户的真正需求,一旦需求确定了,原型系统将被抛弃。

快速原型模型正是为了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它通过快速构建一个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原型系统,让用户试用原型系统并收集用户反馈意见的办法,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

 

3.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也称为渐增模型,使用增量模型开发软件时,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每个构件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构成,并且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构件往往实现软件的基本需求,提供最核心的功能。

优点:

1.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工作的产品。

2.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用户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客户组织带来的冲击。

增量模型具有可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使投资获得明显回报和较易维护的优点,但是,要求软件具有开放的结构是使用这种模型时固有的困难。

 

4.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就是,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理解这种模型的一个简便方法,是把它看作每个阶段之前都增加了风险分析过程的快速原型模型。

螺旋模型主要适用于内部开发的大规模软件项目。如果进行风险分析的费用接近整个项目的经费预算,则风险分析是不可行的。事实上项目越大,风险也越大,因此进行风险分析的必要性也越大。此外只有内部开发的项目,才能在风险过大时方便中止项目。

螺旋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是风险驱动,但是,这也可能是它的一个弱点。除非软件开发人员具有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这方面的专门知识,否则将出现真正的风:当项目实际上正在走向灾难时,开发人员可能还认为一切正常。

风险驱动的螺旋模型适用于内部开发的大型软件项目,但是,只有在开发人员具有风险分析和排除风险的经验及专门知识时,使用这种模型才会获得成功。

(1)简化的螺旋模型

 

(2)完整的螺旋模型

4.喷泉模型

喷泉模型对软件复用和生存周期中多项开发活动的集成提供了支持,以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为基础,它适合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它克服了瀑布模型不支持软件重用和多项开发活动集成的局限性。喷泉模型使开发过程具有迭代性和无间隙性。系统某个部分常常重复工作多次,相关功能在每次迭代中随之加入演化的系统。无间隙是指在分析、设计和实现等开发活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边界。

 

按照在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应完成的任务的性质,在概念上可以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以及运行维护等8个阶段。实际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时,软件规模、种类、开发环境及使用的技术方法等因素,都影响各阶段的划分。

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由于没有适用所有软件项目的任务集合,科学、有效的软件过程应该定义一组适合所承担的项目特点的任务集合。通常使用软件过程模型简洁地描述软件过程,它规定了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的阶段及各个阶段的顺序。

来自:http://www.cnblogs.com/houleixx/archive/2009/10/20/software-engineering-process-model.html

软件架构模式-附录A和关于作者

附录A

模式分析总结

图A-1 总结了在这个报告中,对于架构模式的每部分进行的模式分析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总结帮助你确定哪些模式可能是最适合你的情况。例如,如果你的架构模式重点是可伸缩性,你可以在这个图表看看事件驱动模式,microservices模式,和基于空间模式,这些对于你来说可能是很好的架构模式的选择。同样的,如果你的程序注重的是分层架构模式,你可以参考图看到部署、性能和可伸缩性的在你的架构中所存在的风险。

同时这个图表将指导你选择正确的模式,因为在选择一种架构模式的时候,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你必须分析你的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的支持,开发人员技能,项目预算,项目最后期限,和应用程序大小等等。选择正确的架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旦一个架构被确定就很难改变。

关于作者

Mark•Richards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软件架构师,他参与架构、设计和实施microservices体系结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和在J2EE中的分布式系统和其他技术。自1983年以来,他一直从事软件行业,在应用、继承和企业架构方面有大量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Mark在1999到2003年间担任新英格兰Java用户组的主席。他是许多技术书籍和视频的作者,包括软件架构基础(O‘Reilly视频)、企业消息传递(O’Reilly视频),《Java消息服务,第二版》(O’Reilly)和《软件架构师应该知道的97件事》(O’Reilly)的特约作者。Mark拥有一个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并且多次获得IBM、Sun、开放集团和BEA等颁发的架构师和开发人员认证。

他是Fluff Just Stuff(NFJS)研讨会系列(一个不定期会议)议长,并且有过上百次的在世界各地公益会议和用户组上围绕技术主题的演讲经验)。Mark不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到白色山脉或阿帕拉契山径徒步旅行。